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國文
- 鄭愁予 錯誤詩中使用眾多意象,其中象徵女子所企盼的對象的是: (A)蓮花、春帷 (B)柳絮、窗扉 (C)東風、跫音 (D)寂寞的城、向晚的街道
-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有關以上詩句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東風指春風,也象徵過客 (B)「柳絮不飛」指女子不再出門 (C)「小小的寂寞的城」指情緒低落愁悶的女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意謂著詩中女子: (A)情緒煩悶 (B)年華逝去 (C)希望破滅 (D)意緒闌珊
- 關於錯誤一詩,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是作者鄭愁予早期的作品 (B)屬傳統閨怨性質,以女子自述的口吻為之 (C)開頭「我打江南走過」二句,比其餘各句低兩格排列,可看作本詩的「小序」 (D)「我
-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句中「如蓮花的開落」暗示什麼? (A)女子的失戀和情感 (B)女子希望的燃起和破滅 (C)女子遇人不淑錯誤抉擇 (D)女子婚姻的希望和破滅
- (甲)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乙)楊柳岸、曉風殘月 (丙)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丁)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上列各詞句中所描寫的時辰,哪兩者最相近? (A)乙丁 (B)丙丁
- 三蘇之文出於戰國策、莊子及縱橫家之筆,故最擅長於: (A)策論 (B)駢文 (C)紀傳 (D)箴銘
- 關於詞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別名詩餘 (B)須合樂,但字句多少、句中平仄,並無嚴格限制 (C)又名長短句 (D)作詞須按譜填詞,不可出入,故俗稱作詞為填詞
- 下列關於「詞」的敘述,哪一項錯誤? (A)奠基於晚唐 (B)盛行於兩宋 (C)因其由詩歌流變而成,故稱詩餘 (D)每首皆有調名,稱為詞調,也稱詞牌
- 如果想在網頁上搜尋蘇東坡的相關資料,下列何者可以做為關鍵詞? (甲)羲皇上人 (乙)烏臺詩案 (丙)赤壁懷古 (丁)虎溪三笑 (戊)黃州團練副使 (己)以荻學書 (A)甲乙丙丁戊 (B)乙丙戊
- 柳永 雨霖鈴在體製上是屬於: (A)短調 (B)小令 (C)中調 (D)長調
- 柳永 雨霖鈴與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說明,何者正確? (A)皆屬中調 (B)前者借清秋時節,以述離愁別緒;後者借歷史典故實寄寓懷古之情與年華老去的感慨 (C)二文作者皆豪放派之代表人物 (D)前
- 一闋詞的命意,可以從下列何者看出? (A)詞牌 (B)題目 (C)作家 (D)時代
-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 (乙)所從來; (丙)具答之。 (丁)便要 (戊)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以上為〈桃花源記〉中的文字,其中主語或賓語多所省略,試問括弧中所省略者為「漁人」的是: (
- 〈桃花源記〉末尾,劉子驥尋桃花源而不得的情節,主要在表明: (A)天機不可洩,佛渡有緣人 (B)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C)世事變化大,滄海變為桑田 (D)對理想世界失落的歎惋。
- 所謂「借代」,是指談話或行文中,借用其他詞句或名稱,來代替一般經常使用的詞句或名稱,例如〈桃花源記〉之「垂髫」,髫乃古代幼童頭髮自囟(腦門)下垂至眉的一種髮式,故借指幼童。以下也借指「幼童」的詞
- 〈陌上桑〉裡對羅敷美貌的描寫,是以側面方式加以烘托。下列「 」內的詩句,何者也是採用側面烘托法? (A)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B)顧盼遺光彩
- 〈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上裳,紫綺為上襦」,以上詩句是用來形容羅敷: (A)容貌美麗 (B)妝扮入時 (C)生活豪奢 (D)家世顯赫。
- 關於新詩的說明,以下何者錯誤? (A)新詩不必講究押韻、平仄聲韻。又稱「自由詩、語體詩、今體詩、白話詩、現代詩」 (B)中國第一本新詩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 (C)徐志摩創立「新月詩社」,講究形
- 關於現代詩的敘述,以下何者正確? (A)「現代詩」名稱,於瘂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B)現代詩的含義為形式是自由的、內涵是開放的、修辭經營重於意象 (C)余光中是新文學運動主要人物,他在當
- 「歲月,原本是一襲安靜的羽衣/我們心連心的/相偎依/恬睡在羽衣的包被/可別攪亂我們的安寧啊/尤其別惹我們/以火/千萬別讓我們/在一聲怒吼之後/奮不顧身的/跳起」上述是一首描寫物品的現代詩,其所
- 有關〈孔乙己〉一文人物形象的敘述,何者錯誤? (A)小伙計是能看到孔乙己善良一面的人 (B)屬於勞苦階級的貧困者多為愚昧無知的群眾 (C)孔乙己是窮讀書人,其說話酸腐的形象,時時為酒店帶來話題
- 有關魯迅〈孔乙己〉與吳敬梓《儒林外史》中所述舊時代讀書人的遭遇,透露何種訊息? (A)說明惟有讀書,方能使人品高潔 (B)科舉制度有其好處,應長久保持 (C)男兒當自強 (D)諷刺舊時代科舉制
- 下列關於魯迅的敘述,何者錯誤? (A)本名周樹人,是五四運動從事小說創作的第一人 (B)為人憤世嫉俗,開創「雜文」體批判舊文化、舊傳統 (C)作品多針砭國人及民族的劣根性,如《阿Q正傳》、《狂
- 孔子應答弟子問孝時,論述重點各異,這可以看出孔子的: (A)擇善固執 (B)著重啟發 (C)舉一反三 (D)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