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大江健三郎10歲那年深秋,在山中遇雨迷路,昏迷被救,為何病癒後願意再去上學?
(A)受消防隊員冒險入山救人的精神所感動
(B)自己覺得山中秋冬風雪危險,不如返校上課安全
(C)學校師長勤來相勸,不希望他成為逃學的中輟生
(D)病中與好幾日未闔眼照顧他的慈母那一番懇談的啟發
(A)受消防隊員冒險入山救人的精神所感動
(B)自己覺得山中秋冬風雪危險,不如返校上課安全
(C)學校師長勤來相勸,不希望他成為逃學的中輟生
(D)病中與好幾日未闔眼照顧他的慈母那一番懇談的啟發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42857
統計:A(2),B(1),C(0),D(9),E(0)
內容推薦
- 下文為胡適對徐志摩的印象,請判斷空格中依序應填入何者?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 甲 、一個是 乙 、一個是 丙 。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
- 〈行行重行行〉中「浮雲蔽白日」的「白日」比喻什麼? (A)丈夫 (B)路人 (C)小人 (D)婦人
- 下列有關〈行行重行行〉的理解,何者完全正確? (A)「相去日已遠」表示相見的時間不遠了 (B)「胡馬依北風」說明離別的場景 (C)「努力加餐飯」反映出思婦對自我的珍重 (D)「浮雲蔽白日」道出了
- 下列何者足以呼應「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A)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B)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C)滿載一船的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D)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
- 〈行行重行行〉中「與君生別離」意謂: (A)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B)人有悲歡離合,是天經地義的事 (C)生離的痛苦是人間最難以承受的事 (D)離別才有相見的歡欣
- 下列方位敘述何者正確? (A)「南」食「西」宿 (B)「東」山再起 (C)「東」轅「北」轍 (D)「西」風凜烈
- 下列有關「現代詩」的說明,何者錯誤? (A)相對於過去的舊詩,稱新詩;相對於文言詩,稱白話詩;相對於格律詩,稱自由詩 (B)現代詩繼承古典詩詞而來,講究平仄與押韻 (C)新月派主張詩節的勻稱和詩
- 比較〈上邪〉、〈行行重行行〉兩詩的異同,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兩詩皆以愛情為主題 (B)關於情感表達:〈上邪〉直接激烈;〈行行重行行〉委婉含蓄 (C)兩詩寫作背景相似,都是思念之辭 (D)
- 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古詩十九首〉之名,首見《昭明文選》 (B)作者性名已不可考 (C)約為東漢時期作品 (D)風格樸實自然,是七言詩邁入成熟期的作品
- 二、默寫填充(一格1分,共10分)行行重行行,【1】。相去萬餘里,【2】。【3】,【4】。【5】,【6】。相去日已遠,【7】。【8】,遊子不顧反。【9】,歲月忽已晚。【10】,努力加餐飯。(1
內容推薦
- 〈再別康橋〉一詩,運用了大量的譬喻,下列何者屬之? (A)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B)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C)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D)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
- 〈行行重行行〉中「棄捐勿復道」是指: (A)抛開這些,不要再說了 (B)另外找尋其他管道 (C)不再走同一條路 (D)不再用同一種方法
- 下列〈再別康橋〉一文中的詩句,何者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A)夏蟲也為我沉默 (B)滿載一船星輝 (C)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D)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 下列注音,何者正確? (A)長「篙」:ㄙㄨㄥ (B)漫「溯」:ㄕㄨㄛˋ (C)斑「斕」:ㄌㄢˊ (D)青「荇」:ㄒㄧㄥˊ
- 大江健三郎因長子光出生時腦部異常,後面的瘤切除後,到光四、五歲有發展遲緩,還不會講話的現象。大江健三郎為長子做了怎樣的決定? (A)隱居到森林高地草原上的家中,從此夫婦二人自己教育長子,不送入學
- 下列有關〈再別康橋〉一詩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以柔波比喻泥土上的青荇 (B)以新娘比喻河畔的柳樹 (C)以彩虹比喻一船星輝 (D)以水草比喻榆蔭
