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8. 下列何者不是高速鋼鑽頭鑽削中,鑽頭折斷的原因?
(A)添加切削劑
(B)進給太快
(C)鑽頭形狀不當
(D)切屑堵塞。
(A)添加切削劑
(B)進給太快
(C)鑽頭形狀不當
(D)切屑堵塞。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小汗腺開口於(A)豎毛肌(B)皮膚表面(C)毛幹(D)毛囊。
- 角度 1 度等於(A)100 分(B)3600 秒(C)1000 秒(D)120 分。
- 發酵麵食使用相同酵母用量時,夏天的發酵時間比冬天為(A)短(B)時間長短不影響(C)長(D)相同。
- 在軸距和輪徑一定時,交叉皮帶長度與開口皮帶長度是(A)前者比後者稍短(B)前者與後者等長(C)前者比後者稍長(D)前者是後者的二倍。
- 錐度接觸率之檢驗,其媒體最不宜選用(A)粉筆(B)油漆(C)奇異墨水(D)紅丹。
- 有明顯角度的眉毛會予人下列何種印象(A)可愛(B)剛毅(C)憂鬱(D)柔和。
- 工件車削內孔前宜先(A)端面倒角(B)輥花(C)車削端面(D)車削外徑。
- 車床橫滑台進刀桿之螺距 4mm,刻度環之刻度為 200 格,若工件直為 30mm,橫滑台進刀再進 18 格,則其直徑變為多少?(A)28mm(B)6mm(C)10mm(D)2
- 車削錐度 1:5 之工件,大徑為 50mm,錐度長 60mm,則小徑應為(A)40(B)38(C)42(D)36 mm。
- 車床尾座分上、下二座,上座可作(A)任意方向(B)前後(縱向)(C)左、右(橫向)(D)上、下 移動。
內容推薦
- 利用劃記符號,來記錄或檢核工作項目是否完成的品管技巧,稱為 (A)價值分析(B)特性要因分析(C)查核表(D)層別法。
- 紫外線消毒法是運用(A)釋出高能量的光線(B)加熱原理(C)氧化原理(D)陽離子活性劑 使病原體的DNA引起變化,使病原體不生長。
- 饅頭使用新鮮酵母時,其用量需比使用乾酵母時(A)不得使用新鮮酵母(B)相同(C)減少一半(D)增加一倍。
- 馬拉糕表面產生褐色斑點的原因是(A)蒸的時間不足(B)小蘇打未充分拌勻(C)糖量過多(D)火力太強。
- 左圖為(A)發光二極體(B)隧道二極體(C)光二極體(D)穩壓二極體。
- 在大氣中,下列何者的表面會自然形成薄層氧化膜,而產生優良耐蝕性? (A)鋁(B)鋼(C)熟鐵(D)生鐵。
- 敷面劑中的二氧化鈦(TiO2 ),其作用是(A)滋潤(B)基劑(C)乳化(D)美白。
- 油脂的可塑性與下列何項有關?(A)油脂純化處理是否良好(B)油脂的發煙點(C)油脂的融點(D)油脂的脂肪酸含量。
- 下列那一種麵粉最不適製作水調(和)麵食(A)全麥麵粉(B)中筋麵粉(C)低筋麵粉(D)高筋麵粉。
- 表皮細胞在哪一層開始蛻變出角質物質(A)基底層(B)角質層(C)顆粒層(D)有棘層。
- 依法令規定,作業場所夜間自然採光不足,以人工照明補足,鍋爐房、升降機、更衣室、廁所等照明至少應達(A)20 米燭光(B)300 米燭光(C)50 米燭光(D)100 米燭光。
- 使用氯液消毒美容機具時,其自由有效餘氯應為(A)200PPM(B)150PPM(C)500PPM(D)100PPM。
- 內部含有血管、神經、汗腺、皮脂腺等構造的是(A)基底層(B)表皮層(C)皮下組織(D)真皮層。
- 蒸蛋糕組織鬆軟之原因除了靠蛋白打發外,主要是因添加下列何種原料(A)發粉(B)蛋黃粉(C)奶水(D)細糖。
- 精車削端面或外徑時,車刀尖之高度必須與工件軸線(A)視工件材質而不同(B)低 1mm(C)同高(D)高 1mm。
- 下列何項因子不會影響油脂之貯存性(A)潮濕(B)高溫貯放(C)日晒(D)塑膠桶貯放。
- 下列有關相似三角形的敘述,何者不正確?(A)若兩三角形相似,則必全等(B)若兩三角形全等,則必相似(C)若兩三角形相似,則對應邊成比例關係(D)若兩三角形相似,則對應角必相等。
- 精度為 0.02mm 的游標卡尺,本尺刻度 1 格為 1mm,游標副尺之零刻度在本尺 9mm 至 10mm 之間,而游標副尺第 10 條刻度線吻合本尺刻度,則工件尺度是(A)18(B)
- 使用化粧品產生過敏症狀時,應(A)用儀器治療(B)以化粧水輕拍皮膚(C)用蛋白敷臉(D)請醫師治療。
- 操作壓麵機放入麵糰時,下列何種動作最不易發生危險(A)用麵棍壓入(B)手掌壓入(C)用手指壓入(D)停機重新調整麵糰。
- 理想的眉型,其眉頭應在(A)鼻頭(B)眼尾(C)眼頭(D)嘴角 的正上方。
- 下列何者屬於水溶性成分(A)維他命C(B)蠟(C)綿羊油(D)維他命A。
- 燙麵食的麵糰吸水量比冷水麵食的麵糰吸水量為(A)相差無幾(B)高(C)低(D)相同。
- 操作烤爐下述何者不正確?(A)應戴隔熱手套(B)使用完畢應關電源(C)冷熱烤盤應分開放置(D)產品進爐後才開電源。
- 切削延性材料時,其生熱最大來源是(A)切屑與刀面之摩擦(B)材料與頂心之摩擦(C)前隙角與加工面之摩擦(D)材料因塑性變形,晶界之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