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某篇論文指出:一位君主因為信佛者甚眾,影響國計民生,所以強迫僧侶還俗,甚至徵調為兵;又沒收寺產,充為國用,因此「租調年增,兵師日盛」。這篇論文最可能的主題應是下列何者?
(A)佛教的傳播
(B)寺院與經濟
(C)稅制的變革
(D)兵制與國防
(A)佛教的傳播
(B)寺院與經濟
(C)稅制的變革
(D)兵制與國防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56522
統計:A(1),B(44),C(0),D(1),E(0)
內容推薦
- 宋代城市的規模、機能與城市生活型態,有延續前代而發展,也有因應新情勢而變革。下列選項中,何者為宋代明顯不同於唐代的新發展?(A)城市商業繁榮,商幫勢力興起 (B)官府維持夜禁,但准許延長
- 試辨識 上圖 之作者與創年代:(A)班頓 (Benton) 1920年代(B)伍德 (Wood) 1930 年代 (C)沙金 (Sargent) 1890 年代 (D)霍普 (Hopper) 1940
- 「如果上帝啟示獲利的機會,則選民必須遵循上帝的召命而用心追求。人雖然不可為私利而致富,但是可以為上帝勞動而致富。」這最可能是下列哪一種人的經濟觀念?(A)隨商船到亞洲的耶穌會士 (B)信奉伊斯蘭教的
- 根據右圖這幅標題為「英格蘭白人奴工」的版畫內容推測,「英格蘭白人奴工」所指應為何?(A)美國獨立戰爭時,被強制勞動的英軍俘虜(B)十八世紀初期,流放到澳洲勞工營的罪犯(C)十八世紀後期,英國工廠僱用的
- 某書描述:「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在這裡均可受到熱烈招待。這裡出現了一些由豔光四射且博學多才的名媛主持的聚會,作家、學者們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各種問題,參與者常因其口才和機智而聲名大噪。」這種情景最可能出現
- 有位日本高級官員說:「為了讓本島人與內地人無所差異,又有必要在實質上體認皇道之精神,對事物的看法也必須與內地人相同。若語言、姓名、風俗、習慣等,也能與內地人無所差異,則是最理想的事。」上述談話最可能出
- 史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這應是指哪一時期?(A)商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魏
- 1990年代,有一位作家在〈一種逝去的文學?〉的文章中說:「那邊要統,這邊要獨。『漢』『賊』早已兩立,『敵』『我』正在言歡。四十年前的神聖使命,成了四十年後的今古奇觀。」此一「逝去的文學」所指為何?(
- 簡答Sola fide (or,Justification by Faith)是何人提出的主張(3%)?主要的涵義為何(3%)?
- 一份雜誌強調要「去遺傳的科舉思想,進於現世的科學思想;去主觀的武斷思想,進於客觀的懷疑思想。」這份雜誌最可能是哪一時期的產物?(A)革命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新生活運動 (D)文化大革命
內容推薦
- 下列何者崛起於 1980 年的第 39 屆威尼斯雙年展?(A)照像寫實主義(B)抽象表現主義(C)義大利超前衛(D)貧窮藝術 。
- 1860年代以後,臺灣政治經濟重心逐漸由南部轉移至北部,其主要原因為何?(A)南部米糖生產下降,經濟蕭條,造成人口往北移動(B)南部多颱風與地層下陷,天災頻傳,迫使人口外移(C)北部移民來源複雜,經常
- 史書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過剩而向外殖民,指出:這一個民族移殖所到之處,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隨之而至。他們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獨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隨即發展與母邦相似的經濟生活,產生與母邦相似的社
- 一位地方官員約束粵莊人民,不准參與漳、泉械鬥,並要求他們自備武器糧食,操演軍備,以防守粵莊。這最可能是臺灣何時的情況?(A)鄭氏時期 (B)清領前期 (C)清領後期 (D)日治初期
- 台北雙年展是灣指標性的國際當代藝術覽,其歷屆名稱不包括以下哪一個?(A)限制級瑜珈(B)在乎現實嗎(C)現代怪獸 /想像的死而復生(D)台灣報到
- 在一份官文書中提到「(本藩)已手闢草味,與爾文武各官,及各鎮大小將領,官兵家眷,盡來胥宇,總必創建田宅等項,以遣子孫計。但一勞永逸,當以己力經營,不准混侵土民及百姓現耕物業。茲將條開列於後,咸使遵依。
