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48. 嫩採茶菁製造碧螺春時以高溫短時間方式炒菁,其成茶色澤大多呈現
(A)翠綠色
(B)褐綠色
(C)黃綠色
(D)紅綠色。
(A)翠綠色
(B)褐綠色
(C)黃綠色
(D)紅綠色。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2),B(1),C(0),D(0),E(0)
內容推薦
- 3一般而言,不發酵茶幼嫩的茶菁揉捻時間應比成熟的茶菁 (A)短(B)一樣長(C)長(D)長很多。
- 3不發酵茶製造過程中不含下述何種步驟? (A)炒菁(B)揉捻(C)發酵(D)乾燥。
- 下列那一種化學成分與不發酵茶之品質較為有關? (A)總氮(B)礦物質(C)維生素(D)脂質。
- 3全球年產綠茶最多的國家是 (A)日本(B)中國(C)印度(D)錫蘭。
- 3以下茶類何者在製造過程中茶葉成分變化最少? (A)不發酵茶(B)部分發酵茶(C)全發酵茶(D)後發酵茶。
- 3不發酵茶炒菁的方式大多採用 (A)高溫短時間(B)高溫長時間(C)低溫短時間(D)低溫長時間。
- 下列何種茶類兒茶素含量較高? (A)綠茶(B)包種茶(C)紅茶(D)白毫烏龍茶。
- 3包種茶精製篩分過程中,俗稱「茶角」是屬 (A)正茶(B)副茶(C)精製茶(D)初製茶。
- 30以相同茶菁原料製造部分發酵茶,下列何種茶類之兒茶素類含量被氧化最少? (A)鐵觀音茶(B)文山包種茶(C)東方美人茶(D)凍頂烏龍茶。
- 3部分發酵茶製程中,若攪拌不足造成「發酵不足」,通常香氣易呈現 (A)清香(B)不揚(C)花香(D)濃郁。
內容推薦
- 龍井茶之外觀為 (A)條形(B)碎形(C)球形(D)扁平形。
- 3綠茶製程中若炒菁溫度太低且時間太長,成茶品質易有 (A)色澤黃化(B)香氣清揚(C)滋味甘醇(D)水色明亮 現象。
- 3兒茶素含量在茶製造過程中減少最多的茶類為 (A)綠茶(B)包種茶(C)白毫烏龍茶(D)紅茶。
- 3紅茶製造的基本流程為 (A)萎凋→殺菁→揉捻→發酵→乾燥(B)萎凋→揉捻→發酵→乾燥(C)揉捻→發酵→乾燥(D)萎凋→殺菁→揉捻→發酵。
- 3製作碧螺春之製茶率(成茶重/茶菁重)約為 (A)10~15%(B)20~25%(C)40~45%(D)50~60%。
- 下列紅茶製程中何者較為耗時? (A)萎凋(B)揉捻(C)補足發酵(D)乾燥。
- 3紅茶製造過程中,葉綠素的含量變化為 (A)漸少(B)漸多(C)先增後減(D)先減後增。
- 下列那一種茶類在發酵製程中,其相對濕度需保持在 90%以上? (A)紅茶(B)青茶(C)綠茶(D)白茶。
- 3綠茶炒菁之目的與下列何者無關? (A)減少芽葉含水量,以利揉捻(B)扮演攪拌作用,促使發酵(C)去除菁味,提高品質(D)停止茶葉發酵作用。
- 文山包種茶茶湯顏色屬 (A)蜜綠色(B)黃色(C)褐色(D)琥珀色。
- 3紅茶製程中補足發酵時,一般葉溫變化呈 (A)低→高→低(B)高→低→高(C)持續上升(D)不變。
- 文山包種茶是屬於 (A)部分發酵茶(B)全發酵茶(C)不發酵茶(D)後發酵茶。
- 下列何者屬部分發酵茶? (A)紅茶(B)煎茶(C)包種茶(D)龍井茶。
- 3製造傳統碧螺春之基本流程為 (A)萎凋→揉捻→發酵→殺菁→乾燥(B)殺菁→揉捻→乾燥(C)萎凋→攪拌→殺菁→揉捻→乾燥(D)萎凋→殺菁→發酵→乾燥。
- 高山茶外觀形狀屬 (A)碎形(B)條形(C)半球形或球形(D)方形。
- 3有關紅茶補足發酵製程之速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溫度愈高,發酵愈慢(B)大葉種較小葉種慢(C)碎形茶較條形茶快(D)相對濕度愈高,發酵愈慢。
- 下列哪一種茶非屬不發酵茶? (A)碧螺春(B)龍井(C)煎茶(D)烏龍茶。
- 3傳統條形紅茶製程中,茶菁萎凋程度其重量宜減去 (A)10~20%(B)25~30%(C)40~55%(D)70%以上。
- 3製造條形紅茶的第一步驟為 (A)發酵(B)揉捻(C)萎凋(D)炒菁。
- 高山茶茶湯顏色屬 (A)綠色(B)蜜黃色(C)褐色(D)琥珀色。
- 碧螺春茶外觀色澤屬 (A)綠色(B)黃綠色(C)褐色(D)黑色。
- 下列何者不屬於發酵茶類為 (A)綠茶(B)包種茶(C)烏龍茶(D)紅茶。
- 3紅茶製程中,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萎凋後再揉捻(B)補足發酵後再揉捻(C)補足發酵後再乾燥(D)揉捻後再補足發酵。
- 小立以相同的燒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熱源同時加熱,如右圖所示。甲杯為隔水加熱,乙杯為隔油加熱,丙杯為隔砂加熱。加熱一段時間後,測得外鍋溫度分別為水溫100℃、油溫300℃、砂溫600℃。若甲、乙
- 凍頂烏龍茶外觀形狀屬 (A)碎形(B)條形(C)半球形或球形(D)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