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18 為題組,請閱讀下文後,回答 17-18 題。
      很多人是這麼想的:像希特勒這種人物,施展奸詐的詭計、仗恃著武力,控制國家權柄、為所欲為,人民不過是被欺瞞與恐嚇的對象而已。但是美籍心理學家弗洛姆卻不這麼認為。他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去探索極權主義的根源,提出了「逃避自由」的看法──「逃避自由」指放棄自我決定和選擇權的個人意志,寧可追隨、服從一個政治領袖,以他的意志為意志。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現象呢?弗洛姆認為,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與其他事物切斷聯繫而缺乏安全感,日趨孤獨、恐慌,所以希望與他人或他事結合,以獲得自己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情況下,人會出現兩種選擇;一是努力與人類及自然建立關係,以愛和創造力去工作,即「自我實現」;一是放棄個人的獨立性,服從權威,即「逃避自由」。而法西斯主義是「要使個人服從於外在的目標,減弱個人個性的發展」,自然就造就了逃避自由的現象,德國納粹時期集體心理的屈服即屬這種情形。而民主制度創造了各方面的條件,可讓個人充分發展,有利於「自我實現」。
      如果我們要跳脫「逃避自由」的心理,除了社會應尊重個人發展、鼓勵創造性的思考外,個人也應當加強自我認識,在社會自由下發展內心的自由,努力自發地活動、實現自我價值。
(改寫自陳登武《歷史與人生,「逃避自由」極權主義的心理根源》)

17. 以下何者為心理學家弗洛姆的理論主張?
(A)人在成長過程中為獲得力量,會出現兩種選擇,一為自我實現,一為逃避自由
(B)極權主義發展的起源,在於人有趨利避害的傾向,為了生命安全,而選擇屈服
(C)人類因為害怕與眾不同,即使知道選擇有誤,卻因從眾心理而明知故犯
(D)人類的精神需求有分許多層次,依序為追求安全感、逃避自由、自我實現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