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 上方右圖是總合供給與總合需求圖。縱軸代表物價水準,橫軸代表國民生產毛額。如果政府希望提高總合需求從AD0到AD1,下列哪個政策無法達成目標?
(A) 增加各項公共投資
(B) 擴大就業機會
(C) 獎勵民間投資
(D)調高營業稅率。

(A) 增加各項公共投資
(B) 擴大就業機會
(C) 獎勵民間投資
(D)調高營業稅率。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設A、B為兩事件。下列選項何者正確?(A)若A與B為獨立事件,則A與B為互斥事件。 (B)若A與B為互斥事件,則A與B為獨立事件。(C)若A與B為獨立事件,則 。 (D)若A與B為獨立事件,則 。
- ( )張君雅小妹妹正在看一本書,其內容提及加洛林文藝復興運動、羅蘭之歌、教宗李奧三世,請問這本書描述的主角是誰? (A)查里曼 (B)矮子丕平 (C)克洛維 (D)鐵槌查理
- ( )瓦拉(Lorenzo Valla) 採用比對語法的方式重新檢試,驗證提出《君士坦丁的捐獻》是後人所捏造,請問他展現出文藝復興時代的何重精神? (A)科學研究的精神 (B)激發人的潛力 (C
- 下列四張圖是歐洲中古時代到近代政治、宗教關係演變的幾個寫照,依發展的順序排列應該是:(A) 1234 (B) 2413 (C) 2134 (D)3412
- ( )有關「佛像」的發展下列何者正確? (A)佛教一開始即使用佛像 (B)貴霜王朝時期佛像才誕生 (C)笈多王朝時期以法輪、法座來代表佛陀 (D)貴霜王朝時期佛像開始轉型
- ( )羅馬時期頒布一項政令:「有關基督徒的一切禁令均已取消,今後凡欲崇奉基督宗教者,能自由並公開行之,不得受阻。」請問這份文件代表何種意義? (A)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國教 (B)基督宗教成為世界性
- ( )中古後期歐洲與東方貿易興盛,促進商業復甦城市與起,請問其發展的趨勢為何? (A)由北向南(B)由東南向西北 (C)由西向東 (D)由西北向東南
- ( )下圖代表的是歐洲某個重要事件的發展過程。此事件指的應該是 (A) 拜占庭帝國的對外擴張 (B) 方言文學的傳布 (C) 黑死病的感染 (D) 十字軍的出征
- 十八世紀英國史家吉朋,在其名著「羅馬帝國興亡史」中,探討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指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乃是『野蠻與宗教的勝利』的結果。」請問:吉朋所指的「野蠻」與「宗教」是什麼?(A)北蠻人的
- 下列有關比較東羅馬帝國與中古歐洲在社會經濟方面異同的敘述中,何者正確? (A)東羅馬帝國仍然保持著某種城市文明,君士坦丁堡仍是貿易樞紐;中古歐洲無繁榮的城市經濟,以物易物的情況最普遍 (B)東羅
內容推薦
- 老師帶學生去苗栗博物館參觀,除了看到蠶絲的製品之外,還到一所烈士紀念館,老師介紹其生平時說:「他曾經參加過革命運動,後來奉國父的命令,成立同盟會臺灣分會於苗栗,組織抗日運動,最後被捕,死前留下遺
- 霧峰詩人林幼春(林獻堂堂侄)在 1920 年代的生活可能是為何? (A)在報紙上看到賴和撰文,鼓吹白話文新文學 (B)參加櫟社,撰詩抗議日本統治 (C)接待來訪的梁啟超,和他談論如何推動臺灣同
- 43~45 題為題組題:「南北緯 15°~35°間」是熱帶沙漠氣候的分布區,而「南北緯 30°~40°間的大陸西岸」則是溫帶地中海型氣候的主要分布區,試問:【題組】下列何者為熱帶沙漠氣候的共同成
- 為了有效的壓制臺灣人的武裝抗日,日本總督府曾經先後實施許多措施,這些措施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直到1902年,終於將多數的武裝抗日勢力瓦解。請問:下列何者是日本政府延續清朝的舊制度所實施的? (
- 投擲一公正硬幣10次,且每次投擲互不影響,已知在第5次為正面的條件下,則第6次為反面的機率為(1)。
- 【題組】影響熱帶沙漠氣候形成的洋流,並「不」具備何種特性?(A)皆為寒流性質 (B)皆位大陸西側中低緯區 (C)皆為補償流 (D)皆為涼流性質
- 自古以來,道教揉合巫覡文化、儒家倫理、黃老思想、讖緯之說和地方信仰, 提出救世主張,組織傳教、賑災、醫療,甚至武裝行動──道教的主張、行動,都有留下了文字資料供信徒吟誦傳揚,也供後人學者研究分析
