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5-27 為題組,請閱讀下文後,回答 25-27 題。
      改編自 2017 年同名驚悚推理電子遊戲的電影《返校》, 9 月 20 日在台灣上映,迅速引發社會對於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辯論,票房急速攀升。這部以 1960 年代戒嚴時期為背景的校園驚悚片,是台灣第一部由電子遊戲改編的劇情片,成功吸引大量電玩迷進戲院。
     《返校》一開始是一家台灣遊戲公司製作的電遊,在 2017 年發行後廣受海內外電遊迷歡迎。許多電玩迷在臉書評論這款電遊能用政治故事包裹驚悚、魔幻以及推理巧思,符合電玩迷之期待。遊戲發行數個月後,便被電影公司買下,並邀請台灣年輕導演,同時也是電玩迷的徐漢強掌鏡,耗時兩年半拍攝完成。
      台灣知名影評人膝關節說,《返校》賣座之基礎,確實是年輕族群。但他表示要改編電遊成為電影,特別是恐怖電玩中強調的互動性及恐怖氛圍,又要兼顧電影美學對導演及製片等都不容易,深怕讓電遊迷失望,國外便有許多失敗案例。但他認為《返校》的改編十分成功。「這部片不是為某種政治理念宣傳的電影。若純粹為了政治議題去上戲院,這種購票行為對影迷來說太沉重了。我認為《返校》的成功理由在於保留遊戲中驚悚及推理的有趣元素,再去包裹台灣歷史,撩撥年輕人對於那段歷史的好奇心。」
      根據台灣媒體報導,導演徐漢強和編劇們在剪接以及改編劇本時,找來沒有玩過遊戲的人實驗過許多次,試圖讓遊戲玩家及非玩家都能接受。電影還大量沿用遊戲中許多台灣民間信仰的材料,譬如寺廟、符咒以及神龕等,尊重遊戲「原版」,讓遊戲迷感到倍受重視。徐漢強說,此片在驚悚元素之下,邀請觀影者思考「○○」的重要性。戒嚴時期開始走紅台灣影視界的李烈解釋,這部電影能讓觀眾思考過去,面對過去比強迫忘記好。
     《返校》的效應蔓延到了對於台灣戒嚴歷史的議題辯論當中。許多觀影者看完影片後開始去尋找影片中影射的真實故事,驚訝當年許多中學生不過是參加讀書會,就無故被以「匪諜罪」判刑甚至處死。但是,也有人為當年政權辯護,表示在當年國共對峙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急欲「清除匪諜」甚或進行言論管制,是可以理解的「必要之惡」。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王瀚興在《風傳媒》投書認為,《返校》中影射的政治事件,若是國民黨政府當年追查地下共產黨組織,政府以顛覆國家之罪處理似乎沒有不妥。
      有民眾批評,此片在台灣選舉前幾個月上映,似乎在暗示國民黨的歷史責任,企圖影響選情。膝關節表示,無論政治立場如何,《返校》可以被視為今年台灣電影的里程碑,是台灣現在這個時代氛圍下的一個新圖騰。將來是否會有許多電影開始從動漫或網路小說汲取靈感改編成電影,是值得觀察的新趨勢。
(節錄自 BBC 中文:〈台灣電影《返校》破紀錄驚悚和「非政治」如何撬動年輕觀眾〉)

25.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台灣電影《返校》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電影《返校》於 2017 年上映,廣受海內外影迷的歡迎及引發各種辯論,開啟台灣電影新的里程碑
(B)電影《返校》,能同時呈現恐怖電玩中的氛圍及電影的美學藝術,是十分成功的改編
(C)《返校》忠實的反映白色恐怖時期,政府對匪諜的打壓與殘暴處刑,造成其身心嚴重創傷
(D)影迷們一面倒地認為電影影射的政治事件,是可以理解的必要之惡,不應以此影響政治選情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