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最後雙方未能達成和談共識,是因在那方面的認知不同?
(A)清朝與鄭氏的關係為平等或臣服
(B)清朝應給予鄭氏的爵位等級高低
(C)鄭氏的貿易所得需繳納多少稅款
(D)鄭氏是否應斷絕與其他藩屬往來
(A)清朝與鄭氏的關係為平等或臣服
(B)清朝應給予鄭氏的爵位等級高低
(C)鄭氏的貿易所得需繳納多少稅款
(D)鄭氏是否應斷絕與其他藩屬往來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一書中提及 : 「戰後陳儀在臺灣推行「剛性」的語言政策,一年後即禁止報刊使用日語,本地知識人突然變成文盲;黨國撤退來臺之後,更勵行「國語」政策…
- 「美國對臺灣的政策已不再保持政策上的策略模糊,其對臺灣的新政策可被稱為『交往中共(engaging China)』政策或『順應(accommodationist)』取向,此政策擁護者強調:與中共
- 【題組】上述四段資料共同討論的議題為何?(A)義民對民變局勢的影響(B)義民形成的背景與原因(C)義民與社會階層的流動(D)義民與分類械鬥的關係
- 資料一:改姓名的家庭必須符合「國語常用家庭」及符合皇民資格且富於公共精神等兩項條件。因此,改姓名在臺灣並非強迫的,在性質上屬於許可制。資料二:在新的日本姓名選擇上,殖民政府禁止臺灣人採用諸如:中
- 林獻堂是日治時期臺灣菁英的代表人物,一生堅決反日,卻在臺灣光復後不久即遠走日本,並寫了一首詩句:「歸臺何日苦難禁,高論方知用意深,底事弟兄相殺戮,可憐家國付浮沉。」請問哪一個事件讓林獻堂的心境有
- 【題組】圖中 A 區因地勢高,氣溫低,無法種植作物,僅東部與南部有農耕活動,可種植青稞、小麥,而造成該區縱谷降雨較豐的主要原因為何? (A)迎印度洋季風 (B)迎太平洋季風 (C)居盛行西風帶(
- 日方假借《臺灣治安警察法》的條例,運用大批警力,在臺北法院檢察官長的指揮下,非法在臺逮捕重要幹部 41 人,並立即將重要幹部判刑入獄,禁錮四個月計有蔣渭水、蔡培火,禁錮三個月計有蔡惠如、林呈祿、
- 「這個政權」占有台灣後,凡是欲前往大陸的臺灣人,必須經過仔細調查身家、資產、目的後,申請政府核發「旅券」,並須附上照片,以及鄰居或保正、甲長具保,防止臺灣人與中國「勾結」或反抗思想的滲透。請問文
- List the precursor(s) of the following molecules synthesized In cells:【題組】a)Nitric oxide (1 point
- 資料一:「當初我們到臺灣的第一個條件,是必須把房子、土地全部變賣,帶著所有財產到臺灣,代表到臺灣開發的我們,即便窮途末路也無家可回。」資料二:「一行人回到德島,我們一路被驅趕。這裡的人說我們是自
內容推薦
- 請閱讀以下資料,回答 23-24 題以下三則資料是與中華民國相關的三則文件。 資料一:雙方約定是基於聯合國憲章,……解決某國被捲入的國際紛爭。且為了更加有效的達成此條約的目的,雙方互相援助,並發展能抵
- 有一個R-C串聯電路,外加的電源電壓為100伏特,若使用電壓表量測電阻兩端的電壓為80伏特,請問量測電容兩端電壓為多少伏特?(A)20(B)40(C)60(D)80
- 【題組】如要為這三則資料訂定主題,以下何者最適合?(A)戰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發展(B)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和約(C)共產威脅下的臺灣經濟 (D)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化發展
- 請閱讀以下資料,回答 25-26 題 資料一:1923年,蔣渭水在日本組織結社,被總督府視為公然挑戰威信,因而被捕入獄,最後與蔡培火同被判刑四個月。其他參與者有判刑三個月或罰鍰百圓不等。 資料二:審
- 清康熙年間的山水式地圖《臺灣地里圖》,呈現改朝換代幾年後的南部景觀。畫面中有鳳山縣署、南部營盤,男性剃髮綁起辮子,各地有民眾犁田、鋤土、挑擔、劈材,塔樓社一帶族人忙著以箭獵鹿。請問:根據上述的內
- 【題組】後來文章中所諷刺的「變更國體」政治行動仍然透過修法而完成,請問該法律為?(A)《中華民國憲法》(B)《戒嚴法》(C)《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D)《選罷法》
- 《美麗島》事件與二二八事件皆為群眾發動的民主事件。請問:以下相關敘述哪些正確? (A)前者以較具規模的組織進行抗爭、後者群眾力量較為鬆散 (B)前者反抗政府打壓臺灣民主空間、後者偏重爭取在政治、