- 歷史家評論某一政權,指出:「他的帝國實為新、舊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變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結構,保留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衛者;另一方面,他雖號稱革命之子,實為開明專制的精神後裔,忽
- 漢初一位學者稱許某學派「序君臣上下」的論點,認為有助於政治秩序的建立,但也批評這個學派「內容廣博,卻不易掌握其要點;學習者雖花力氣,獲得的成效卻很少。」這個學派最可能是指:(A)儒家 (B)道家
- 中國有一宗教,淵源於古代巫祝的傳統與方術中追求長生的思想;因天災疾疫流行,社會動亂頻仍,信徒日眾;後來受到其他宗教的影響,也編纂經典、強化教義及組織,影響漸廣。這是指哪一宗教?(A)道教 (B)佛教
- 某博物館收藏一塊石版浮雕,如右圖。從浮雕的內容判斷,這塊石雕最可能的來源是:(A)十六世紀初期探險家在安地斯山發現(B)十八世紀末葉軍隊遠征埃及掠奪所得(C)十九世紀中期科學家從克里特島挖出(D)二十
-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曾於1624到1662年間占領臺灣,建立殖民政權。1662年,鄭成功才驅逐荷蘭人,建立明鄭政權。這兩個政權經營臺灣時,有何相似之處?(A)為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均將土地收歸公有(B)
- 報紙報導某次大選是:「一場富有歷史意義的選舉,投票所外排隊的人潮長達一哩。1600萬黑人與950萬白人、亞裔人和其他有色人種,都出來行使公民權。」認為:「在這塊長期遭受種族迫害的土地上,這場選舉象徵民
- 一位生長於魚米之鄉的湖湘子弟,在家書中提到軍旅生活說:駐地「風沙漫天,冰雪載地,石田千里」,因此軍隊必須修築道路,以運載軍需,並在沿途栽植楊柳,以防風沙。這種情況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A)成吉思汗西征
- 某人宣示:你們要遵守我的誡命,不可與你們要去的那地方的居民妥協。相反的,你們要摧毀他們的祭壇,砍倒他們的神柱和神像。這段敘述應來自下列何者?(A)摩西率人出埃及時的聲明 (B)周公東征時對軍隊的誓詞
- 有一時期,政府曾查禁多種書刊,包括《今日之中國》、《亞細亞月刊》、《救國時報》等,理由不一,如:「詆毀本黨及政府」、「言論反動」、「宣傳漢字拉丁化」、「宣傳無政府主義」、「宣傳階級鬥爭」等。這種情形最
- 某一時期,一群青年在全臺各地舉辦講習會,推廣法律、衛生等觀念,也用戲劇、電影、音樂會等方式傳播新知。這是下列哪個時期的活動?(A)1900年代日本慶祝在臺始政,組織青年服務隊,以推廣新知,改善陋習(B
- 官員質問某人:「這些是你的書嗎?你會撤銷你的主張嗎?」這人堅持:「我只接受《聖經》的權威和自己良心的約束;我不能撤回我寫的任何東西,因為我的良心是跟隨著《聖經》的,而昧著良心做事既不穩妥,也不正確。」
- 某一部族領袖感嘆:從祖先遷居中國境內之後,常受漢人欺凌,雖有王侯名號,卻無實際的領土,與平民無異。他因此鼓動分散於中國境內的部落反抗朝廷,並建立了政權。此部族應為:(A)匈奴 (B)契丹 (C)蒙
- 歷史上某一時代農民的處境為:必須負擔力役和實物租稅,不能任意遷徙或從事其他行業。耕種時由地主提供農具、種子、牲畜,農民無法自行決定作物種類,也不得任意在地主的池塘中捕魚、森林中打獵。這是何時何地的情況
- 人類為了適應環境,往往因地制宜,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質文化。以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為例,下列哪一敘述可以說明上述觀察?(A)南方居室多「干欄式」建築,北方多「半穴居式」建築(B)南方農具多鍛造製
- 右圖是一幅根據國際貿易比重為指標所繪製的變形東亞地圖。這幅圖反映的應為哪一段時間的情況?(A)1950年代初期(B)1960年代中期(C)1980年代初期(D)1990年代後期
- 有一國家的統治者實施開明專制,積極支持地主階級,使他們成為國家的中堅;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府服務,形成有效率的文官集團。國家又建立強大的軍隊,逐漸發展成為強權。這個國家應是:(A)彼得大帝時的俄羅斯(B
- 資料一:法律規定,夫妻口角後,妻上吊自殺,丈夫不受處分。如果是夫因此上吊自殺,妻要被判處「絞刑」。資料二:一對夫妻爭吵互毆,丈夫氣不過上吊自殺。地方官原來判處妻子「絞刑」,但後來皇帝指示:「婦之於夫,
- 右表顯示甲、乙、丙三國1950年與1980年的國民平均生產毛額(以1985年的美元為計價標準)。根據本表判斷,甲、乙、丙三國最有可能分別是:(A)甲:英國;乙:法國;丙:西德(B)甲:臺灣;乙:蘇聯;
- 有位學者感嘆:竟然有儒者固守舊說,不了解社會變化,仍將工商業看成末流,並有壓抑工商業的主張。他認為工業原本就受到古代聖王肯定,商業又能幫助生產者流通物品,二者都是根本。他這種思想反映何種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