統測國文
- 以下有關〈絕妙好辭〉及〈詠絮之才〉的評析,正確的是 (A)魏武帝說:「卿未可言,待我思之」,可見魏武帝嚴禁以下犯上 (B)魏武帝令楊修「別記所知」,可見魏武帝之好學 (C)魏武帝說:「我才不及卿
- (甲)舉一反三(乙)觸類旁通(丙)鑑古知來(丁)告諸往而知來者(戊)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以上各文句,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甲)(丁)(戊) (B)(甲)(丙)(戊) (C)(甲)(乙)(
- 在洋人聚集的地區,把他們本國的特色,諸如建築、服飾、生活習慣、思想行為或多或少的帶進來,同時,行道樹下點綴著咖啡座及酒吧,使得□□帶有濃郁的國際風味,將□□裝扮成中國洋化的櫥窗。請問:□□內應
-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出研究學問的歷程有三種不同的境界,下列與最高境界相近的選項是 (A)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某份協約的前言是:「大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希望兩國互相尊重其本來的特質,在以道義為基礎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共同理想下,互為善鄰,緊密合作,以確立東亞的永久和平,並希望以此為核心,而貢獻於
- 下列關於「必也狂狷乎」中「狷者」形象描述,正確的選項是 (A)手腕高明,八面玲瓏 (B)退隱山林,不管世事 (C)執守氣節但個性狂傲 (D)性情耿介而有所不為
- 有一份美國外交文件,內容如下:一個國會法案說:「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美國將使臺
- 下列文句,與《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涵相近的選項是 (A)古之學者為己 (B)今之學者為人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下列成語何者意思不同?(A)尸位素餐/枵腹從公(B)不刊之論/道聽塗說(C)不櫛進士/詠絮之才(D)子虛烏有/向壁虛造
- 對照起兩河的複雜多變,古埃及文明則有穩定、同質性高及淵源流長的特色,猶如中國的秦漢、隋唐、明清般。其主要原因為何? (A)地理上的孤立是主因 (B)文化的同化力強,入侵者雖在武力上占上風,但文
- 假設你遇見一位修行者,他告訴你:「生命萬物都是平等的,只要能拋開欲望,領悟正道,就能超脫輪迴,進入沒有生死,也沒有痛苦的境界。」請問:這位信徒所信仰的宗教為何? (A)佛教 (B)猶太教 (C
- 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價值,是個智辯士,其哲學的中心思想為何? (A)富實證精神,主張用觀察和歸納以探索宇宙的組成 (B)探索人的問題,要人們檢視真偽、善惡、美醜等課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C)關心
- 史書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過剩而向外殖民,指出:這一個民族移殖所到之處,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隨之而至。他們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獨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隨即發展與母邦相似的經濟生活,產生與母邦
- 古代萊因河下游某一城市,由於人口眾多,為解決居住問題,拆毀部分城牆。但四世紀初,突然從附近鄉間湧入大量人口,這個城市又重新修復城牆,興建碉樓和防禦工事。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最可能原因為何? (A
- 認為參悟佛理並非只能經由出世、坐禪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如擔柴、挑水之間亦均可體會佛理。這種灑脫不羈的修行態度是佛教哪一宗派的觀點? (A)天臺宗 (B)華嚴宗 (C)淨土宗 (D)
- 傅樂成在《漢唐史論集》中說:「民族意識、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是構成中國本位文化的三大要素。」請問:這些要素都在哪一個朝代發展至極致? (A)唐朝 (B)宋代 (C)明朝 (D)清朝。
- 下列成語何者正確?(A)下里巴人:指市井中惹是生非的鄉下人(B)千金買骨:形容飲食豐盛名貴(C)山楶藻梲:形容奢侈,居第過於華美(D)日終必彗:形容是情至最好時,必將逐漸轉壞
- 下列成語何者沒有錯字?(A)不徑而走(B)日中則仄(C)之死糜它(D)心如懸旌
- 二、多重選擇題(每題2分,共16分):下列關於孔子論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謂孜孜不倦地熬夜苦讀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乃勉人學思並重,不可偏廢
- 下列關於琦君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本名潘希珍,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 (B)是以懷舊作品聞名的散文家、小說家 (C)文章風格含蓄溫厚,情感委婉真摯 (D)長期旅居美國,病逝異鄉 (E)著有散文
- 下列有關歐陽脩的生平事蹟,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歐陽脩四歲時,父親病死任上,母親鄭氏矢志守節,以荻代筆,教子識字,此為史上有名之「畫荻教子」 (B)歐陽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得罪權貴,被貶至滁州
- 有關明代「朝貢貿易」的說法,何者正確? (A)將政治上的「朝貢」,與經濟上的「互市」結合為一 (B)擴展海上貿易,將貿易國家的範圍擴大 (C)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成就便是發揚朝貢貿易,對於擴展海上
- 有關《世說新語》的介紹,正確的是 (A)原名《新語》 (B)全書按類編排,起自〈德行〉,終於〈仇隙〉 (C)記東漢到東晉間名士的軼聞瑣事及言行風貌 (D)以長篇的細膩描寫見長 (E)文字清俊簡麗,
- 關於下列兩段敘述,請選出正確的答案。(一)「新月」二字,來自於印度詩人 (甲) 的《新月集》。徐志摩曾為「新月」釋義說:「新月雖則不是一個怎樣強有力的象徵,但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
- 就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而言,不難看出歷史發展的重心漸漸往南移動。其主要的原因為何? (A)政府政策的主導 (B)北方長期戰亂之故 (C)北方人口過盛,故往南方移動 (D)「海上絲路」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