- 下列哪一選項與「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屬同一季節? (A)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B)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C)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D)地爐茶鼎烹活火,高歌
- 〈再別康橋〉一詩中,在首尾部分以「輕輕的來」、「悄悄的走」抒發內心情感。其中主要反映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A)惆悵、不捨 (B)歡愉、暢快 (C)痛苦、難堪 (D)出世、超然
-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句中「漫」字的讀音、涵義,下列何項正確? (A)ㄇㄢˋ,蔓延 (B)ㄇㄢˊ,遍佈 (C)ㄇㄢˋ,不經心的樣子 (D)ㄇㄢˋ,長久
- 徐志摩早期成立哪一個詩社? (A)新月社 (B)笠詩社 (C)現代詩社 (D)藍星詩社
- 下列關於進口關稅與進口配額對國內經濟與福利影響的比較,何者正確?(A)關稅與配額皆會降低國內價格 (B)關稅會提高國內生產數量,但配額不會(C)關稅會降低消費者剩餘,但配額不會 (D)關稅與配額都
- 小明在學校考試作弊被發現,老師以大過處理並通告全班,要求大家以此為戒,勿投機取巧。依你看,這位老師的行事作風較符合先秦時期哪一家思想的表現?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封建制度發展至周而完備,以下哪一項說明不合史實? (A)封建與宗法、井田制度具有連帶而密切的關係 (B)在此社會中可分為貴族、平民及奴隸等階級 (C)貴族階級都有封邑世守其官,擁有土地權及分封權
- 一位思想家有感於時局混亂,寫了下列寓言:「蝸牛的觸角上分別建有蠻、觸兩個國家,雙方爭戰不休,殺得屍橫遍野。」依據你的歷史知識,這個寓言應該出現在哪部書中? (A)《老子》 (B)《莊子》 (C)
- 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4年的一次談話中說:「因為修道生活是互相了解的自然基礎,而互相了解對這個保存歐洲基督信仰根源的歷史性時刻極其重要……請會士們繼續隨□□和聖女斯柯拉斯蒂卡的芳蹤,遵守
- 史學家曾寫道:「有了全國統一的戶籍,也有全國人民身分平等的齊民。編戶和齊民互為因果,互相激盪,在歷史上同時出現,實質內涵亦結合為一。」請問:中國至何時才算真正進入編戶齊民時代? (A)西周 (B
- 食物反映一地的地理條件與文化,在近代交通發達以前,通常不易改變;但有些地區的飲食方式卻在西元八世紀到十六世紀間,有重大的變化,如開羅、君士坦丁堡都屬此類。這些地方飲食文化的改變主要原因為何?
- 據報導:被魯凱族部落大頭目世家視為傳家寶的青陶瓷,是十七世紀初荷蘭人用它裝棕櫚油,運到臺灣後與魯凱族部落「以物易物」,再運銷到日本。請問荷蘭人是以棕櫚油交換臺灣魯凱族的哪種物品?再運銷到日本哪
- 「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不受原王國管轄,直接由各地的郡來治理。」從此諸侯國土析分更為縮小。請問:這是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而頒行何種法令所致? (A)推
- 在洋人聚集的地區,把他們本國的特色,諸如建築、服飾、生活習慣、思想行為或多或少的帶進來,同時,行道樹下點綴著咖啡座及酒吧,使得□□帶有濃郁的國際風味,將□□裝扮成中國洋化的櫥窗。請問:□□內應
- 在傳統教會觀點中,庶民、奴隸一定是虛偽矯詐的,而神職人員,特別是教皇、大主教,他們篤定優於眾人百姓。不過在哪本書上,卻在地獄裡看到狡詐教皇,在天堂裡看到虔誠的奴隸,看法和以前迥然不同? (A)
- 上歷史課時,老師請同學針對「清領時期臺灣分類械鬥」發表意見。甲生:可以反映政府公權力不彰的一面。乙生:大多由士紳階級帶頭發動。丙生:移民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如爭奪墾地、灌溉用水等所引起。丁生:社會
- 有一位皇帝為打擊魏晉以來的門第世族,遂命人編纂《氏族志》,將二百九十三姓分為九等,重新排序,藉以提高以皇室為首的新氏族集團。請問:這是哪位皇帝打擊世族的措施? (A)隋煬帝 (B)唐高祖 (C)
- 某份協約的前言是:「大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希望兩國互相尊重其本來的特質,在以道義為基礎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共同理想下,互為善鄰,緊密合作,以確立東亞的永久和平,並希望以此為核心,而貢獻於
- 契丹雖然採用漢人文物制度,又引進考試制度,但統治階層仍堅持游牧生活的傳統。請問:下列哪一種制度可以顯示出這種態度? (A)金奔巴瓶制 (B)八旗制度 (C)捺鉢制度 (D)庫利爾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