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王同學翻開一張舊臺北地圖,圖上標示出一些官方機構的名稱,如:籌防局、布政使司衙門、考棚、淡水縣署、文廟、巡撫衙門、番學堂、西學堂、登瀛書院等。請問這是何人治臺時的地圖? (A) 鄭經 (B) 沈葆楨
- 施琅在<邊患宜靖疏>中,說道:「伏思賊黨盤踞臺灣,沃野千里,糧食匪缺,上通日本下達呂宋、廣南等處,火藥軍器之需,布帛服用之物,貿易備具。」他認為這個敵手能整軍經武,與滿清抗衡,主要的憑藉為何? (A)
- 某人在清康熙年間從福建來到台灣,想要在今日淡水居住,若政府規定他必須辦理戶口登記,才能居住該地,那麼他應向下列哪個衙門登記? (A) 諸羅縣 (B) 臺北府 (C) 淡水廳 (D) 臺北縣。
- 1923 年初,臺灣總督府宣佈屬於日本國內法的「治安警察法」適用於臺灣,以「保持安寧秩序」為理由,限制臺灣人政治結社、集會和示威運動。同年12 月16 日,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大肆逮捕「臺
- 西元1898 年至1906 年擔任臺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在其任內起用留德出身的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奠定了日本統治臺灣的基礎。請問下列哪一項措施不是他們推行的? (A) 進行戶口、土地和林野調查,完成
- 1945 年10 月25 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開始運作,當時的政權運作,是依據何法體制? (A) 延用日本殖民時期「明治憲法」 (B) 採取「中華民國憲法」 (C) 使用「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 在一份17世紀外國人士對臺灣的考察報告中記載:「從駐地,那條河在流入內陸約兩到三里格後,該河一分為二,分出兩條支流,一條稱為奇馬松,可前往該島或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請問引文開頭所
-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有提到:清末維新運動時,梁啟超和譚嗣同等人倡西方民權共和之說,更節抄一本深具民本思想的大作,印數萬本,秘密散佈,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試問:他應是指下列哪一部著作?(A)
- 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曾有媒體以「新保守主義」來形容她,認為她在位期間(1979-1990)一連串的改革行動是要將英國帶回到亞當斯密時代。請問以下何
- 1648年《西發里亞和約》的簽訂,結束了三十年戰爭。以下何者不是西發里亞和約與三十年戰爭對歐洲局勢的影響?(A)政治方面:荷蘭獨立地位獲得承認(B)政治方面:歐洲政治霸權轉移到奧地利國手中(C)宗教方
- 宋神宗時,司馬光曾經上書曰:「閩人狹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朝廷,風俗何以更得淳厚?」對於這段話,我們當如何理解,才符合歷史事實?(A)在士族沒落之際,朝中士族
- 甲:「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乙:「湖廣熟,天下足」 丙:「蘇常熟,天下足」請問:上述三個現象出現的時代先後為何?(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雖然宣布加入,卻未曾派遣一兵一卒到歐洲。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指責中國參戰不力,「編練的軍隊不用於參戰,徒供內戰」。引文中的內戰是指:(A)護法戰爭(B)直皖戰爭(C)直奉戰爭(D)中
- 林同學在閱讀一本有關中國繪畫發展的書籍,書中引述某位古人論點:「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鳥禽魚,則古不及近。」引文中的「古」、「近」,最可能指下列哪兩個朝代?(A)晉、唐(B)
-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除了肯定隋代開鑿運河在歷史上的價值外,更可看出何項事實?(A)北方政權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愈深(B)南方未開發,需要由北方開鑿運河來
- 民國初年一位政治人物主張:「今吾國有責任內閣制之名,而無責任內閣制之實,故政治因之不舉。吾黨主張由政黨組織內閣,實行擔負責任。使總統處於無責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請問這位人物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 「其著作像遊記又像口頭傳聞,但他絕對不是不加批判。譬如:他區別了事實和神話,他知道耳聞和目睹的分別,他也知道事件發生的原因與前奏。」這段話最可能是形容哪一個人的哪一部作品?(A)西塞羅的《理想國》(B
- 魏源《海國圖志》提到:「王助亞墨里加(美國)戰勝,然其餉銀漸減,故召爵、僧、民品會集,以尋聚歛之法。國民棄王,殺之。」引文中的「王」應是下列何者?(A)詹姆士二世(B)拿破崙(C)路易拿破崙(D)路易
- 史家陳寅恪在論某人的思想特質時說,此人「實外儒而內道,任自然而非名教,捨釋迦而宗天師者也。」請問:此人最有可能是以下何者?(A)董仲舒(B)陶淵明(C)杜甫(D)王安石。
- 有一本世界史書中提到:「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介入此次衝突,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的軍事聯合行動,也是冷戰的最佳範例,美蘇兩強在遙遠的國度進行軍事對抗。」文中所提及的事件,應是下列何者?(A)柏
- 一位大使向皇帝陳述:「敝國皇帝仰賴貴國的支持,才能解決此次爭端。如果對匈牙利及俄國的戰爭無法避免,我相信貴國一定會站在我國這一邊。俄國應當沒有戰爭的決心,但是它的盟邦可能會趁機火上加油。」這段說法的背
- 帝國主義時期,擁有殖民地是強國的象徵。有一個國家曾向中國要求租借港灣,被中國拒絕;也企圖在非洲東部占領殖民地,卻在1896年被土著軍隊擊敗,直到1936年占領衣索匹亞才達成此一願望。這是那一個國家?(
- 「除了壓倒正統的基督教外,它可能有任何的道德價值嗎?在它的世界裡,人類不是上帝的唯一孩子。接受它的主張,將使人類墮落到有史以來最墮落的狀態,因為它告訴我們—唯有意外與盲目意志主宰著宇宙。」以上這段資料
- 開明專制(Enlightened or Benevolent Despotism)一般係指18世紀的歐洲各國君主,因受到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思潮的影響,願意脫下神聖的外衣,站
- 中國歷史上有位大臣曾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最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