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十五世紀時梵蒂岡一個圖書管理員說:「過去稀有而索價上百金幣的書籍,現在只要二十金幣,不論古今,罕有人類發明之重要堪以媲美。」「這項神聖的藝術在日耳曼已生根發芽,應移植到羅馬。」這裡說的「發明」是指:
(A)活字印刷
(B)造紙技術
(C)裝訂書籍
(D)贊助出版
(A)活字印刷
(B)造紙技術
(C)裝訂書籍
(D)贊助出版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68852
統計:A(106),B(13),C(2),D(1),E(0)
內容推薦
- 古典時期的希臘城邦與中古後期的西歐城市,雖然興起的時空不同,其發展卻有不少雷同之處。下列選項何者為是?(A)皆因商業需要而興起 (B)公民皆以商人為主體(C)皆是獨立的政治單位 (D)皆實施直接民
- 宋代以後,出現了自主性的基層組織——宗族,這種組織到了明清時代更為普及。下列何者最能顯示宗族之特徵?(A)保甲、團練、鄉約(B)鄉約、保甲、義莊(C)團練、祠堂、族譜(D)祠堂、義莊、族譜
- 甲午戰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遍於南北。甲午戰後,情勢大為不同:東北與長城內外、黃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別為俄、德、法和日本的勢力範圍。此時出現「門戶開放政策」,主張列強開放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大家利益均霑。
- 荷蘭佔領台灣南部初期的競爭對象有三:西班牙人、日本人、鄭芝龍等漢人海盜與官商。請問荷蘭人對付這三個競爭對手的策略何者為是?(A)對三者都是一律逐出(B)對西班牙人逐出(C)對鄭芝龍等漢人抽稅(D)對日
- 某一作物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一畝之收,可敵四十畝。至明末,全國各地到處種植。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食用,風俗頓壞。」此作物是?(A)甘薯(B)煙草(C)甘蔗(D)鴉片
- 1 依據國民年金法第31條第1項規定:「本法施行時年滿六十五歲國民,在國內設有戶籍,且於最近三年內每年居住超過一百八十三日……請領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每人每月新臺幣三千元至死亡為止……」請問國民據此請領
- 文人賴雨若回想一場激烈的戰役,寫下:「南陲陸戰未停烽,海上旋聞警報重;煙鎖基隆橫艦艇,砲轟淡水伏魚龍。」請問該詩句所指之事為何?(A)鴉片戰爭(B)牡丹社事件(C)中法戰爭(D)甲午戰爭
- 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徵:國家以法令規範人民;政府編列戶籍,有效掌握稅收;官員由中央派任;中央與地方藉文書傳遞訊息。這些特徵與下列何者有關?(A)周公制禮作樂(B)秦漢推行郡縣(C)歐洲實施封建(D)印度種
- 目前我國修路造橋等地方建設由縣(市)政府負責,「六年國家建設計畫」則由中央負責,此種職權的劃分,符合民權主義那一項特點?(A)均權制度(B)權能區分(C)地方自治(D)全民政治
- We a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source of the rumors, though knowing they areabsolutely _____.(A)backw
內容推薦
- 西元1881年移民到美國的華人有11,890人,1882年有39,579人。但1884年進入美國的華人只有279人,1887年更只有10人。華人進入美國人數急速遞減的主要原因為下列何者?(A)滿清政府
- 在近代亞洲反殖民化運動中,各國領導者大都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希望引進西方科技以促成國家現代化。但也有領袖鼓吹回歸傳統價值,拒絕工業發展,主張以自給自足的鄉村社群為基礎來建國。這應是誰的立場?(A
- 有一位人士在過世前為自己挑了一塊墓地,表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下「自由中國發行人與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字樣,以代表他一生從事過最重要的兩個志業。這位人士是:(A)楊逵(B)胡適(C)雷震(D)賴和
- 1840年,一位英國人在伊斯坦堡開辦一份土耳其文報紙《事件時報》,經營得很辛苦。後來1850年代爆發戰爭, 這位英國人利用當時剛傳入近東的新科技與戰地記者搭上線,快速取得新聞上報,讓土耳其民眾可逐日獲
- 一位學生計畫撰寫一篇小論文,到圖書館借閱了《巴達維亞城日記》、《裨海紀遊》、《馬偕日記》三本書。這位學生想要研究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平埔族社會的變遷 (B)長老教會來臺傳教(C)東印度公司
- 下列兩段文字,見於何書?(甲)忽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覽畢,長歎一聲,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乙)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陵病逝,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
