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史學家曾寫道:「有了全國統一的戶籍,也有全國人民身分平等的齊民。編戶和齊民互為因果,互相激盪,在歷史上同時出現,實質內涵亦結合為一。」請問:中國至何時才算真正進入編戶齊民時代?
(A)西周
(B)戰國
(C)秦漢
(D)隋唐。
(A)西周
(B)戰國
(C)秦漢
(D)隋唐。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33333
統計:A(1),B(6),C(19),D(4),E(0)
內容推薦
- 一位思想家有感於時局混亂,寫了下列寓言:「蝸牛的觸角上分別建有蠻、觸兩個國家,雙方爭戰不休,殺得屍橫遍野。」依據你的歷史知識,這個寓言應該出現在哪部書中? (A)《老子》 (B)《莊子》 (C)
- 封建制度發展至周而完備,以下哪一項說明不合史實? (A)封建與宗法、井田制度具有連帶而密切的關係 (B)在此社會中可分為貴族、平民及奴隸等階級 (C)貴族階級都有封邑世守其官,擁有土地權及分封權
- 小明在學校考試作弊被發現,老師以大過處理並通告全班,要求大家以此為戒,勿投機取巧。依你看,這位老師的行事作風較符合先秦時期哪一家思想的表現?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下列關於進口關稅與進口配額對國內經濟與福利影響的比較,何者正確?(A)關稅與配額皆會降低國內價格 (B)關稅會提高國內生產數量,但配額不會(C)關稅會降低消費者剩餘,但配額不會 (D)關稅與配額都
- 徐志摩早期成立哪一個詩社? (A)新月社 (B)笠詩社 (C)現代詩社 (D)藍星詩社
-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句中「漫」字的讀音、涵義,下列何項正確? (A)ㄇㄢˋ,蔓延 (B)ㄇㄢˊ,遍佈 (C)ㄇㄢˋ,不經心的樣子 (D)ㄇㄢˋ,長久
- 〈再別康橋〉一詩中,在首尾部分以「輕輕的來」、「悄悄的走」抒發內心情感。其中主要反映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A)惆悵、不捨 (B)歡愉、暢快 (C)痛苦、難堪 (D)出世、超然
- 下列哪一選項與「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屬同一季節? (A)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B)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C)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D)地爐茶鼎烹活火,高歌
- 下列有關〈再別康橋〉一詩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以柔波比喻泥土上的青荇 (B)以新娘比喻河畔的柳樹 (C)以彩虹比喻一船星輝 (D)以水草比喻榆蔭
- 大江健三郎因長子光出生時腦部異常,後面的瘤切除後,到光四、五歲有發展遲緩,還不會講話的現象。大江健三郎為長子做了怎樣的決定? (A)隱居到森林高地草原上的家中,從此夫婦二人自己教育長子,不送入學
內容推薦
- 據報導:被魯凱族部落大頭目世家視為傳家寶的青陶瓷,是十七世紀初荷蘭人用它裝棕櫚油,運到臺灣後與魯凱族部落「以物易物」,再運銷到日本。請問荷蘭人是以棕櫚油交換臺灣魯凱族的哪種物品?再運銷到日本哪
- 「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不受原王國管轄,直接由各地的郡來治理。」從此諸侯國土析分更為縮小。請問:這是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而頒行何種法令所致? (A)推
- 在洋人聚集的地區,把他們本國的特色,諸如建築、服飾、生活習慣、思想行為或多或少的帶進來,同時,行道樹下點綴著咖啡座及酒吧,使得□□帶有濃郁的國際風味,將□□裝扮成中國洋化的櫥窗。請問:□□內應
- 在傳統教會觀點中,庶民、奴隸一定是虛偽矯詐的,而神職人員,特別是教皇、大主教,他們篤定優於眾人百姓。不過在哪本書上,卻在地獄裡看到狡詐教皇,在天堂裡看到虔誠的奴隸,看法和以前迥然不同? (A)
- 上歷史課時,老師請同學針對「清領時期臺灣分類械鬥」發表意見。甲生:可以反映政府公權力不彰的一面。乙生:大多由士紳階級帶頭發動。丙生:移民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如爭奪墾地、灌溉用水等所引起。丁生:社會
- 有一位皇帝為打擊魏晉以來的門第世族,遂命人編纂《氏族志》,將二百九十三姓分為九等,重新排序,藉以提高以皇室為首的新氏族集團。請問:這是哪位皇帝打擊世族的措施? (A)隋煬帝 (B)唐高祖 (C)
