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這句話的涵義,最接近何者?
(A)嫉惡如仇,見義勇為
(B)行好積德,推己及人
(C)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D)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A)嫉惡如仇,見義勇為
(B)行好積德,推己及人
(C)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D)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我所知道的康橋〉文末「這草田變成了……,不說也罷,說來你們也是不信的!」下列何者不是作者不說的可能理由?(A)心靈的感受,只能意會不可言傳(B)可能是比前一次更神異性的感受(C)故弄玄虛向讀者
- 老師請四位同學賞析〈陋室銘〉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下列何人說法最不正確?(A)小軒:作為文章開頭,用以闡明人有德行才幹,方能受人尊重(B)花花:以名山靈水為陪襯,為陋室
- 〈陋室銘〉文末以諸葛亮、揚雄二人自比的用意為何?(A)暗示自己的才德高於二人(B)表示同為離群索居,不求功名之人(C)暗示自己抱負遠大,靜待時機(D)藉著同是天涯淪落人以抒懷才不遇之慨
-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其涵義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A)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B)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C)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D)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 下列選項「」中所運用的詞語,何者最不符合上下文意?(A)他倆從國小同窗到現在已相識二十年,總是互相扶持、分擔心事,是交情甚篤的「忘年之交」(B)爸爸與李伯伯是當年戰場上並肩作戰的同袍,多年來已成
- 下列何者屬於比較語氣?(A)能詩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盡屬能詩(B)美人之勝於花者,解語也;花之勝於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語者也(C)多言則背道,多欲則傷生(D)多情者不以生
- 下列選項「」中的字,何組意思兩兩相同?(A)「惟」吾德馨/「惟」士為能(B)水陸草木「之」花/何陋「之」有(C)調「素」琴/舉「素」幡(D)「案」牘勞形/拍「案」叫絕
- 〈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用「炊煙」譬喻成「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了天聽」,這是以「聽覺」表現「視覺」的寫法。請問下列何者同樣以「聽覺」表現「視覺」?(A)她的笑聲像散落一地的銀幣,可以一一撿
- 下列選項「」中的詞語,何者替換後意思不變?(A)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源源(B)我獨自冒著冷去薄霜鋪地的林子裡「閒步」/漫步(C)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際雲遊/姍姍(D)像墨潑的山形,襯
- 下列選項「」中的借代詞語,何者意義前後相同?(A)「烽火」連三月/「祝融」肆虐(B)「紅顏」多薄命/「紅顏」棄軒冕(C)「杜康」解憂/「黃湯」下肚(D)「魚雁」往返/千里共「嬋娟」
內容推薦
- 【題組】全詩充滿了何種氣氛?(A)慷慨激昂(B)無限感慨(C)悠閒情懷(D)愁腸百結
- 【題組】從本詩內容中,隱約可以看出作者希望達到什麼樣的心境?(A)逆來順受(B)積極進取(C)浪漫瀟灑(D)寧靜自適
- 【題組】對於本文的描寫技巧及內容的敘述,下列何者不正確?(A)以順序法,先言明原因,後續描述景色(B)「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有也」兩句,藉靜中有動,凸顯山林的生命力(C)對於景色的摹寫,作者
- 【題組】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敘述最為正確?(A)以漁夫救人反遭賈人批評為不知足,感慨行善未得善果(B)漁夫初次救人一開始是出於貪念,而非善念(C)藉賈人不得他人救助而滅頂的下場,譏諷漁夫重財輕命(
- 【題組】「幾千年來,從半坡、馬家窯、廟底溝到臺灣的鄉間;土甕仍是土甕,它們毫不掩飾土的本質,它們厚重、溫暖、粗拙。」根據文意,下列何者最適合說明甕的特質?(A)呆板笨拙(B)華麗尊榮(C)粗獷庸
- 【題組】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最為正確?(A)大海的禮物就是珍貴的水,經過循環後又重回大海(B)冬山河已經回到自然最健康的狀態,十分難能可貴(C)人類是山與海的熱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斷為自然
- 【題組】平( )沃野
- 【題組】( )造銅像
- 【題組】茲若人之( )乎
- 【題組】( )備會議
- 【題組】「掙」脫束縛
- 【題組】「掙」錢養家
- 【題組】面目「猙」獰
- 【題組】頭角「崢」嶸
- 【題組】我不喜歡大雄,胖虎又老是欺負我,真希望我可以找到一個( )與我一起讀書、玩耍。
- 【題組】鋼琴老師不僅教會我彈琴技巧,還不時告訴我待人接物的道理,她的諄諄教誨,有如( )滲入我的心頭。
- 【題組】我的爸爸和媽媽平時鮮少吵架,還常常一起下廚,真是( )啊!
- 【題組】父母的親恩難以回報,猶如( ),為人子女的只能盡心力去做了。
- 【題組】孩子的鐘塔一文中,格林夫婦的義舉震撼整個義大利的原因為其以德報德的同理心。
- 【題組】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說明其讀書時著重融會貫通的態度。
- 【題組】五柳先生傳一文以「忘懷得失」為全文綱領,凸顯五柳先生的淳樸。
- 【題組】五柳先生傳一文最後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作結尾,其用意為暗喻自己逍遙自適,有如上古淳樸社會的人。
- 【題組】「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是呼應了五柳先生「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的個性。
- 【題組】陳之藩的謝天一文中祖父母的生活哲學「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撿起田中的麥穗」,意近於「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 【題組】謝天一文作者透過個人體驗,由否定→懷疑→尋思→領悟→肯定的歷程,最後獲得深刻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