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歷史家評論某一政權,指出:「他的帝國實為新、舊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變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結構,保留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衛者;另一方面,他雖號稱革命之子,實為開明專制的精神後裔,忽略主權在民而行絕對君權,強調平等而不重視自由,注重秩序與階級。」評論中的「他」是指何人?
(A)建立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
(B)成立清教政權的克倫威爾
(C)背叛民國而稱帝的袁世凱
(D)二戰之前土耳其的凱末爾
(A)建立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
(B)成立清教政權的克倫威爾
(C)背叛民國而稱帝的袁世凱
(D)二戰之前土耳其的凱末爾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25373
統計:A(124),B(1),C(5),D(4),E(0)
內容推薦
- 台北雙年展是灣指標性的國際當代藝術覽,其歷屆名稱不包括以下哪一個?(A)限制級瑜珈(B)在乎現實嗎(C)現代怪獸 /想像的死而復生(D)台灣報到
- 一位地方官員約束粵莊人民,不准參與漳、泉械鬥,並要求他們自備武器糧食,操演軍備,以防守粵莊。這最可能是臺灣何時的情況?(A)鄭氏時期 (B)清領前期 (C)清領後期 (D)日治初期
- 史書描述某一民族因人口過剩而向外殖民,指出:這一個民族移殖所到之處,其制度、宗教和生活方式亦隨之而至。他們比照自己的母邦,建立獨立自主的城邦。新殖民城邦隨即發展與母邦相似的經濟生活,產生與母邦相似的社
- 1860年代以後,臺灣政治經濟重心逐漸由南部轉移至北部,其主要原因為何?(A)南部米糖生產下降,經濟蕭條,造成人口往北移動(B)南部多颱風與地層下陷,天災頻傳,迫使人口外移(C)北部移民來源複雜,經常
- 下列何者崛起於 1980 年的第 39 屆威尼斯雙年展?(A)照像寫實主義(B)抽象表現主義(C)義大利超前衛(D)貧窮藝術 。
- 周代宗法制度是國家權力繼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礎,強調「親親」、「尊祖」與「敬宗」,希望凝聚國族成員的力量。但宗法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無法繼續維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現象可以說明這種變化?(A)宗廟祭祀
- 某篇論文指出:一位君主因為信佛者甚眾,影響國計民生,所以強迫僧侶還俗,甚至徵調為兵;又沒收寺產,充為國用,因此「租調年增,兵師日盛」。這篇論文最可能的主題應是下列何者?(A)佛教的傳播 (B)寺院與
- 一位史家討論英國婦女地位的變化說:「政府部門急遽膨脹與男子短缺,使婦女的社會、經濟力量突然獲得進展。婦女就業人數從217萬人成長到297萬人,增加了80萬人。過去,她們充當女侍,或待在父母身邊,或
- 宋代城市的規模、機能與城市生活型態,有延續前代而發展,也有因應新情勢而變革。下列選項中,何者為宋代明顯不同於唐代的新發展?(A)城市商業繁榮,商幫勢力興起 (B)官府維持夜禁,但准許延長
- 試辨識 上圖 之作者與創年代:(A)班頓 (Benton) 1920年代(B)伍德 (Wood) 1930 年代 (C)沙金 (Sargent) 1890 年代 (D)霍普 (Hopper) 1940
內容推薦
- 中國有一宗教,淵源於古代巫祝的傳統與方術中追求長生的思想;因天災疾疫流行,社會動亂頻仍,信徒日眾;後來受到其他宗教的影響,也編纂經典、強化教義及組織,影響漸廣。這是指哪一宗教?(A)道教 (B)佛教
- 某博物館收藏一塊石版浮雕,如右圖。從浮雕的內容判斷,這塊石雕最可能的來源是:(A)十六世紀初期探險家在安地斯山發現(B)十八世紀末葉軍隊遠征埃及掠奪所得(C)十九世紀中期科學家從克里特島挖出(D)二十
-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曾於1624到1662年間占領臺灣,建立殖民政權。1662年,鄭成功才驅逐荷蘭人,建立明鄭政權。這兩個政權經營臺灣時,有何相似之處?(A)為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均將土地收歸公有(B)
- 報紙報導某次大選是:「一場富有歷史意義的選舉,投票所外排隊的人潮長達一哩。1600萬黑人與950萬白人、亞裔人和其他有色人種,都出來行使公民權。」認為:「在這塊長期遭受種族迫害的土地上,這場選舉象徵民
- 一位生長於魚米之鄉的湖湘子弟,在家書中提到軍旅生活說:駐地「風沙漫天,冰雪載地,石田千里」,因此軍隊必須修築道路,以運載軍需,並在沿途栽植楊柳,以防風沙。這種情況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A)成吉思汗西征
