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國文
- ( )(甲)冰「磧」:ㄗˋ;(乙)散「佚」難尋:ㄧˋ;(丙)絲「纊」:ㄍㄨㄤˇ;(丁)「懾」人心魄:ㄓㄜˊ;(戊)「騁」騖千里:ㄔㄥˇ;(己)銘「誄」尚實:ㄌㄟˇ。以上字音正確的選項是: (A)(
- 下列各選項中,何者沒有錯別字? (A)雨霖鈴全篇抒寫離情別意,層層鋪敘,情景交融,用語淺切而情味深濃,極哀娩動人 (B)柳永青年時期生活放浪,以寫豔詞知名於時,舉進士屢遭斥黜,飄泊失意 (C)柳永
- 下列「 」中的字,何組字形完全相同? (A)赤「ㄅˋㄧ」懷古/靜影「ㄅˋㄧ」 (B)「ˋㄕ」號文忠/有何「ˋㄕ」好 (C)英雄「ㄏˊㄠ」傑/巧取「ㄏˊㄠ」奪 (D)牧童「ㄧˊㄠ」指杏花村/苦守寒「
- 下列雨霖鈴一詞中各項詞語之解釋,何者不正確? (A)「念去去、千里煙波」中「去去」二字有「匆匆」之意 (B)「都門帳飲無緒」中「都門帳飲」意指在京都郊外設帳宴飲以送別 (C)「竟無語凝咽」指因悲傷
- 下列「 」中的字音寫成國字後,何者兩兩相同? (A)「ㄑㄩˊㄥ」音/「ㄑㄩˊㄥ」樓玉宇 (B)春「ㄨˊㄟ」不揭/考試入「ㄨˊㄟ」 (C)窗「ㄈㄟ」緊掩/「ㄈㄟ」聞頗多 (D)頗「ㄈˋㄨ」盛名/不「
- 下列各組詞語意義相同的是: (A)青石/白雲 (B)走過/拜訪 (C)向晚/薄暮 (D)勤勉/怠惰
-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句中「美麗」是指: (A)女子的容顏 (B)女子露臉外望時剎那間的驚喜 (C)過客事後的回憶 (D)過客希望成為歸人的憧憬
- 下列詞語,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汪洋恣肆 (B)獷達飄逸 (C)雄孜英發 (D)羽扇論巾
- 下列讀音,何者正確? (A)「羈」愁:ㄐㄧ (B)柳「耆」卿:ˋㄕ (C)斥「黜」:ㄘˋㄨ (D)凝「咽」:ㄧㄢ
- 下列成語中,何者用字正確? (A)亂石繃雲 (B)羽扇倫巾 (C)一時多少毫傑 (D)灰飛煙滅
- 鄭愁予 錯誤一詩中使用許多意象,以下何組意象所指涉的對象在詩中是指思婦? (A)春帷、柳絮 (B)東風、蓮花 (C)馬蹄、城 (D)窗扉、跫音
- 下列文句,何者並未使用譬喻修辭? (A)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B)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C)胡馬依北風 (D)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下列何者使用了「借代」修辭法? (A)一尊還酹江月 (B)暮靄沉沉楚天闊 (C)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D)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美麗的錯誤」其修辭技巧與下列何者不相同? (A)做卑微的工作,樹高傲的自尊 (B)敗草裡的鮮花 (C)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 (D)每次論戰,對象一定得是
- 中國詩學傳統講究「含蓄」,以下詩句何者不是用迂迴筆法來寫? (A)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B)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鄭愁予 小小的島) (C)雨說,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
- 「借代」是指在語文中,放棄原本常用的詞彙不用,而另外借用其他與本名相關的詞彙,代替一般經常使用的本名或詞句。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何者不屬於此種修辭? (A)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B)「
- 下列何者不是倒裝句? (A)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B)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C)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D)我打江南走過
-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錯誤是指前來的人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B)美麗是指思婦為相思而強打精神,妝扮容顏 (C)寂寞空閨是全句主題,作者以為是一種美麗的錯誤 (D
-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所表達的旅人心情是: (A)豪氣干雲 (B)淒清孤寂 (C)悠閒恬淡 (D)消頹廢
-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句中「多情」所指為何? (A)指自己的多情善感,為自嘲 (B)指長江的波濤 (C)指長江的明月 (D)指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
-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兩句詞寫的是: (A)孔明神算,赤壁破曹 (B)周瑜儒雅,從容用兵破敵 (C)黃蓋神勇,火燒曹營 (D)關雲長過關斬將
-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作者欲以小喬初嫁,凸顯何者? (A)能抱得美人歸,凸顯周瑜身手矯健 (B)能得此國色天姿,別無所求 (C)以美人襯英雄,凸顯周瑜年輕有為 (D)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 下列選項中的詩句,何者的主題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相同? (A)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B)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 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C)嶺外音書絕
- (甲)「顧曲有閒情,不礙破曹真事業;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並英雄」 (乙)「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丙)「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 下列文句的說明,何者有誤? (A)「人道是、三國 周郎 赤壁」,暗示蘇軾所到之處並非赤壁戰場,僅是借題發揮 (B)「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滔滔江水指涉時間流逝,意同於「子在川上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