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某政權實施「均田制」,要達「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目標;規定所有收成必須繳給政府的「聖庫」,再依家口數平均分配生活所需;又主張男女平等,無論生產、服役、從軍、科考等,均一視同仁。
- 中共於1920年代後期結束與國民黨的合作,開始建立「紅軍」,並在許多省份的「邊區」建立根據地,成立「蘇維埃區」。其中,「中央蘇區」是在何處?(A)陝北 (B)湖南、湖北 (C)江西、福建 (D)河
- 中國貨幣史上,一直到清代,歷代政府多以何者作為「制錢」(法定貨幣)?(A)銅錢 (B)銀兩 (C)金幣 (D)紙鈔
-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文學界有人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立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這
- 一項法令規定:禁止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等當今政治上的顯赫家族之間彼此通婚。請問:這最有可能是哪個時代頒佈的法令?(A)東漢 (B)東晉 (C)唐代 (D)宋代
- 從南北朝到唐末,社會重視譜牒,婚姻和仕宦方面講究門第。但宋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而直求資財。促成這種社會觀念變化的原因為何?(A)兩稅法的落實 (B)府兵制的廢除 (C)街坊制的改
- 某個時期,中國北境的游牧部族南徙,北方漢族被迫大量南遷至江、淮地區,政府也在這些地區設立僑置州縣,以管理原屬地來的移民。這種狀況出現在何時?(A)東漢 (B)東晉 (C)五代 (D)南宋
- 「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人為經略,以總制之。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節制,出入戰守,唯聽指揮。」這是何時的作法?(A)漢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 某條約規定:「中英互派欽差大員,分別常駐兩國京師。大英欽差以泰西禮節覲見大清皇帝…大英亦允依上所開,優待大清欽差。」又規定「文書條約以英文作准,此後對英官民不得提書『夷』字」。依上述內容,「某條
- )一位學者指出:「中國古史的建構,孔子時始於唐堯,司馬遷作史記則始於黃帝,但刪掉一些不可信的事蹟。」根據這位學者的說法,傳說時代中國古史的特色是下列何者?(A)其世愈前,傳聞愈繁 (B)其世愈晚
- 台灣俗諺說:「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俗諺是指安平、鹿港與艋舺三者在歷史上有何不同的發展?(A)政治地位的高低 (B)開發次序的先後(C)城市規模的大小 (D)文化地位的排序
- 英國人於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萬國博覽會」,以展示工業革命的各項技術發明,造成大轟動。在這博覽會中,遊客可以看到哪一項展品?(A)電燈 (B)照相機 (C)蒸汽機 (D)收音機
- 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決定對日抗戰,不再委屈求全。這時中國領導階層卻有人拋出這種言論:「抵抗侵略與不拒和平並非矛盾,和平條件如無害於中國獨立生存,何必拒絕」;又說「侵略國家破壞和平,被侵略國家保
- 一位政治思想家認為權力集中容易導致濫權與專制,因此主張「分權」與「制衡」。他強調唯有讓權力之間形成制衡關係,人民的自由才有保障。這位思想家是下列何者?(A)霍布斯 (B)洛克 (C)孟德斯鳩 (
- 有一位開國君主,後世史家對他的評價不高,認為他的才具平庸,政風也委靡不堪,缺乏恢弘的開國氣象。這位開國君主是下列何者?(A)魏武帝曹操 (B)晉武帝司馬炎 (C)隋文帝楊堅 (D)宋太祖趙匡胤
- 有人批評中國近代某政治人物的政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這是對何人政策的批評?(A)李鴻章 (B)康有為 (C)孫中山 (D
- 從春秋時代到戰國時代,先秦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下列何者?(A)國家數目愈來愈多,國君權力愈來愈大 (B)國家數目愈來愈少,國君權力愈來愈小(C)國家數目愈來愈多,國君權力愈來愈小 (D)國家數目愈來
- 從明到清,中國人口迅速成長,乾隆時期已達三億。促成明清中國人口成長的主要原因是下列何者?(A)傳教士引進西方醫學,克服許多疾病,降低死亡率(B)課稅改為從地,賦稅負擔降低,提高人民生育意願(C)
- 中國史上某一時期,士人對「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提出這樣的看法:「家、族的重要性應該優先於國家,而對家、族的孝應該優先於對國家的忠。」這種看法最可能出現在下列哪一時期?(A)戰國時代 (B)魏晉
- 一位中國知識份子回憶在某政治運動的遭遇:「那年夏天,我忽然變成了一條『牛』,跟其他的幹部、知識份子一起,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號召下,同進了所謂『牛棚』裡。」當時,「一切的工作都停頓了,整天只
- 一位事業家在台灣某地區投資水圳,但在興建過程中,水源常遭泰雅族破壞,水圳橫越溪流的管線也常被壓毀。後來他娶泰雅族女子為妻,他的兒子又設計出尖底梘橋,才克服橫越溪流的困難,完成水圳工程。這條水圳應
- 荷蘭人佔有台灣期間,曾招徠漢人入台開墾土地,積極發展農業。荷蘭東印度公司負責提供土地、牛隻、耕具和水利設施,漢人以佃人身份向公司租用土地,其所有權屬於荷蘭王。此一制度稱作下列何者?(A)屯田制度
- 一位軍事領袖抵台不久後,即宣布:除留下少數部隊負責防務外,其他的戰士都以部隊為單位,配給土地,進行屯墾。這位軍事領袖是下列何者?(A)荷人雷爾生 (B)鄭成功 (C)劉銘傳 (D)蔣介石
- 導遊向一群陸客介紹台灣某原住民社會的特色:「此族屬於父系社會,社會中沒有氏族組織或階級組織,但有和經濟生活關係密切的『漁團組織』與解決聚落紛爭的『長老會議』。漁團組織的成員有造船、修船與漁獵義務
- 一位詩人描述:政府一聲令下,「戶戶強催志願兵,皇民紳士祝光榮」;雖說是志願兵,卻要「刀槍憲警挽前行」,家人則是「呼兒喚夫」,依依不捨。後來,很多軍伕戰死客鄉。這裡描述的情景為下列何者?(A)日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