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下列關於俾斯麥的敘述,何者為非(A)演說中提出多數決議無法解決德國問題,要用鐵和血進行統一,被稱為鐵血宰相(B)普奧戰爭中獲勝,打敗奧地利,德意志聯邦瓦解(C)拿破崙三世因奧地利王位繼承問題,被俾斯麥
- 詩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請問關於這首詩的歷史背景描述中,何者為非(A)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的作品(B)南朝是指宋齊梁陳為主(C)南朝諸帝、貴族多半崇佛(D
- 中國那一個朝代開始,設館修前代史與當代史,引起史學上最大的轉變。修史由私人事業轉變為國營事業,一人獨力修史由集體修史所取代。(A)唐(B)隋(C)明(D)宋。
- 下列那位人物被譽為1950 年代的「台灣經濟的總設計師」(A)李國鼎(B)尹仲容(C)趙耀東(D)張繼正。
- 「今之熟番皆生番因歸化後故名,猶然守其土風,雖遠弗變,其族本無姓,近亦臆造姓民,若漢人然;相傳土番未得姓時,有黠者欲用夏變夷,而未得其方,漢人紿之日:姓未易討好也,唯潘字有水、有米、有田,姓莫如潘宜,
- 某學者在所著《蘇維埃行動的根源》中指出:「(美國)對付共產主義的正確戰略,不是妥協,也不是大戰,而是將共產侵略者密密圍住,以堅決的立場抗拒其滲透與侵略。」請問:下列哪些條約或組織即是美國進行這種「戰略
- 西元14 到17 世紀是歐洲從中古到近代的轉變期,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請問:此一時期有哪些承先啟後的思想、價值或精神,是開啟近代歐洲興起的重要契機?甲、科學萬能的信念 乙、大一統的價值觀 丙、
- 二次大戰時的一位政治領袖說:「戰時,要保持團結並不太難,……艱難的工作在戰後,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往往會使同盟國分裂。」請問:下 列哪些國家的關係演變可以證實上述的預言? 甲:德國、義大利 乙:美
- 左傳哀公二年載趙簡子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由這段引文可知 : (A) 郡與縣的出現均在戰國時代 (B) 縣隸屬於郡,受郡管轄 (C)郡的設置早於縣 (D) 縣、郡的設置來自於戰爭取得
- 史家陳寅恪評論某人思想特質時說:此人「實外儒而內道,任自然而非名教,捨釋迦而宗天師者也。」請問此人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位人士? (A) 董仲舒(B) 陶淵明 (C) 杜甫 (D) 王安石。
- 某位大臣向天子進言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輳並進而歸命天子。」天子聽聞後,實行了這位大臣的建議,獲得一部分的效果,但並未完全解決
- 「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上述摘文應是指那一朝代之中央官制? (A) 秦朝 (B) 東漢 (C) 曹魏 (D)劉宋。
- 漢武帝時細君公主曾悲歌如下:「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思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這首悲歌顯示出漢代哪一項政策所付出的代價? (A) 和親匈奴
- 有一篇文章主題是中國的宰相制度演變,文中評論兩個朝代宰相制的優缺點是:「任一人則專政,任數人則相倚,專政則和諧,相倚則違戾,和諧則太平之所見也,違戾則荒亂之所起也。」請問這兩個朝代應是? (A) 秦與
- 王夫之《讀通鑑論》批評某朝代聚斂財富,認為:「財散則民聚,財聚則民散…大損於國者,莫甚於聚財於天子,聚錢布金銀於上者。」王夫之所批評的朝代應是下列何者? (A) 元朝 (B) 隋朝 (C) 漢朝 (D
- 以下是一則關於中國佛教發展的史料:「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富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之有佛法,未之有也。」請問上述現象最可能出現在哪一時
- 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在其著作《十七史商榷》中,有一段文字寫著:「《晉書.□□傳》一篇六千餘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實乃並無一事,徒有門閥顯榮,子孫官秩而已。所謂翼戴中興稱『江左夷吾』者,吾不
- 清雍正時,把蒙古人、準噶爾人、□國人交由理藩院管轄,其他的外國人都必須服從中國的刑法,因為外國人已「歸附天朝,若有違律情事,懲處一如本朝臣民」。請問:□應填入哪一國人? (A) 英 (B) 美 (C)
- 某一朝代有「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這個朝代應是: (A) 唐 (B) 宋 (C)明 (D) 清。
-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儒教已於「此時」輸入朝鮮半島,理由有二:一是皇帝曾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學校中所進行的正是以儒家典籍為主的教育;二是此時的中國直接在朝鮮半島設置郡縣。請問:「此時」最有可能是以下
- 在一本中國現代史書中,對於某次戰爭有如下的描述:「戰區之廣,戰禍之烈,不特北伐之役,未足與擬,即民國以來,絕無其例,抑亦中國數十年來所未有。此誠中國之浩劫,而中國國民黨之奇痛。」請問這次戰爭應該是指下
- 某人一生從事鄉村教育、鄉村自治與社會改造的綜合運動,1921 年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當時暢銷書,認為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請問這人是誰? (A) 胡適 (B) 顧頡剛 (C) 梁啟超
- 以下是一封國民政府於抗戰勝利後所發的電文節錄:「大戰方告結束,內戰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於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請問這封電文促成下列哪一個會議的召開? (A) 重慶會談
- 「第一面紅旗:重視工業,強調多、快、好、省。第二面紅旗:要求加速農業、工業建設,達到超英趕美的目標。第三面紅旗:沒收人民所有財產,人民分別住在單位裡,以大兵團作戰方式從事生產。」請問這是中共哪一階段的
- 民國初年,創作量最多的,不是梁啟超提倡的新小說,也非五四的新文學,而是迎合中、下階層趣味的某類型小說。請問這個類型的小說應該是下列何者? (A) 鴛鴦蝴蝶派小說 (B) 公案小說 (C) 武俠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