- 某人宣示:你們要遵守我的誡命,不可與你們要去的那地方的居民妥協。相反的,你們要摧毀他們的祭壇,砍倒他們的神柱和神像。這段敘述應來自下列何者?(A)摩西率人出埃及時的聲明 (B)周公東征時對軍隊的誓詞
- 有一時期,政府曾查禁多種書刊,包括《今日之中國》、《亞細亞月刊》、《救國時報》等,理由不一,如:「詆毀本黨及政府」、「言論反動」、「宣傳漢字拉丁化」、「宣傳無政府主義」、「宣傳階級鬥爭」等。這種情形最
- 某一時期,一群青年在全臺各地舉辦講習會,推廣法律、衛生等觀念,也用戲劇、電影、音樂會等方式傳播新知。這是下列哪個時期的活動?(A)1900年代日本慶祝在臺始政,組織青年服務隊,以推廣新知,改善陋習(B
- 官員質問某人:「這些是你的書嗎?你會撤銷你的主張嗎?」這人堅持:「我只接受《聖經》的權威和自己良心的約束;我不能撤回我寫的任何東西,因為我的良心是跟隨著《聖經》的,而昧著良心做事既不穩妥,也不正確。」
- 某一部族領袖感嘆:從祖先遷居中國境內之後,常受漢人欺凌,雖有王侯名號,卻無實際的領土,與平民無異。他因此鼓動分散於中國境內的部落反抗朝廷,並建立了政權。此部族應為:(A)匈奴 (B)契丹 (C)蒙
- 歷史上某一時代農民的處境為:必須負擔力役和實物租稅,不能任意遷徙或從事其他行業。耕種時由地主提供農具、種子、牲畜,農民無法自行決定作物種類,也不得任意在地主的池塘中捕魚、森林中打獵。這是何時何地的情況
- 人類為了適應環境,往往因地制宜,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質文化。以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為例,下列哪一敘述可以說明上述觀察?(A)南方居室多「干欄式」建築,北方多「半穴居式」建築(B)南方農具多鍛造製
- 右圖是一幅根據國際貿易比重為指標所繪製的變形東亞地圖。這幅圖反映的應為哪一段時間的情況?(A)1950年代初期(B)1960年代中期(C)1980年代初期(D)1990年代後期
- 有一國家的統治者實施開明專制,積極支持地主階級,使他們成為國家的中堅;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府服務,形成有效率的文官集團。國家又建立強大的軍隊,逐漸發展成為強權。這個國家應是:(A)彼得大帝時的俄羅斯(B
- 資料一:法律規定,夫妻口角後,妻上吊自殺,丈夫不受處分。如果是夫因此上吊自殺,妻要被判處「絞刑」。資料二:一對夫妻爭吵互毆,丈夫氣不過上吊自殺。地方官原來判處妻子「絞刑」,但後來皇帝指示:「婦之於夫,
- 右表顯示甲、乙、丙三國1950年與1980年的國民平均生產毛額(以1985年的美元為計價標準)。根據本表判斷,甲、乙、丙三國最有可能分別是:(A)甲:英國;乙:法國;丙:西德(B)甲:臺灣;乙:蘇聯;
- 有位學者感嘆:竟然有儒者固守舊說,不了解社會變化,仍將工商業看成末流,並有壓抑工商業的主張。他認為工業原本就受到古代聖王肯定,商業又能幫助生產者流通物品,二者都是根本。他這種思想反映何種時代背景
- 讚賞唐代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語道盡這位詩人「詩畫合一」之獨到意境的人是誰?(A) 蘇軾(B) 董其昌(C) 謝赫(D) 荊浩
- 有一個文學派別,不再強調感情與辭藻,而著眼於描繪具體的事實,並將科學的原理應用在社會現實的分析上。這個文學派別應為何?(A)十八世紀後期的古典主義 (B)十九世紀前期的浪漫主義(C)十九世紀後期的寫
- 長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後農業發達,一向是糧食輸出區;但明末以來,卻需仰賴外地輸入糧食。這種現象與下列何者最有關?(A)改種經濟作物,造成糧作不足 (B)戰亂頻仍,農業生產遭到破壞(C)水利失修,造成糧食
- 下列何者為《抽象與移情》一書之作者?(A)李格爾( Riegel)(B)謝林( Schelling)(C)沃林格( Worringer)(D)歌德( Goethe )
- 清末內憂外患頻仍,政府為因應變局,乃進行多次改革。其中廢除八股文、興辦新式學堂、編練新軍、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等措施,其實施的背景是:(A)鴉片戰爭後,朝野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辦新式學堂,改革教
- 在中提出"運墨而五色具"之說,強調中國繪畫中的「墨色」表現者為何人?(A)張彥遠(B)顧愷之(C)韓拙(D)郭若虛
- 一位臺灣士紳為慶祝戰爭結束,寫了一副對聯:「四百餘里鯤鯓已去復返;五十一年婢僕垂死重生。」這位士紳要慶祝的是哪一事件?(A)臺灣民主國成立之際,慶祝臺灣脫離清朝統治(B)日俄戰爭中,日本戰勝了俄國,成
- 下列何者為「藝術批評之父」?(A)溫克爾曼( Winckelmann)(B)波特萊爾( Baudelaire)(C)狄德羅( Diderot)(D)盧梭( J. Rouss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