- 電影「稻草人」中有一幕臺灣的小孩拿著各樣的容器要去「接炸彈」,因為為當時日本鼓勵臺灣人獻鐵可以換獎品,當時炸彈下來小朋友驚慌失措才知道「炸彈的厲害」,請問:當時在臺灣上空進行轟炸的是哪一國的軍隊
- 日治時代,「為總督府的手足,能直接接觸臺灣人即是□,能入臺灣人耳目的官吏,唯有□耳。」文中□是指 (A)軍隊 (B)保長(或甲長) (C)警察 (D)士紳。
- 請閱讀以下資料,填入正確的答案:6%書院是中國古代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教育組織模式。根據統計,中國曾出現過7000餘所書院。一般認為書院興起於中唐,成形於晚唐五代,鼎盛於 (1
- 資料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批評某朝皇室,「服食求神仙,反為藥所誤」。資料二:某朝文人有詩曰:「明主儻見收,煙霞路非賒。時命若不會,歸應煉丹砂。」資料三:某朝一位皇帝下令設立崇玄館,又令諸生講習
- 下文摘自 戴麗桑,〈廟會祭典──眾神與人在空間(「境」)的交會〉:在清代臺灣的地方志中,多有王船自大陸沿海漂流至臺灣港口的記載,而著岸之地(民眾)又復造船送行於海上,此即是「遊地河」的形式;目前
-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口號的日本總督是何人? (A)後藤新平 (B)小林躋造 (C)田健治郎 (D)樺山資紀。
- 一位作家以充滿感性的文字寫道:「內地人澈底地擁抱本島人,而本島人喜悅地投入內地人的懷裡,這種親和性不是一時的現象,可能在永久性的意義上有著要創造一個民族的骨骼之性質吧!現在,臺灣人非打開眼睛不可
-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被稱為「民族宗教」,在不斷搬演的歷史長劇中,曾扮演相當稱職的角色。但在近代政治動盪、社會變遷的衝擊下,也難免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境況,甚至被指為「迷信」、「落伍」、「封建」 …
- 關於明代的道教各派與當朝政權的關係,有篇論文指出:「明代道教最盛的明世宗時,宮中方士有來自湖北、江西、安徽、陝西者,而獨缺北京城郊白雲觀中的全真道士,就是這種事實的反映。」論文所謂的「這種事實」
- 1941年臺灣的《臺灣日日新報》點出:「□位於大東亞共榮圈的中心點,被稱為南進基地,……往南!往南!必須企劃沿著黑潮的一大民族運動。」文中指的大東亞共榮圈指的中心點是何地? (A)朝鮮 (B)滿
- 造成臺灣割讓,在日本的統治下殖民半個世紀的一場戰爭是 (A)中法戰爭 (B)甲午戰爭 (C)牡丹社事件 (D)英法聯軍。
- 東漢末年為原始道教萌芽時期,此期無統一名稱,但有心者開始整合巫教、神仙思想,吸收流行思想觀念,同時觀照批判當時政治、經濟及社會情況,而撰寫經書以傳揚宗教理念。下列哪一件文獻經典即是出現於東漢末年
- 「頂下郊拼」歷史簡介:起自咸豐三年(1853),延續到咸豐九年(1859),蔓延艋舺一帶的大械鬥。下郊同安人與頂郊三邑(晉江、惠安、南安)人為爭奪商業地盤,爆發械鬥。同安大敗,背負城隍神像落荒而
- 1920年代的臺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原因是? (A)日本實施的「漸進同化政策」引起臺灣的反抗 (B)受到國際間「民族自决」與「反帝國主義」思潮的影響 (C)日本參戰無暇顧及臺灣 (D)受到經濟恐
- 閱讀下列資料之後回答問題:有一年在臺日本人聯合發表了一份「有關臺灣總督之建議案」,提出六大建議,其中之一:「絕對排斥文官總督。因此制容易導致皇道政治之破壞,而辜負五百萬島民之期望」其二為:「對遺
- (甲)絕業名山幸已成 (乙)而今萬卷藏書富 (丙)網羅文獻責非輕 (丁)不讓元侯擁百城。上引連橫詩作,依照詩意,正確的順序應是:(A)甲丙乙丁 (B)丁丙乙甲 (C)丙甲乙丁 (D)甲丁乙丙
- 32 下表是1926年時臺灣的一項統計數字,這個表最適當的主題為何? (A)臺灣適齡兒童就學情況統計 (B)臺灣地區神道信徒人口統計 (C)臺灣地區成年人口就業統計 (D)臺灣地區醫療照護保險統計。
- 東漢以後的儒者,希望以編篡國家禮典作為社會教育的工具,最後卻淪為官僚階層身分地位的炫耀;下列哪些人均曾加以批判?(A)董仲舒 (B)歐陽修 (C)康有為 (D)魯迅 (E)袁世凱 (嚴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