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英國詩人但尼生在1847年寫下一首詩:「男人在戶外,女人在家裡/男人使劍,女人拿針╱男人有腦,女人有心/男人發號施令,女人順從遵行╱若不如此,混亂必行」這首詩反映出十九世紀中葉的哪一種觀點:
(A)下層階級因經濟改善,主張女性不必外出工作,可以賦閒在家
(B)平民階層因工業革命後工作機會大減,主張女性應該在家工作
(C)中產階級主張女性不應該外出工作,認為男、女內外必須有別
(D)婦女階層因性別意識高漲,主張女性不需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
(A)下層階級因經濟改善,主張女性不必外出工作,可以賦閒在家
(B)平民階層因工業革命後工作機會大減,主張女性應該在家工作
(C)中產階級主張女性不應該外出工作,認為男、女內外必須有別
(D)婦女階層因性別意識高漲,主張女性不需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14062
統計:A(1),B(9),C(117),D(1),E(0)
內容推薦
- 十二世紀時一位法蘭西的農民平日生活窮困,也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但有一天,這位農民卻毅然將自己的家當全部變賣,甚至低價出售,只為了籌措出外的旅費。請問這位農民離家最可能的目的是什麼?(A)參與英、法百
- 1789年7月14日巴黎巴士底獄遭市民攻陷,這個消息在十三天之內已經傳抵西班牙的馬德里,但在距離法國首都只有133公里的皮隆尼(Péronne),卻是在第二十八天才獲悉這件事情。當時導致消息傳播速度差
- 有一種組織,其成員互助合作,關係緊密。這個組織可以規範成員的工作條件、產品品質與價格,以防止會員間的惡性競爭。這個團體應是下列何者?(A)法國的巴黎公社 (B)歐洲中古的行會(C)臺灣的郊商團體
- 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遵奉並服事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踰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國之罪
- 「和內地相比,台灣不失為一塊樂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內地好。台胞的知識水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為旅台者所共見。」此段文字的撰寫者應該是:(A)清領末期來台工作的外國商人(B)日治時期奉派來台的日本官員
- 下列有關佛教和基督教發展史的敘述,哪一項是合理的?(A)兩者都有濃厚的民族色彩(B)兩者都強調信仰與道德的結合(C)兩者都創始於「哲學的突破」時代(D)兩者都主張一神論
- 十九世紀前期,英國對美國、中國的貿易情況,以下何者敘述最為恰當?(A)英國自中國購絲,賣至美國,買回棉花,並以棉布賣至中國(B)英國自中國購絲,賣至美國,買回玉米,並以棉布賣至中國(C)英國自中國購茶
- 一位先秦思想家評論兩位政治人物:齊桓公致力聯繫諸侯,設法合作維繫傳統封建秩序,是個執守正道而不行詐謀的國君。晉文公雖協助周王定亂,卻僭越禮制,想仿行天子的禮儀,是個內行詐謀卻裝作遵循正道的國君。這位思
- 羅馬教廷宣示:教宗是普世的教宗,只有教宗能任命主教,廢黜皇帝;羅馬教會過去沒有犯過錯誤,今後也不會犯錯。這種說法最可能在何時出現?(A)六世紀與拜占庭對抗時(B)十一世紀末政教衝突時(C)十六世紀初宗
- 現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紀歐洲人的創意,卻在二十世紀的美國變成大眾化消費品,甚至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徵。下列何者屬之?(A)汽車、電影(B)報紙、收音機(C)熱狗、麥當勞(D)電腦、手機
內容推薦
- 英國史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說:「若無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社會的解體在先,勢無十月革命以及蘇聯的成立在後。」又說:「發生於二十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使人們認為蘇聯的經濟制度成為一條
- 據民國48年的一項調查,臺灣各地寺廟奉祀之主神,如右表。請問甲地應該是下列哪個地區?(A)臺北縣(B)桃園縣(C)新竹縣(D)臺南縣
- 1903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哪兩種主義?(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B)自由主義、保守
- 1896年日本統治臺灣頒布的「六三法」,其第一條:「臺灣總督得於其轄區內,頒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由此條文內容來看,「六三法」對於當時臺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A)從此臺灣人可以自主管理 (B)臺灣
- 一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人論及自己的時代:不論是佃農、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勞節儉,就有機會擁有農莊、工廠或商船,甚至可能成為銀行家。這種說法反映下列哪一種歷史現象?(A)封建制度面臨解體 (B)資產階級蓬勃
- 下表是和日治時期台灣有關的一項統計數字,請問表中的間數、人數、比率分別指的是: (A)派出所、警察、控制台灣村庄(B)製糖廠、蔗工、佔日本進口糖(C)公學校、兒童、學齡兒童就學(D)火車站、旅客、鐵路
- 下表為1995年台灣四個縣某一原住民族群的人數,以及所佔該族群全台總人數的百分比,請問它應該屬於哪一族的原住民? (A)泰雅族 (B)布農族 (C)賽夏族 (D)排灣族
- 1 中央法規標準法明定法規有下列何種情形者,廢止之?(A)機關裁併,有關法規無保留之必要者(B)規定之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已裁併或變更者(C)同一事項規定於二種以上之法規,無分別存在之必要者(
- 「宇文泰重用蘇綽,制定計賬、戶籍等制度;獎勵清廉,嚴禁貪污,建議裁減官員,進行屯田,又作〈六條詔書〉,宇文泰完全採納,令百官誦習。州刺史郡守縣官不通六條及計賬法,不許做官。西魏政治顯然比東魏政治好一些
- 臺灣許多地方常因重要的歷史發展而改變地方名稱。有艋舺改名為萬華,諸羅改名為嘉義,雞籠改為基隆,依此三地改名時間先後自左至右排列,下列順序何者正確?(A)萬華→嘉義→基隆 (B)嘉義→基隆→萬華(C)
- 據報導:被魯凱族部落大頭目世家視為傳家寶的青陶瓷,是十七世紀初荷蘭人用它裝棕櫚油,運到臺灣後與魯凱族部落「以物易物」,再運銷到日本。請問荷蘭人是以棕櫚油交換臺灣魯凱族的哪種物品?再運銷到日本哪個港口?