- 現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紀歐洲人的創意,卻在二十世紀的美國變成大眾化消費品,甚至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徵。下列何者屬之?(A)汽車、電影(B)報紙、收音機(C)熱狗、麥當勞(D)電腦、手機
- 羅馬教廷宣示:教宗是普世的教宗,只有教宗能任命主教,廢黜皇帝;羅馬教會過去沒有犯過錯誤,今後也不會犯錯。這種說法最可能在何時出現?(A)六世紀與拜占庭對抗時(B)十一世紀末政教衝突時(C)十六世紀初宗
- 一位先秦思想家評論兩位政治人物:齊桓公致力聯繫諸侯,設法合作維繫傳統封建秩序,是個執守正道而不行詐謀的國君。晉文公雖協助周王定亂,卻僭越禮制,想仿行天子的禮儀,是個內行詐謀卻裝作遵循正道的國君。這位思
- 十九世紀前期,英國對美國、中國的貿易情況,以下何者敘述最為恰當?(A)英國自中國購絲,賣至美國,買回棉花,並以棉布賣至中國(B)英國自中國購絲,賣至美國,買回玉米,並以棉布賣至中國(C)英國自中國購茶
- 下列有關佛教和基督教發展史的敘述,哪一項是合理的?(A)兩者都有濃厚的民族色彩(B)兩者都強調信仰與道德的結合(C)兩者都創始於「哲學的突破」時代(D)兩者都主張一神論
- 「和內地相比,台灣不失為一塊樂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內地好。台胞的知識水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為旅台者所共見。」此段文字的撰寫者應該是:(A)清領末期來台工作的外國商人(B)日治時期奉派來台的日本官員
- 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遵奉並服事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踰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國之罪
- 有一種組織,其成員互助合作,關係緊密。這個組織可以規範成員的工作條件、產品品質與價格,以防止會員間的惡性競爭。這個團體應是下列何者?(A)法國的巴黎公社 (B)歐洲中古的行會(C)臺灣的郊商團體
- 1789年7月14日巴黎巴士底獄遭市民攻陷,這個消息在十三天之內已經傳抵西班牙的馬德里,但在距離法國首都只有133公里的皮隆尼(Péronne),卻是在第二十八天才獲悉這件事情。當時導致消息傳播速度差
- 十二世紀時一位法蘭西的農民平日生活窮困,也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但有一天,這位農民卻毅然將自己的家當全部變賣,甚至低價出售,只為了籌措出外的旅費。請問這位農民離家最可能的目的是什麼?(A)參與英、法百
- 十六世紀以後,西印度群島大量生產蔗糖,銷往歐洲各國,成為民生必需品。十九世紀初,歐陸糖價突漲,影響民生至鉅。導致當時糖價上漲的原因為何?(A)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切斷歐亞交通,造成歐洲蔗糖短缺(B)美國人
- 英國詩人但尼生在1847年寫下一首詩:「男人在戶外,女人在家裡/男人使劍,女人拿針╱男人有腦,女人有心/男人發號施令,女人順從遵行╱若不如此,混亂必行」這首詩反映出十九世紀中葉的哪一種觀點:(A)下層
- 羅馬帝國衰亡後,西歐各地城市逐漸萎縮;十二世紀以後,才又逐漸興起,只是規模有限。十四世紀中葉,佛羅倫斯、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地,人口雖仍不足十萬,但已是當時有數的大城。這四個地方發展的共同背景為何?
- 英國史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說:「若無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社會的解體在先,勢無十月革命以及蘇聯的成立在後。」又說:「發生於二十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使人們認為蘇聯的經濟制度成為一條
- 據民國48年的一項調查,臺灣各地寺廟奉祀之主神,如右表。請問甲地應該是下列哪個地區?(A)臺北縣(B)桃園縣(C)新竹縣(D)臺南縣
- 1903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哪兩種主義?(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B)自由主義、保守
- 1896年日本統治臺灣頒布的「六三法」,其第一條:「臺灣總督得於其轄區內,頒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由此條文內容來看,「六三法」對於當時臺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A)從此臺灣人可以自主管理 (B)臺灣
- 一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人論及自己的時代:不論是佃農、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勞節儉,就有機會擁有農莊、工廠或商船,甚至可能成為銀行家。這種說法反映下列哪一種歷史現象?(A)封建制度面臨解體 (B)資產階級蓬勃
- 下表是和日治時期台灣有關的一項統計數字,請問表中的間數、人數、比率分別指的是: (A)派出所、警察、控制台灣村庄(B)製糖廠、蔗工、佔日本進口糖(C)公學校、兒童、學齡兒童就學(D)火車站、旅客、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