- 【題組】入獄期間,蔣渭水表示在獄中「實在像入學」,在裡面大量閱讀的蔣渭水,自修完成早稻田政治經濟學科講義,也吸收社會主義思想,在他出獄之後的運動出現,也開始出現轉變,下列何者為是?(A)投入農民
- 請閱讀以下資料,回答 27-28 題1958年,《自由中國》雜誌刊登文章,諷刺當時的政治局勢。先是引用香港一篇文章:「以中國之大、人民之多,何以只剩下如蔣總統這樣一個孤家寡人,其餘一切人則盡屬奴才……
- 資料一:某本方志提及日治時期的情況:「總督抵臺之後,希望軍民分治,改革地方制度,警察對地方管轄的權力顯然減少,逐漸走向地方自治,並成立了街庄協議會。」資料二:史家描述某個時期臺灣的教育變革:「總
- 小叮噹在書上看到右圖「某個」地區移民來臺灣的人口統計圖:請問這是? (A)福建地區移入臺灣的人囗統計(B)廣東地區移入臺灣的人囗統計(C)日本地區移入臺灣的人囗統計(D)朝鮮地區移入臺灣的人囗統
- 如【圖42】所示電路,圖(a)為R-C串聯電路,圖(b)為其並聯等效電路,試求圖(b)中RC及Xc 分別是多少歐姆(Ω)? (A)15,25(B)25,15(C)25,50(D)50,25
- ◎1997-1998 年超強聖嬰發威後,造成全球氣候反常。右圖表顯示 1997 年 11 月到 1998 年 4 月間,全球降雨出現異於平常的情況。每一個方塊代表一個地區,方塊左邊是實際觀測降雨數值,
- 【題組】圖中丙線為地理上的重要分界,表為其南、北的比較,其中哪三項為正確? (A)ㄅㄆㄇ (B)ㄅㄇㄉ (C)ㄆㄇㄉ (D)ㄇㄈㄉ。
- 表一是 1945 年縣市參議員在日治時期曾擔任公職的情形。表二是 1945 年縣市參議員在 1950~1951 年第一屆縣市議員選舉中的參政情形。比較表一與表二,可以得知哪些訊息? (A)臺灣政
- 吳鳳是清治時的通事,在清治及日治的文獻中,留下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風俗的事蹟。日治和戰後都以吳鳳「捨身成仁」的故事作為教科書中的選文。但在鄒族的口述歷史中,吳鳳的故事與官方教科書的版本
- 南島語族的分布廣,分支族群眾多。今日的學界研究者能將這些分支族群連結起來,一窺南島語族的整體遷徙與發展歷程,主要是透過下列哪些主題進行串聯研究?(A)動植物的物種研究(B)各分支族群的語言研究(
- 資料一:「按全臺大勢,漳泉之民居十之六七,廣民在三四之間。以南北論,則北淡水、南鳳山多廣民,諸彰二邑多閩邑。以內外論,則近海屬漳泉土著,近山多廣東之客莊。廣民驕悍騰銳,器械精良,民亦素畏之。」
- 請閱讀下列文獻:「范勃亨是名來自但澤的士兵,與原住民安子Tagutel結婚,范勃亨熟悉『原住民語言』,成為臺灣通,負責調節部落之間的糾紛,護送長老回自己的部落。在地方會議上,當臺灣長官發言後,范
- 1月,「此政權」率軍進攻部落,並火燒村落,且殺害26人。稍後,將先前逮捕的頭目三斗(Sambdou)斬首,凱旋而返……後來部落簽約歸順,這份和約仍留存於國家檔案館中,可謂臺灣人最早簽訂的國際條約
- 康熙年間,藍鼎元偷詩有云:「累累何為者?西來偷渡人,瑯璫兼貫索,一隊一辛酸。嗟汝為饑軀,……登岸禍及身,……汝愚乃至斯,我欲淚沾巾。哀哉此厲禁,犯者仍頻頻。」請問以下那些選項可以說明閩粵移民偷渡
- 18世紀,臺灣人囗從十幾萬,激增到兩百萬人;19世紀,臺灣的人囗再從兩百萬增加到兩百五十萬。同樣是一百年的時間,何以19世紀的人口增加倍率較前一世紀大幅減少?(A)18世紀時政府官員鼓勵移民(B
- 關於戰後政府對原主民族的相關治理政策,下列敘述正確的有?(A)成立山地鄉,取代原有的部落社會(B)強迫原住民改成漢姓,導致其傳統姓名體系崩解(C)1996年,政府成立原住民委員會(簡稱原民會),
-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關於贌社制度的記載:「為增加公司收入,及實現地方議會對各村落頭人之承諾,決定在主要各村落、笨港河及南部一帶,在一定條件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之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其中大武壟140
- 資料一:在台灣訪問的十二天,欣賞了原住民族的歌舞表演,官員並介紹他們是「蕃人」。「蕃」有野蠻、兇狠的意思,但後來「他」認為不應該以此來稱呼帝國的臣民,建議調整稱呼。 資料二:「他」的政策包含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