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禹稷顏回」一則的主旨為何?
(A)做人處事要懂權衡之道
(B)為人要懂得安貧樂道,不可因利忘義
(C)大丈夫的標準就在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D)排解糾紛前要先衡量自己的能力
(A)做人處事要懂權衡之道
(B)為人要懂得安貧樂道,不可因利忘義
(C)大丈夫的標準就在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D)排解糾紛前要先衡量自己的能力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困難0.27027
統計:A(80),B(138),C(17),D(7),E(0)
內容推薦
- 下列何句非孔子所論的「孝」?(A)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B)無違於禮 (C)有酒食,先生饌 (D)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下列選項,何者沒有表現出「樂在其中」的好學精神?(A)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B)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C)閑
-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下列針對此章的說明,何者有誤?(A)「言
-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含意,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C)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D)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意與下列何者相近?(A)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B)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C)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D)身有所
- 孟子認為天子是如何將天下授給下一任接位者?(A)藉由選舉投票 (B)傳給自己的嫡長子 (C)將中意的人選推薦給上天,上天再根據百姓的意願來授給人職務 (D)聚集國內賢能的人開會決定
-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此一行為的省思,當與孟子所言「四端」中的哪一善端相應?(A)惻隱之心 (B)羞惡之心 (C)辭讓之心 (D)是非之心
-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關於上文的敘述,以下何者正確?(A)帥,即「將帥」 (B)此句為排比修辭 (C)意同「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D)意謂「君子有諸己
- 孟子論人之「四端」,「是非之心」是指:(A)仁 (B)義 (C)禮 (D)智
-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這段話的含意,下列何者不包括在內?(A)規勸他人的過失,須言詞委婉 (B)有些話必須等待適當的時間和地點才能說 (C)待人處世要有所分寸,凡事需適可而
內容推薦
- 「王道之始」一篇中,孟子以何為喻,確切點出梁惠王的品性實與鄰國對待人民的方式無異?(A)戰爭 (B)饑荒 (C)歌舞 (D)教育
- 下列關於「堯舜禪讓」的敘述,哪一項正確?(A)文中,孟子明確提出「君權神授」的主張 (B)孟子認為,天下雖是天下人的天下,但天子還是有權隨意授給他所中意的人選 (C)此篇中雖無當代的民主制度精神
-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意謂:國家治亂,皆繫於誰?(A)臣民 (B)人民 (C)國君 (D)家庭
- 下列何者不是《中庸》上所說的「誠」之特性?(A)誠者,天之道也 (B)誠者,自成也 (C)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D)誠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孔子所言益者三樂之中的「樂多賢友」,下列何者不屬之?(A)友直 (B)友多聞 (C)友諒 (D)友善柔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是因為君子知曉何種道理?(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B)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C)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是因為:(A)心不在焉 (B)正心修身 (C)格物致知 (D)有所忿懥
- 火影村修行的四位忍者中,何者的表現不符合「誠意」?(A)鳴人趁老闆不注意的時候,偷吃了一碗拉麵 (B)佐助在路上發現十萬元後,隨即交到火影村派出所 (C)小櫻考試時雖然沒準備,但仍堅持不作弊 (
- 在陳絕糧時,子路「慍見」孔子,此時子路心中所含的怨意由何而來?(A)埋怨孔子為何帶領他們走到如此艱困的境地 (B)氣憤天道茫昧,有德之人竟也會遭遇到如此困境 (C)抱怨陳國忘恩負義,竟派兵包圍孔
- 小昂苦勸小玲不要沉迷網咖,小玲卻置之不理並刻意與小昂保持距離。如果小昂還想跟小玲保持友誼,我們應該給小昂哪句忠告?(A)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B)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C)友直、友諒
- 孔子的門人弟子中,何者的表現最能保身而克盡孝道?(A)子路 (B)子貢 (C)曾參 (D)曾點
- 下列選項為《孟子》篇章文意的說明,何者敘述錯誤?(A)「心所同然」以麰麥為喻,指出人心本有相似的善心 (B)「性猶湍水」以「性,猶湍水」指出人性無分善不善 (C)「心貴得養」以牛山濯濯強調外在事
-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游說的這段話,和下列何句的意義相近?(A)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B)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C)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
- 下列何者不是告子對人性的詮釋?(A)性,猶湍水也 (B)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 (C)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D)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由此章可見禮的根本在何處?(A)隆重排場 (B)解釋範圍 (C)內在真誠 (D)實踐與否
- 孟子認為「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的原因為何?(A)陷溺其心 (B)自暴自棄 (C)糧食不足 (D)天降如此
- 從「堯舜禪讓」一篇中,可以看出孟子在政治上的何種思想?(A)君權神授 (B)君權天授 (C)革命思想 (D)選舉制度
-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文中「其」字所指,分別為何?(A)均指忠信篤敬 (B)弟子子張 (C)均指孔子 (D)前「其」指子張,後「其」指孔子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指「止於至善」的:(A)原因及結果 (B)內在及表象 (C)程序及功效 (D)大綱及細則
-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句中「能近取譬」的意思與下列何者相同?(A)近悅遠來 (B)妙喻取譬 (C)推己及人 (D)近水樓臺
- 子夏與孟懿子問孝,孔子告訴他們的答案都不一樣,請問孔子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A)孔子要讓他們明白孝的意義是很抽象的 (B)孔子希望他們能依照自身的情況來盡孝 (C)孔子意欲說明孝的意義會隨著時代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這段話所要傳達的精神,下列何者不包含在內?(A)若能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B)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A)忠信誠實也不能夠在蠻夷行之 (B)言而有信,行而得宜,蠻夷之國亦能如此 (C)忠信篤敬,放諸四海皆準 (D)忠誠守信,最為蠻夷之國所
-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者然也。」缺空應為:(A)功敗垂成 (B)至大至剛 (C)羊質虎皮 (D)陷溺其心
-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此意與下列何者相近?(A)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B)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C)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