- 俄國人喜歡用不同的地名來反映政治情勢的改變,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請依時序選出正確的排列。(A)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B)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聖彼德堡(C)彼得格勒—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影響深遠的考試制度,它的成立要符合一些依準,下列敘述何者適宜?(A)應試者自行報名,不分科目,分數及格,即可任官(B)應試者自行報名,分科應試,中進士者可以任官(C)應試者由地方長官
- 人類各大文明的發展,並不一致,而是有快有慢,緩慢的時候,甚至可以譬喻為冬眠。某學者指出,十五世紀以後,這個地區逐漸從千年的冬眠中甦醒過來,可以與某一國在哲學、數學、藝術上相競爭。請問這個地區與某一國,
- 一位學者自述:因為愛看地方戲曲,才對民間傳說有大概的領略;又因為社會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膽提出打破傳統學說的見解;也因為徵集歌謠的緣故,而注意到許多風俗材料。這位學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種風氣的影響?(
-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醫書對瘧疾的記載較多且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出現這種醫學知識的主要背景為何?(A)三國以來,中印雙方來往頻繁,行商客旅將瘧疾傳入中國(B)西晉末年,華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濕熱環境中感
- 某地曾發生這樣的變化:短短數十年間,國家面貌發生了變化。幾世紀以來未曾圈圍的空地和公共牧場,現在均以柵籬設防;村落發展成人口密集的城鎮;煙囪聳立,睥睨古老的尖閣。公路經過整修,顯得筆直、堅固而寬廣。鐵
- 西方醫學發展中,曾見四種關於疾病起源的解釋:(甲):「生病是人的四種體液不平衡所致。」(乙):「生病是空氣汙濁所致。」(丙):「生病是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影響。」(丁):「生病是細菌感染所致。」上述四種解
- 兩位清朝官員談到台灣的械鬥。熊一本說:「兩類肇端,每在連塍(土溝)爭水、強割佔耕、毫釐口角,致成大衅。」福康安說:「因閩庄、粵庄彼此交錯,田業毗連,遂有構衅相爭之事。」就兩人的說法來看,分類械鬥的起因
- 一個地區的社會結構有時會因宗教信仰改變而發生變動。西元三世紀時,南洋群島出現信仰「甲」宗教的國家,受其理念的影響,社會階級嚴明。西元五世紀後,「乙」宗教傳入,與「甲」宗教競爭,並於三個世紀後取代之而成
- 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公開聲明:「我們不是華僑,我們只是華裔,這一點無人可以更改。中國是中國,我們是我們。」此句話主要的用意為何?(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B)新加坡長
- 清廷為了對付鄭成功,實施「沿海居民盡徙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及「寸板不許下水,貨物不許越界,違者無赦」兩個政策,請問這兩個政策造成最大的影響為何?(A)鄭成功因物資短缺開始實施專賣 (B)鄭成功
- 戊戌維新之前,主張維新的人,發表各自意見。嚴復在〈上皇帝萬言書〉請皇帝「結百姓之心」方法是「親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縱民嵩呼,瞻識共主。」譚嗣同在《仁學》中說:「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事不辦而易其人,
- 《史記》有〈河渠書〉,《漢書》有〈溝洫志〉,主要針對黃河患害的嚴重而寫的。但是,《後漢書》到新、舊《唐書》都沒有〈河渠書〉或〈溝洫志〉等篇章。學者歸因於黃河基本上安流無事,無需專闢一篇。請問此一時期黃
- 一部編年史如此描述1980年代世界局勢的變動:「經過20年社會、政治的劇變,一種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漸抬頭。這可說是一種反革命,開始於1979年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