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由此章可見禮的根本在何處?
(A)隆重排場
(B)解釋範圍
(C)內在真誠
(D)實踐與否
(A)隆重排場
(B)解釋範圍
(C)內在真誠
(D)實踐與否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54015
統計:A(3),B(7),C(234),D(17),E(0)
內容推薦
-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游說的這段話,和下列何句的意義相近?(A)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B)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C)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
- 下列選項為《孟子》篇章文意的說明,何者敘述錯誤?(A)「心所同然」以麰麥為喻,指出人心本有相似的善心 (B)「性猶湍水」以「性,猶湍水」指出人性無分善不善 (C)「心貴得養」以牛山濯濯強調外在事
- 孔子的門人弟子中,何者的表現最能保身而克盡孝道?(A)子路 (B)子貢 (C)曾參 (D)曾點
- 小昂苦勸小玲不要沉迷網咖,小玲卻置之不理並刻意與小昂保持距離。如果小昂還想跟小玲保持友誼,我們應該給小昂哪句忠告?(A)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B)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C)友直、友諒
- 在陳絕糧時,子路「慍見」孔子,此時子路心中所含的怨意由何而來?(A)埋怨孔子為何帶領他們走到如此艱困的境地 (B)氣憤天道茫昧,有德之人竟也會遭遇到如此困境 (C)抱怨陳國忘恩負義,竟派兵包圍孔
- 火影村修行的四位忍者中,何者的表現不符合「誠意」?(A)鳴人趁老闆不注意的時候,偷吃了一碗拉麵 (B)佐助在路上發現十萬元後,隨即交到火影村派出所 (C)小櫻考試時雖然沒準備,但仍堅持不作弊 (
-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是因為:(A)心不在焉 (B)正心修身 (C)格物致知 (D)有所忿懥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是因為君子知曉何種道理?(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B)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C)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孔子所言益者三樂之中的「樂多賢友」,下列何者不屬之?(A)友直 (B)友多聞 (C)友諒 (D)友善柔
- 下列何者不是《中庸》上所說的「誠」之特性?(A)誠者,天之道也 (B)誠者,自成也 (C)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D)誠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內容推薦
- 從「堯舜禪讓」一篇中,可以看出孟子在政治上的何種思想?(A)君權神授 (B)君權天授 (C)革命思想 (D)選舉制度
-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文中「其」字所指,分別為何?(A)均指忠信篤敬 (B)弟子子張 (C)均指孔子 (D)前「其」指子張,後「其」指孔子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指「止於至善」的:(A)原因及結果 (B)內在及表象 (C)程序及功效 (D)大綱及細則
-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句中「能近取譬」的意思與下列何者相同?(A)近悅遠來 (B)妙喻取譬 (C)推己及人 (D)近水樓臺
- 子夏與孟懿子問孝,孔子告訴他們的答案都不一樣,請問孔子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A)孔子要讓他們明白孝的意義是很抽象的 (B)孔子希望他們能依照自身的情況來盡孝 (C)孔子意欲說明孝的意義會隨著時代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這段話所要傳達的精神,下列何者不包含在內?(A)若能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B)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A)忠信誠實也不能夠在蠻夷行之 (B)言而有信,行而得宜,蠻夷之國亦能如此 (C)忠信篤敬,放諸四海皆準 (D)忠誠守信,最為蠻夷之國所
-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者然也。」缺空應為:(A)功敗垂成 (B)至大至剛 (C)羊質虎皮 (D)陷溺其心
-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此意與下列何者相近?(A)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B)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C)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
- 孔子認為禮的實質內容,比表面形式更重要。下列何者可以佐證?(A)喪,與其易也,寧戚 (B)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C)不學禮,無以立 (D)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
-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這句話的意思是:(A)對於愛護自己的人,人們常不知珍惜 (B)人們常對親人苛求,對外人寬厚 (C)人對於己所親愛的人,會造成偏袒 (D)人們常因親人反目,而遠走他鄉
- 下列關於孟子和告子的言論介紹,何者為是?(A)孟子以水可經由疏導而東西流之比喻人性 (B)告子以水天生具有向下流之的天性比喻人性 (C)告子以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比喻後天環境的影響 (D)孟
-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意謂:(A)愛莫能助 (B)愛人以德 (C)相親相愛 (D)愛民如子
- 以下何者不是「《大學》三綱領」之一?(A)止於至善 (B)平天下 (C)明明德 (D)親民
-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以下何者不是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A)孝者,所以事君也 (B)弟者,所以事長也 (C)慈者,所以使眾也 (D)信者,所以交友也
- 下列何者是在說明「為學應當持之以恆」?(A)有教無類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D)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 孟子認為人若能推廣充實「四端」,最好的成效是什麼?(A)足以事父母 (B)人有仁心 (C)足以保四海 (D)民好是懿德 解析: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 下列何者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意思相近?(A)天地位焉 (B)萬物育焉 (C)率性之謂道 (D)天命之謂性
-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孟子以「牛山之木」為喻,所要表達的思想為何?(A)人性本善,所以為不善,乃因其放失了本有的善心 (B)人性本善,所以為不善,乃因無良師益
-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可見孔子論「禮」的重點何在?(A)外表 (B)實質 (C)進退 (D)文飾
-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大學〉中引用此段文字主要是用來證明以下何者推及於國的效用?(A)以「忠」行於家 (B)以「恕」行於家 (C)以「信」行於家 (D)以「義」行於家
- 下列關於「王道之始」一篇的敘述,何者錯誤?(A)文中,孟子提出了行仁政方能使百姓歸心的主張 (B)起首,孟子就發揮其善用譬喻的論說手法,進而揭示王道之始乃以得民為本 (C)孟子在詳述推行王道的具
- 下列選項,何者不是孝順父母的良好態度?(A)父母唯其疾之憂 (B)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C)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D)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句中的「不忍人之心」所指為何?(A)耐心 (B)仁心 (C)善心 (D)決心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原因是什麼?(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B)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C)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D)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