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十餘年前,一位戰後被遣送回國的日本植物學者,渴望在有生之年再度來臺,一睹郡大林道上偉大的檜木林相。當他耄耋孱弱的身軀挺立在山上之際,所見者卻是百般凋殘的死亡大地。老先生當下跌坐在地,嚎啕大哭。為何臺灣同胞始終缺乏這等情懷?  如果說大陸文化無法超越土地、保守與封閉;海島文化的臺灣,無疑的,亦超脫不了山頭、近利、投機與狹隘。不穩定與短暫圖存的心態,一直侵蝕著島上人士。然而,背山面海,土地就是這麼一丁點,生命還得從自己的田地生長。三百多年的密集使用,至今為什麼還不能產生對自然的謙虛與對土地的關愛? 走過歷史,走過從前,走在遍地汙染的現在。拓荒的夢境已遙遠,濁水土、濁水米,濁水是一種怎樣的文化?「文明是進步嗎?」林白晚年,浪跡非洲野地時提出這個問題,並說:「顯然,問題不在於我們知識的淵博,不在於我們科學的發展,不在於我們飛機的速度,而在於我們整個文明活動對於地球上生命的影響—不但是人的生命,動植物的亦都在內。」 環保胸襟無國界,二十一世紀的生態問題,將是人道主義者最後的聖戰。(陳玉峰濁水溪畔春風寒)
30.本文中老先生跌坐在地,嚎啕大哭原因為何?
(A)悲痛眼前自然景觀的殘破
(B)感傷自己老邁體衰
(C)思念故友所引起的感傷
(D)為征服大自然而感動。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