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國文
- ( )(甲)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乙)「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丙)則這兩個手裡,「好歹」送了水軍性命/(丁)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再來回報/(戊)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上述「 」中
- ( )下列各選項「 」內的字詞,何者「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 (A)屈原「既」放,游於江潭 (B)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C)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D)「新」沐者必彈冠
- ( )(甲)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滿腹存漢鼎三分/(乙)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丙)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爭鬥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請問下列有關《三國演義》中運用的《三十六計》說明,何者錯誤? (A)司馬昭命各州積極製造戰船,表面上看似進攻東吳,暗
- ( )下列例句「 」中的詞語,皆出自古典小說或戲曲故事,其出處何者配對有誤? (A)王媽媽已介紹二十對新人婚配成功,「紅娘」身分當得可真稱職:《聊齋誌異》 (B)賽爾維亞網球好手約克維奇「過五關
- ( )欲了解屈原生平事跡,可查閱下列哪部著作? (A)《春秋》 (B)《史記》 (C)《尚書》 (D)《左傳》
- ( )鄭愁予〈錯誤〉一詩運用空間移轉手法,由江南至小城、至街道、至春帷、至窗扉、終至馬蹄,背景層次「由大到小」,「由遠而近」,此形構和下列何者相同? (A)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
- ( )〈上校〉、〈因為風的緣故〉兩首詩中皆使用了轉化修辭,下列何者屬於轉化修辭中的「擬人」? (A)他的一條腿訣別於一九四三年 (B)唯一能俘虜他的/便是太陽 (C)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 (D)
- ( )中文「量詞」如「一輛車」、「一棵樹」的「輛」、「棵」,通常置於數詞之後、名詞之前,不單獨使用。但有些詞原本不是量詞,如「一杯茶」、「一碗湯」中的「杯」、「碗」,原為名詞,卻借用為量詞。下
- 關於臺灣歷史的發展特色,何者敘述正確? (A)各種不同的移民在臺灣島上拓墾奮鬥 (B)歷史上的政權更迭頻繁,先後曾出現葡、鄭、清、英、日等政權 (C)因為多數移民來自中國,故與中國內地的農業體系之
- 十六世紀中後期,臺灣西南部地區出現了一個日本聚落。這個聚落出現的最可能原因為何? (A)日本長期和平,以致人口過剩,必須向外移民 (B)日本缺乏蔗糖,以此地為據點,從事甘蔗種植 (C)日本入華的僧
- 千芳由北搭火車南下,快到臺南縣善化車站時,從右邊車窗看到一個紀念碑,趁著火車停車,他跑去參觀參觀,發現原來是紀念臺灣文學的始祖,此人在臺經歷過荷西、明鄭、清治三個時代,在臺開設私塾,對臺灣的中國文
- 「泉州同安王世傑因為督軍有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申請獲准在竹塹埔從事開墾。」從這段敘述可以說明清代的哪一件史實? (A)非法侵奪原住民的土地 (B)向政府申請開發執照以拓墾無主土地 (C
- 清治時期何以臺灣會發生「男耕,女不織」的現象? (A)因為「一个某(妻),卡贏三个天公祖」,所以臺灣女性不用辛苦織布 (B)因為臺灣與大陸經濟分工的關係,臺灣出售糧食,從大陸購入布匹等日用品,所以
- 關於清代臺灣的史料:「此地之火爰甚於內地,然一年之耕種,僅只一次收穫。總因多風少雨,播種插秧,每有愆期,故十年難必有五年之穫……不謂爾民弗計於此,偶見上年糖價稍長,唯利是驅,舊歲種蔗,已三倍於昔;
- 霞海城隍廟是大稻埕最著名的廟宇,每年的城隍祭典更是臺北最盛大的祭典。其建立乃咸豐三年,「頂下郊拼」後,械鬥失敗的同安人,帶著神像遷往大稻埕發展,於咸豐九年興建。請問:當時的「頂下郊拼」屬於哪一種
- 某一宗教信仰的論述:「一方面可以看出(清領)早期移民生存艱辛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早期移民守望相助及其對厲鬼的恐懼。」上文所述的神祇為何? (A)媽祖 (B)土地公 (C)百姓公 (D)保生大
- 《嘉義縣採訪冊》記載了嘉義縣各地的開發過程、人口和田畝數、廟宇和風景名勝等資料,這是我們認識清代統治時期較精確的數字資料。這本書中出現的數據與下列何者有關? (A)施琅計畫攻打明鄭政權,調查南臺
- 巴克禮公園位於今臺南市中華東路上,是為了紀念抱著滿腔熱血到臺灣的巴克禮牧師,在臺灣的種種貢獻。請問:有關於他的生平,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他在十八世紀時來到臺灣 (B)他認為荷蘭在臺宣教失敗
- 1867年美籍商船在琅觸礁,十多名船員被原住民殺害,該事件引起清朝與美國的糾紛,也是臺灣的重大涉外事件。請問:下列哪一個與該事件相關? (A)是為「亞羅船事件」 (B)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出面處
- 臺灣現代化、資本主義化的基礎是在何時建立? (A)清朝統治後期 (B)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C)中華民國來臺時期 (D)解嚴之後
- 1896年日本占領臺灣,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為了有效控制臺灣,歷任總督採取不同措施。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1896年日本公布《法律第六十三號》,授權總督得頒布具法律效力之命令
- 臺灣農民運動最初抗議的主要目的為何? (A)抗議糖廠獨占甘蔗採購權,要求提高收購價格 (B)抗議政府以過低的價格強制收購農民的土地 (C)抗議政府對農民的稅收過重,使其生活艱苦 (D)抗議地主對
- 建智在歷史資料中看到「10月24日,在今天臺中公園北門樓舉行基隆、打狗間縱貫鐵路開通儀式……通車這一天,早晨7點整貴賓專車由臺北驛開出,於中午12點5分抵達。」請問:這應該是發生在何時? (A)
- 根據學者的研究,日本本土民眾與警察的比例是1,228:1,臺灣的比例則為547:1。請問: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哪一特色? (A)日本警察在臺灣可謂無所不管,使臺灣真正成為一個「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