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一份聲明寫道:「……在此種情勢下,台灣若落入共產主義者手中,即直接威脅全太平洋地域的安全。我向第七艦隊下令阻止一切對台灣的攻擊,我亦向在台灣的中國政府呼籲,停止所有對中國本土的海空作戰行動。……」聲明
- 清季台灣開港後,西方傳教士藉醫療傳教,而開啟台灣近代醫療的先河。其中,被形容是「一手聖經,一手鉗」的哪一位(A)馬雅各(B)蘭大衛(C)巴克禮(D)馬偕。
- 學者指出:中國科舉制度到了已發展成型,也成為一種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制度,影響了中國社會。請問:下列何者是宋代考試制度的「創舉」,而為後代所承襲(A)分解試與禮部考試兩階段,又以禮部考試較重要(B)學校
- 隋唐盛世時,在東亞地區以中國文化為核心,而形成「東亞文化圈」。此一文化圈的國家具有的共同特質,「不包括」下列哪一項(A)以儒教為教化基礎(B)以漢字為溝通媒介(C)盛行中國化的道教(D)運用中國典章制
- 歷史老師對學生說:「因為殷墟出土的龜甲,讓我們從其中知道許多有關商代歷史的發展」他所指可能是哪一項(A)人本主義是商代的思想特色(B)商人的活動侷限於中原一帶(C)史書中商代的世系大體可信(D)商業運
- 中國某一位皇帝很得意他調整政府組織的成效,使得政、軍各部門平行對立,互不統屬,所有大權盡歸皇帝掌握,因此政權相當穩定。這位皇帝最可能是(A)秦始皇(B)唐太宗(C)明太祖(D)清雍正。
- 歷史課堂中,學生針對某一歷史事件發表意見:王生說「解放思想與肯定人權的運動」李生說:「這是一場『社會—政治—思想』革命」張生說:「共產黨把它視為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綜合以上三人的說法,最
- 「要斷定節烈這事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去存在的生命與價值。」根據你對歷史的了解,這個論述最可能發生在什麼時候(A)1900 年代,清政
- 一副悼念輓聯寫著:「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眾民歸民望 功憑重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文中所言,最可能是哪一位反殖民運動先驅(A)蔡培火(B)林獻堂(C)蔡惠如(
- 哪一項事實可以證明先秦諸子百家思想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A)法家建立了中國道尊於勢的政治傳統(B)儒家在兩漢時代已確立中國的政教方向(C)道家為民間信仰及唐代道德思想之所本(D)墨家開創了中國災異天譴
- 近代中國從自強運動到維新運動的變遷過程中,我們應有那些正確的認識(A)從中體西用到西學源自中國的思想變化(B)地方督撫勢力上升,逐漸影響政局發展(C)改革方向從物質層面進而擴及思想層面(D)變遷的結果
- 東漢末年,士人競相「清議」,魏晉則崇尚「清談」,這種現象反映了士人哪些風尚的轉變(A)面對「仕」與「隱」不同抉擇(B)國家觀念強烈而個體意識淡化(C)從積極議論時政轉向專談玄理(D)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
- 十九世紀一首法國里昂絲織工人唱著:「想要做官掌權,總要披大氅,掛綬帶。我們為你們大人物紡紗織布,死後卻不包裹屍布就草草掩埋。我們是織布工,卻赤身裸體,無遮無蓋。…」請問:這首歌謠反映什麼社會現象(A)
- 英國在印度與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期間,均大力從事基礎建設,其主要目的在於:(A)籠絡被殖民者,以利鞏固統治(B)藉由物質建設,標榜先進文明(C)貫徹同化政策,推動文化融合(D)加速經濟榨取,配合母國發展
- 「他將歷史推往現代,他的大才與歷史的建設性力量合而為一;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民主自由政治的確定未必是他的本意,但這些事件皆得益於他的行動。」請問:文中的「他」應該是指下列哪一位歷史人物(A)拿破崙(
- 二次大戰結束初期,東歐、東南亞地區出現不少共產政權,時至今日,卻僅剩古巴、中國、朝鮮等少數非東歐共產國家。造成此一轉變的關鍵因素為何(A)歐盟的主動積極介入(B)葉爾欽組織獨立國協(C)戈巴契夫推動蘇
- 下列哪一個國家是歷史上曾經亡國的民族,卻因為共同的宗教而終能復興建國(A)1870 年的義大利(B)1871 年的德意志(C)1947 年的印度(D)1948 年的以色列。
- 這個國家有一種使民族主義與反民主特徵得以合法化的歷史觀,民族的認同也別於西方民主制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被稱為「歷史主義」。他們歷史學家的主流論點是不要判斷,只要表明發生的事實。請問,上面的敘述最有可能
- 下列何者不符合(清明上河圖)的敘述(A)作者為張擇端(B)表現汴京之繁華(C)為研究當時車輛、船舶形制與技術之重要史料(D)時間為南宋。
- 詩云:「四億人中第一翁,敗餘來仰聖恩隆。卑辭厚禮請和議,不似平生傲慢風。」請問,詩中所指歷史事件為何?(A)英法聯軍(B)八國聯軍(C)甲午戰爭(D)中法戰爭。
- 電影(300 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一片描述溫泉關之役,請問該片的歷史背景為何(A)特洛伊戰爭(B)伯羅奔尼撒戰爭(C)波希戰爭(D)漢尼拔戰爭。
- 下列何人在唐高宗時期「廢王立武」中,未曾站在皇帝意志之對立面上(A)李勣(李世勣)(B)王皇后(C)禇遂良(D)長孫無忌。
- 《國史大綱》將中國歷史經濟與文化重心由北轉南的關鍵事件為何(A)侯景之亂(B)赤壁之戰(C)太平天國(D)安史之亂。
- 王先生想了解中國科技的歷史,以及為何近代工業與科學革命未在中國發生時,應選擇下列何者的著作為優先(A)李約瑟(B)費正清(C)史景遷(D)蘭克。
- 「□□既缚,大壽潰而去。武經略滿桂以趣戰急,與大清兵戰,竟死,去缚□□時甫半月。……自□□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决。」這一段敘述中□□所指何人(A)孫承宗(B)袁崇煥(C)左良玉(D)洪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