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中古時期,歐洲實行封建制度,各地貴族領有封地,勢力強大。形成此種制度的主要基礎為何?(A)土地與契約(B)關係與財富(C)種族與階級(D)宗教與習俗
- 西元16 世紀初,一位航海家,由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經南美南端,渡太平洋,後來在菲律賓的馬克丹島與當地土著發生衝突而喪生。後來菲律賓成為西班牙的屬地,並以腓力王子(Philip)的名字命名。請問
- 「強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政治的需要超越於倫理道德之上。政治的目的在於如何取得、保持和擴展權力,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成功的統治者,表面上須偽裝和善、守信,篤信宗教道德,但必要時應摒棄一切。」這
- 英國國會通過《權利法案》,是英國政治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有關《權利法案》的內容,下列何者正確?(A)議會可不定期召開(B)議員在國會有自由發言的權利(C)人民不得擁有向政府請願的權利(D)規定
- 民初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乃是受近代西方哪些史事的影響?(A)啟蒙運動、科學革命(B)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C)地理大發現、美國獨立運動(D)專制王權的盛行、封建制度崩潰
- 馬克思主張階級鬥爭,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階級、無私產的新社會,影響往後政治的發展。請問:馬克思主義的興起與下列何者有關?(A)科學革命(B)啟蒙運動(C)議會政治(D)工業革命
- 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人權宣言」、拉丁美洲國家的「獨立戰爭」,三者的相同處是受到何人提出「天賦人權」思想的影響?(A)洛克(B)盧梭(C)笛卡兒(D)孟德斯鳩
- 拿破崙一心想稱霸歐洲,到處征戰。請問:拿破崙戰爭的結果使哪一個建立於中古時代的帝國因此滅亡?(A)鄂圖曼土耳其帝國(B)東羅馬帝國(C)神聖羅馬帝國(D)德意志帝國
- 義大利的統一可以說是三個人努力的結果,這三個人分別是:喚起民族意識,發動復興運動的(甲);率領「紅衫軍」,人稱「義大利統一之劍」的(乙);和擔任政治舵手的(丙)。(甲)(乙)(丙)依序應為下列何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何以放棄中立而對德國宣戰?(A)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B)英、美為同盟國,英對德宣戰,美國跟進(C)德國屠殺猶太人(D)德國煽動墨西哥反美
- 英、法兩國為了避免戰爭再起,一直採取姑息政策,迴避對向外侵略者的譴責。請問:哪一件事的發生被視為姑息主義的最高峰?(A)德國占領波蘭(B)義大利侵略非洲(C)英、法與德、義簽訂《慕尼黑協定》(D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需要和平,但日義德等國紛紛走向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使得世界和平岌岌可危。分析這時期軍國主義的興起,主要與哪一史實相關?(A)各國相互結盟(B)全球經濟大恐慌(C)中東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為了抵制蘇聯的勢力擴張,主要採用下列何種策略?(A)武裝攻擊(B)內部瓦解(C)圍堵政策(D)聯合中共抵制蘇俄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亞洲產生了許多新興的獨立國家,然而有少數國家如韓國、越南卻在獨立不久後又遭到分裂的命運。請問: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何?(A)原殖民母國介入(B)共產勢力擴張(C)中國
- 法國波旁王朝 (Bourbon)的國王路易十六 (Louis XVI)曾說:「這兩個人光是用筆桿就能斷送我的法國王朝。……是這兩個人,而不是雅各賓黨 (Jacobin)推翻了波旁王朝。」試問,路易十六
- 恩格斯 (Friedrich Von Engels)曾評論某位歷史人物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
- 有關日本「大正民主」時期的敘述,下列選項中,何者有誤?(A)指西元1912 年至西元1926 年間,日本所推行一連串符合現代民主的政治體制與政策(B)期間建立了25 歲以上成男的普選制度,也奠定了日本
- 日治時代,臺灣民眾黨曾發電給日本拓務大臣、內閣總理大臣,提出強烈批判與要求:「我黨認為○○○○係向來恣意榨取及生活上之迫害與駐在警官不正、貪戾、殘忍之處置所激發者。應從速將總督、警務局長、臺中州知事以
- 歐洲在十六世紀後半出現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現象,史稱「物價革命」 (Price Revolution)。請就以下選項中,選出有關「物價革命」之錯誤敘述。(A)與15 世紀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從殖民地掠
- 清代上海《申報》曾有如下一則報導:「淡水地方,向多種植靛樹,參天帶色,一望如染…。茲者該境人心慕業茶之利,而又審厥風土甚宜於茶,乃改植茶樹:凡高隴平壤,多藝此焉。今該境生理漸廣於前,實由此巨宗之
- 下列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的相關敘述,何者有誤?(A)部隊的移動主要依靠馬和徒步,而自拿破崙時代以來的傳統馬隊衝鋒戰法,則被視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B)歐洲人曾於中國設立募集勞
- 中國、日本兩國地理相近,歷史發展亦有相互的影響。試問,以下選項中,何者對中、日關係的說法有誤?(A)西元前108 年,漢武帝於今朝鮮半島置樂浪、真番、玄菟、臨屯四郡時,日本尚在彌生時代,島上部落林立,
- 林老師帶領同學們前往學校附近的寺廟進行校外教學時,發現該廟碑文有如下的文字記載:「溯自乾隆丙午年冬,……公中堂福統師進剿;凡兵艦往來、餉艘絡繹,莫不曰履險如夷,非神庥不至此。」請問,碑文內容應與下列哪
- 王同學發現一紙土地契約,其內容記載:「北投堡南埔莊李阿旺有鬮分應份水田壹段,址在北勢南溪底苦苓腳洋......,年配納番大租粟貳斗正,又帶圳水通流灌溉充足......。」請問,上述引文中,普遍可見於臺
- 乾隆 27 年 (西元1762 年),臺北平原有份土地契約的內容如此記載:「業主郭有置得興雅撫徠園庄草地內荒埔,......其田園所種雜籽、穀石,照例本年旱田每甲納租粟四石,旱園每甲納租粟參石。至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