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國文
- 19有關紀水沙連一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本文選自東征集,東征集內容多為與平臺有關的公文、書檄,只收遊記七篇 (B)本文是記遊之作,但不只描繪風光,也建議清廷應深入教化 (C)首段以水沙連的地理
- 20商鞅治秦時所出現的狀況及後續的影響為何? (A)治不踰官,雖知弗言 (B)設告坐而責其實 (C)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 (D)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 (E)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
- 21閱讀下列文字後作答:「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下列關於本文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B)比喻拘泥
- 22有關紀水沙連一文的說明何者錯誤?(A)因為怕會帶來瘟疫,所以當地人為屋「虛其中為山頭,如人露頂然」 (B)當地人以罾罟捕魚,並在山頂利用浮田種稻 (C)政府對當地人採籠絡的手段,不讓他們與朝廷脫離
- 23定法一文中認為「人主之所執」的「術」,不包括下列哪些選項? (A)因任而授官 (B)循名而責實 (C)操殺生之柄 (D)課群臣之能 (E)賞罰必於民心。
- 24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諸子思想各具特色。請閱讀下列敘述,選出正確的配對人物(A)出身工匠,學過儒學卻不滿其道,故針對儒家學說提出非儒篇:墨子(B)他著書十餘萬言,擅長著作寓言。講天道自然無為
- 25連橫認為台灣舊志中刻意省略和「不及載」、「不備載」的內容有哪些? (A)英人之役、美船之役、法軍之役 (B)朱一貴和林爽文以後的台灣民變 (C)荷蘭人對台灣的統治 (D)鄭氏祖孫三代對台灣的經營
- 26以下篇章皆理路清晰,以一主線貫串全文。下列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醉翁亭記:醉 (B)翡冷翠在下雨:雨 (C)師說:師 (D)臺灣通史序:史 (E)始得西山宴遊記:始。
- 下列讀音,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穰」侯/熙來「攘」往 (B)侷促一「隅」/負「嵎」 (C)羈「縻」/奢「靡」 (D)寬「宥」/苑「囿」 (E)金「匱」石室/振聾發「聵」。
- 28請選出下列選項中前後成語同義者 (A)烏焉成馬/別風淮雨 (B)金匱石室/名山之業 (C)祝融為虐/付之丙丁 (D)大筆如椽/擲地之材 (E)篳路藍縷/慘澹經營
- 下列「」中的語詞,形、音、義說明皆正確的選項是: (A)「曩」者,音ㄖㄤˇ,過去 (B)荒「陬」,音ㄓㄡ,偏僻 (C)十「稔」,音ㄖㄣˇ,年 (D)「喋」血,音ㄉㄧㄝˊ,喝。 (E)不佞之「幟」,
- 下列屬於「抽換詞面」的句型有: (A)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B)賞存乎慎法,罰加乎姦令 (C)不擅其法,不一其令 (D)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 (E)今申不害言術,公孫鞅為法。
- 31臺灣通史序一文中,連橫言當時修史的難處有哪些? (A)舊資料殘缺不全,搜羅不易 (B)文字脫誤,疑信相參 (C)滿清入關之時,兵連禍結,檔案俱失 (D)巷議街談,事多不實 (E)熟悉掌故的老者已多
- 下列有關通同字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醫者,「齊」藥:「濟」 (B)蒐羅「匪」易:「非」 (C)君無術,則「弊」於上:蔽 (D)賞存乎「慎」法:順 (E)彌自「儆」惕:「憬」。
- 33有關韓非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戰國末期韓國公子,不受韓王重用,而著述闡揚治國之術 (B)主張法、術、勢三者兼顧 (C)後被迫出使秦國,被同門李斯毒死於獄中 (D)承繼老師荀子性惡的學說,但
- 下列「 」中詞語,使用借代法的選項是: (A)草澤群雄,後先崛起 (B)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C)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蘿 (D)暮色已乘細細的雨絲自四面八方圍攏來 (E)信彭澤之非欺我
- 下列「 」中的字音,何者兩兩相異? (A)「萌」生決心/金石「盟」 (B)「榻」榻米/坍「塌」 (C)「捂」著耳朵/「摀」住嘴巴 (D)「闔」眼沉思/「閤」家光臨
- 下列「 」中的字音,何者兩兩相同? (A)口乾舌「燥」/急「躁」敗事 (B)傳「遞」訊息/「褫」奪公權 (C)「噪」音擾人/腥「臊」味重 (D)詞「藻」華美/肉「燥」飯
- 〈上邪〉一詩敘述,下列何者不正確? (A)為求愛情的佔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B)表現女子強熾熱的情感 (C)全詩句式參差,音韻鏗鏘有力,以示決心 (D)五種假設,以根本不可能[的自然現象,顥示
- 下列「 」中的字義解釋,何者兩兩正確? (A)前車之「鑑」:警戒/光可「鑑」人:映照 (B)強烈「質」疑:詢問/天生麗「質:樸素」 (C)「駐」軍部隊:停留防守/「駐」顏有術:注射 (D)「膜」拜
- 關於〈上邪〉一詩,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上邪」,是呼天立誓用語 (B)「夏雨雪」連用三種大自然現象入詩 (C)「長命無絕衰」是指希望兩人長命百歲才能相廝守 (D)〈上邪〉屬於樂府詩中文人模仿
- 大江健三郎初次強烈質疑小孩子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是發生在何時? (A)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初期 (B)日本太平洋戰爭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一個月 (C)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法文專科
- 大江健三郎10歲那年秋天,不再去上學,每天到森林裡做什麼? (A)跑進山洞,躲避美國軍機的轟 (B)做童工,到森林伐木場撿碎木幫助家計 (C)帶一本植物圖鑑,去辨識樹木名稱和性質 (D)
- 比較〈上邪〉、〈行行重行行〉兩詩的異同,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兩詩皆以愛情為主題 (B)關於情感表達:〈上邪〉直接激烈;〈行行重行行〉委婉含蓄 (C)兩詩寫作背景相似,都是思念之辭 (D)
- 〈行行重行行〉中「與君生別離」意謂: (A)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B)人有悲歡離合,是天經地義的事 (C)生離的痛苦是人間最難以承受的事 (D)離別才有相見的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