- 某份協約的前言是:「大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希望兩國互相尊重其本來的特質,在以道義為基礎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共同理想下,互為善鄰,緊密合作,以確立東亞的永久和平,並希望以此為核心,而貢獻於
- 契丹雖然採用漢人文物制度,又引進考試制度,但統治階層仍堅持游牧生活的傳統。請問:下列哪一種制度可以顯示出這種態度? (A)金奔巴瓶制 (B)八旗制度 (C)捺鉢制度 (D)庫利爾臺制。
- 十二世紀以後,西歐出現了繁榮的城市,一些交通便利與生活安全之處,成為過往商人聚集之處。請問:西歐城市興起的主要背景為何? (A)商業的復甦 (B)行會的興起 (C)大學的興起 (D)城市爭取自
- 某位外國人應徵到中國某地擔任教師,他寄回家鄉的書信提到:「當地剛成立的電報學堂要徵求一位專家,且當地郵局剛剛成立,從此可以很方便通信。並且表示在當地生活並不寂寞,除了一些外國商人外,還有幾位鐵
-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賦稅制度,農民繳納的賦稅與他的田產沒有必然關連,而是一定的數額。起初,農民可以藉由分到田地而繳稅,但是後來已分不到田,或分的田不均,但是仍然要繳同樣的稅,這樣一來,國家的制度就很
- 有一份美國外交文件,內容如下:一個國會法案說:「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美國將使臺
- 有關明代「朝貢貿易」的說法,何者正確? (A)將政治上的「朝貢」,與經濟上的「互市」結合為一 (B)擴展海上貿易,將貿易國家的範圍擴大 (C)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成就便是發揚朝貢貿易,對於擴展海上
- 十一世紀末以後,歐洲某一地區的商人自英國進口羊毛,製成羊紡品後又銷往英國,獲利極豐。紡織業加上原有的農牧業帶動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境內的各種手工業、商業及銀行業都開始興盛,城鎮居民的社會力量日
- 「愛國女子團」是某個時期臺灣常見的地方組織,其活動包括:「辦有關皇后生日、陸海軍節等慶典、清掃神社,慰問戰爭的遺族及傷殘軍人,參加愛國婦人會活動等。」根據歷史知識判斷,這個組織活躍的時間應在何
- 某資料如下:「江南上層士大夫之才幹者被拔擢為令僕以下,尚書郎、中書舍人以上之高級官員。而其餘尚文學之士人,大多荒誕浮華,不涉實務,自以為清高。」請問:此文描述的是歷史上何時期? (A)東漢的累世
- 對照起兩河的複雜多變,古埃及文明則有穩定、同質性高及淵源流長的特色,猶如中國的秦漢、隋唐、明清般。其主要原因為何? (A)地理上的孤立是主因 (B)文化的同化力強,入侵者雖在武力上占上風,但文
- 就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而言,不難看出歷史發展的重心漸漸往南移動。其主要的原因為何? (A)政府政策的主導 (B)北方長期戰亂之故 (C)北方人口過盛,故往南方移動 (D)「海上絲路」的出現。
- 「他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嚮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他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
- 臺灣總督府成立「臺灣演劇協會」,開始強制推行「新臺灣音樂」,規定臺灣的曲調一律套用日語歌詞後才能演唱。請問:〈月夜愁〉歌詞改為〈軍夫之妻〉,發生於下列哪一時期? (A)日治初期,日軍鎮壓抗日
- 從南北朝開始一直到約唐末為止,世族重譜牒,對於婚姻和仕宦極重門第。但到了宋代,社會上「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而直求資財。請問:是什麼制度促成這樣的變化? (A)九品官人法 (B)科舉制
- 假設你遇見一位修行者,他告訴你:「生命萬物都是平等的,只要能拋開欲望,領悟正道,就能超脫輪迴,進入沒有生死,也沒有痛苦的境界。」請問:這位信徒所信仰的宗教為何? (A)佛教 (B)猶太教 (C
- 有人描述:漢口不僅為湖北一地之咽喉,雲、貴、川、桂、湘諸地之貨皆於此轉輸東下,成為當時天下「四聚」之一。此處有關漢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時代背景是 (A)南朝偏安江南局勢下的物資轉輸 (B)唐代的
- 十五世紀結束前的1493年,給當時的歐洲,以及整個人類歷史最震撼的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也帶回了一個神祕而又特殊的傳染病,這個傳染病也許殺的人沒有瘟疫那麼多,這個傳染病也許沒有結核病流傳
- 1895-1945年日本治臺期間,有關日本統治政策的演變,何者錯誤? (A)1919年以前是第一期,由武官總督統治,先後實施〈六三法〉與〈三一法〉,將臺灣視為殖民地 (B)第一期時,總督府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