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 )下圖代表的是歐洲某個重要事件的發展過程。此事件指的應該是
(A) 拜占庭帝國的對外擴張
(B) 方言文學的傳布
(C) 黑死病的感染
(D) 十字軍的出征
(A) 拜占庭帝國的對外擴張
(B) 方言文學的傳布
(C) 黑死病的感染
(D) 十字軍的出征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下列有關比較東羅馬帝國與中古歐洲在社會經濟方面異同的敘述中,何者正確? (A)東羅馬帝國仍然保持著某種城市文明,君士坦丁堡仍是貿易樞紐;中古歐洲無繁榮的城市經濟,以物易物的情況最普遍 (B)東羅
- 【題組】( )承上題,造成伊斯蘭教內部分裂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A)對穆罕默德地位的認定不同 (B)對教義的解讀不同 (C)對帝國統治方式的認知差異 (D)對王位繼承問題的爭執
- ( )孫無敵是一個八世紀生活在巴格達的伊斯蘭教徒,與中國從事貿易事業,請問他在經商過程中可能遇到什麼現象? (A)因為他是商人所以在阿拔斯王朝社會裡極受尊重 (B)他到廣州經商時,適逢安史之亂,
- 【題組】請問B+Z=?,C+W=?(A)(B)(C)(D)90 (E)94 。
- 在西方中古的時代,有一個國家非常重視世俗教育。不少西方學者認為,如果沒有□對古典文化的保存,那麼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荷馬與索福克勒斯可能很難為後人所真正了解,他們的傑作很有可能會散失。如果真是這
- 1347到1351之間,歐洲大約3000萬人死去,佔總人口的1/4。禍因源於中亞,擴散到黑海,轉往熱那亞,傳到地中海各大港口,再深入內地。城鎮受害的程度比鄉村大,尤其是僧侶集中處。上述災難是指哪
- ( )西元七世紀後期時伊斯蘭教領導中心已分裂為什葉派(Shiites)與素尼派(Sunnites),試問兩者差異何者正確?【題組】9 (A)什葉派主張繼承者應由選舉產生 (B)素尼派比較溫和、寬厚
- ( )當代台灣歷史學者王任光翻譯查士丁尼大帝的一項詔令,並說:「事實上查士丁尼就是君士坦丁第二。」請問王教授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A) 政權與教權互相排斥(B) 政權臣服於教權之下(C)政權控制
- 【題組】請問:到第幾個勞動量時,總產量最大?到第幾個勞動量時,平均產量最大?(A)B (B)C (C)X (D) Y (E) Z 。
- 一件大事急劇的的改變了古老的農業生活常規。朝聖旅行幾千里、打仗更是大筆消費,攜帶物品交換已經不可能,於是公爵大爺需要攜帶珍貴的黃金出門。哪裡可以借到?倫巴底人有不少人放債,他們坐在稱為 banco
內容推薦
- ( )羅馬時期頒布一項政令:「有關基督徒的一切禁令均已取消,今後凡欲崇奉基督宗教者,能自由並公開行之,不得受阻。」請問這份文件代表何種意義? (A)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國教 (B)基督宗教成為世界性
- ( )有關「佛像」的發展下列何者正確? (A)佛教一開始即使用佛像 (B)貴霜王朝時期佛像才誕生 (C)笈多王朝時期以法輪、法座來代表佛陀 (D)貴霜王朝時期佛像開始轉型
- 下列四張圖是歐洲中古時代到近代政治、宗教關係演變的幾個寫照,依發展的順序排列應該是:(A) 1234 (B) 2413 (C) 2134 (D)3412
- ( )瓦拉(Lorenzo Valla) 採用比對語法的方式重新檢試,驗證提出《君士坦丁的捐獻》是後人所捏造,請問他展現出文藝復興時代的何重精神? (A)科學研究的精神 (B)激發人的潛力 (C
- ( )張君雅小妹妹正在看一本書,其內容提及加洛林文藝復興運動、羅蘭之歌、教宗李奧三世,請問這本書描述的主角是誰? (A)查里曼 (B)矮子丕平 (C)克洛維 (D)鐵槌查理
- 設A、B為兩事件。下列選項何者正確?(A)若A與B為獨立事件,則A與B為互斥事件。 (B)若A與B為互斥事件,則A與B為獨立事件。(C)若A與B為獨立事件,則 。 (D)若A與B為獨立事件,則 。
- ( )1095-1291年間的十字軍東征活絡了歐洲的商業,帶動東西文化交流,像造紙術、印刷術和許多伊斯蘭學術著作都在此時由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試問其大多數經由哪兩大管道傳往歐洲? (A)威尼斯、
- 上方右圖是總合供給與總合需求圖。縱軸代表物價水準,橫軸代表國民生產毛額。如果政府希望提高總合需求從AD0到AD1,下列哪個政策無法達成目標? (A) 增加各項公共投資 (B) 擴大就業機會
- 何先生出生於臺中,幼年時就讀於當地的公學校,後來轉到東京求學。有一天,他看到報上登出某地區新成立的政府因與日本關係密切,急需日語教學人才;由於他的語言較無問題,願意應徵,也立刻被錄用。他從東京
- 老師帶學生去苗栗博物館參觀,除了看到蠶絲的製品之外,還到一所烈士紀念館,老師介紹其生平時說:「他曾經參加過革命運動,後來奉國父的命令,成立同盟會臺灣分會於苗栗,組織抗日運動,最後被捕,死前留下遺
- 霧峰詩人林幼春(林獻堂堂侄)在 1920 年代的生活可能是為何? (A)在報紙上看到賴和撰文,鼓吹白話文新文學 (B)參加櫟社,撰詩抗議日本統治 (C)接待來訪的梁啟超,和他談論如何推動臺灣同
- 43~45 題為題組題:「南北緯 15°~35°間」是熱帶沙漠氣候的分布區,而「南北緯 30°~40°間的大陸西岸」則是溫帶地中海型氣候的主要分布區,試問:【題組】下列何者為熱帶沙漠氣候的共同成
- 為了有效的壓制臺灣人的武裝抗日,日本總督府曾經先後實施許多措施,這些措施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直到1902年,終於將多數的武裝抗日勢力瓦解。請問:下列何者是日本政府延續清朝的舊制度所實施的? (
- 投擲一公正硬幣10次,且每次投擲互不影響,已知在第5次為正面的條件下,則第6次為反面的機率為(1)。
- 【題組】影響熱帶沙漠氣候形成的洋流,並「不」具備何種特性?(A)皆為寒流性質 (B)皆位大陸西側中低緯區 (C)皆為補償流 (D)皆為涼流性質
- 自古以來,道教揉合巫覡文化、儒家倫理、黃老思想、讖緯之說和地方信仰, 提出救世主張,組織傳教、賑災、醫療,甚至武裝行動──道教的主張、行動,都有留下了文字資料供信徒吟誦傳揚,也供後人學者研究分析
- 電影「稻草人」中有一幕臺灣的小孩拿著各樣的容器要去「接炸彈」,因為為當時日本鼓勵臺灣人獻鐵可以換獎品,當時炸彈下來小朋友驚慌失措才知道「炸彈的厲害」,請問:當時在臺灣上空進行轟炸的是哪一國的軍隊
- 日治時代,「為總督府的手足,能直接接觸臺灣人即是□,能入臺灣人耳目的官吏,唯有□耳。」文中□是指 (A)軍隊 (B)保長(或甲長) (C)警察 (D)士紳。
- 請閱讀以下資料,填入正確的答案:6%書院是中國古代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教育組織模式。根據統計,中國曾出現過7000餘所書院。一般認為書院興起於中唐,成形於晚唐五代,鼎盛於 (1
- 資料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批評某朝皇室,「服食求神仙,反為藥所誤」。資料二:某朝文人有詩曰:「明主儻見收,煙霞路非賒。時命若不會,歸應煉丹砂。」資料三:某朝一位皇帝下令設立崇玄館,又令諸生講習
- 下文摘自 戴麗桑,〈廟會祭典──眾神與人在空間(「境」)的交會〉:在清代臺灣的地方志中,多有王船自大陸沿海漂流至臺灣港口的記載,而著岸之地(民眾)又復造船送行於海上,此即是「遊地河」的形式;目前
-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口號的日本總督是何人? (A)後藤新平 (B)小林躋造 (C)田健治郎 (D)樺山資紀。
- 一位作家以充滿感性的文字寫道:「內地人澈底地擁抱本島人,而本島人喜悅地投入內地人的懷裡,這種親和性不是一時的現象,可能在永久性的意義上有著要創造一個民族的骨骼之性質吧!現在,臺灣人非打開眼睛不可
-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被稱為「民族宗教」,在不斷搬演的歷史長劇中,曾扮演相當稱職的角色。但在近代政治動盪、社會變遷的衝擊下,也難免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境況,甚至被指為「迷信」、「落伍」、「封建」 …
- 關於明代的道教各派與當朝政權的關係,有篇論文指出:「明代道教最盛的明世宗時,宮中方士有來自湖北、江西、安徽、陝西者,而獨缺北京城郊白雲觀中的全真道士,就是這種事實的反映。」論文所謂的「這種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