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公開聲明:「我們不是華僑,我們只是華裔,這一點無人可以更改。中國是中國,我們是我們。」此句話主要的用意為何?
(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
(B)新加坡長期受到英國的統治,因英國的施壓不得不做此聲明
(C)新加坡華人經過英國長時期統治,已喪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D)適應新加坡的民族與政治情勢,去除印度人與馬來人的疑慮
(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
(B)新加坡長期受到英國的統治,因英國的施壓不得不做此聲明
(C)新加坡華人經過英國長時期統治,已喪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D)適應新加坡的民族與政治情勢,去除印度人與馬來人的疑慮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76056
統計:A(4),B(3),C(16),D(48),E(0)
內容推薦
- 兩位清朝官員談到台灣的械鬥。熊一本說:「兩類肇端,每在連塍(土溝)爭水、強割佔耕、毫釐口角,致成大衅。」福康安說:「因閩庄、粵庄彼此交錯,田業毗連,遂有構衅相爭之事。」就兩人的說法來看,分類械鬥的起因
- 西方醫學發展中,曾見四種關於疾病起源的解釋:(甲):「生病是人的四種體液不平衡所致。」(乙):「生病是空氣汙濁所致。」(丙):「生病是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影響。」(丁):「生病是細菌感染所致。」上述四種解
- 某地曾發生這樣的變化:短短數十年間,國家面貌發生了變化。幾世紀以來未曾圈圍的空地和公共牧場,現在均以柵籬設防;村落發展成人口密集的城鎮;煙囪聳立,睥睨古老的尖閣。公路經過整修,顯得筆直、堅固而寬廣。鐵
-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醫書對瘧疾的記載較多且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出現這種醫學知識的主要背景為何?(A)三國以來,中印雙方來往頻繁,行商客旅將瘧疾傳入中國(B)西晉末年,華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濕熱環境中感
- 一位學者自述:因為愛看地方戲曲,才對民間傳說有大概的領略;又因為社會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膽提出打破傳統學說的見解;也因為徵集歌謠的緣故,而注意到許多風俗材料。這位學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種風氣的影響?(
- 人類各大文明的發展,並不一致,而是有快有慢,緩慢的時候,甚至可以譬喻為冬眠。某學者指出,十五世紀以後,這個地區逐漸從千年的冬眠中甦醒過來,可以與某一國在哲學、數學、藝術上相競爭。請問這個地區與某一國,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影響深遠的考試制度,它的成立要符合一些依準,下列敘述何者適宜?(A)應試者自行報名,不分科目,分數及格,即可任官(B)應試者自行報名,分科應試,中進士者可以任官(C)應試者由地方長官
- 俄國人喜歡用不同的地名來反映政治情勢的改變,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請依時序選出正確的排列。(A)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B)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聖彼德堡(C)彼得格勒—
- 據報導:被魯凱族部落大頭目世家視為傳家寶的青陶瓷,是十七世紀初荷蘭人用它裝棕櫚油,運到臺灣後與魯凱族部落「以物易物」,再運銷到日本。請問荷蘭人是以棕櫚油交換臺灣魯凱族的哪種物品?再運銷到日本哪個港口?
- 臺灣許多地方常因重要的歷史發展而改變地方名稱。有艋舺改名為萬華,諸羅改名為嘉義,雞籠改為基隆,依此三地改名時間先後自左至右排列,下列順序何者正確?(A)萬華→嘉義→基隆 (B)嘉義→基隆→萬華(C)
內容推薦
- 戊戌維新之前,主張維新的人,發表各自意見。嚴復在〈上皇帝萬言書〉請皇帝「結百姓之心」方法是「親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縱民嵩呼,瞻識共主。」譚嗣同在《仁學》中說:「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事不辦而易其人,
- 《史記》有〈河渠書〉,《漢書》有〈溝洫志〉,主要針對黃河患害的嚴重而寫的。但是,《後漢書》到新、舊《唐書》都沒有〈河渠書〉或〈溝洫志〉等篇章。學者歸因於黃河基本上安流無事,無需專闢一篇。請問此一時期黃
- 一部編年史如此描述1980年代世界局勢的變動:「經過20年社會、政治的劇變,一種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漸抬頭。這可說是一種反革命,開始於1979年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出任
- 下列四段有關中共對知識分子思想鬥爭的敘述,請按合於邏輯的次序加以排列。(甲)當時毛澤東正想找理由掀起批判胡適的運動,這個事件正好提供引爆點,毛澤東說俞平伯販賣胡適思想;(乙)俞平伯是胡適考證《紅樓夢》
- 1893年時值全球經濟蕭條,《淡水海關報告》:「幸運之神沒有比今年更照顧北部臺灣了」,但臺南《英國領事報告》:「南部比其他口岸更令外商失望,原是一個極為富庶的地區,卻無任何發展的跡象,貿易一直停滯。」
- 啟蒙哲士伏爾泰談到「誰是最偉大的人」時說:真正偉大的人不是凱撒、亞歷山大,這個人必須獲得上天賦予的天分,並以此照亮人們的心智。政治和軍事家奴役生靈,這個人則以真理的力量引領我們的心;他瞭解宇宙,而不是
- 韓愈的〈師說〉一文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強調學習過程中老師扮演重要角色。但文中也反映了唐代以來,學子學習過程中不重師道的現象。這種現象與下列何者關係最為密切?(A)唐行科舉,以文取士
- 三國時期,孫權要呂蒙多讀書,呂蒙讀了一段時間後,魯肅對呂蒙關於時局的分析,大為欽佩,並說呂蒙「非復吳下阿蒙」。根據以上所述,請問孫權要呂蒙讀什麼書?(A)《詩》、《書》、《易》、《禮》、《春秋》,這些
- 甲書說:「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羅馬教會本身的腐化。」乙書說:「宗教改革起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公開批評天主教會的腐化。」以下哪個敘述較為合理:(A)甲著眼於遠因,乙著眼於近因(B)甲著眼於導火線因素,乙著
- 1840年代末期,荷蘭某學院圖書館發現了《福爾摩沙語彙》(Woordenlijst der Formosaansche taal)一書。這是十七世紀荷蘭來臺傳教士使用的語言用書,他們用這種語言來從事教
- 法、俄兩國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主張不同,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甚至入侵俄國。到了十九世紀末,兩國卻締結了同盟。他們合作的原因為何?(A)工業革命後,英國勢力擴張,法俄聯合抵制(B)德意志統一,破壞原有均勢
- 某公司今年度稅前淨利400,000$,所得稅率30%,年初流通在外普通股共200,000股,10%累積特別股100,000股,兩種股票面額均是每股10$,股數在今年度均未變動,則乙公司普通股每股盈餘為
- 1 .由秦始皇的出土文物兵馬俑當中,跪射俑所持擎機的組件彼此可以互換使用,可證明秦朝的產業發展可能已具備了哪些特徵?(A)多角化 (B)資本大眾化(C)商品客製化(D)生產標準化
- 歐洲某一時期的學者認為:上帝創造宇宙,制定自然律,但並不干預世人事務。上帝不會因為諂媚與賄賂而改變自然的法則,所以祈禱、聖禮與儀式都無用。這是哪一時期的觀念?(A)羅馬帝國時期 (B)中古時期 (
- The world’s forests are gradually shrinking, especially in poorer countries. Thisunfortunate situati
- 十八世紀末漳州人林某欲前往臺灣謀生時,四處打聽臺灣情況,但說法不一,下列何種說法較符合當時實情?(A)荷蘭商人在鹿港設立許多商行,經營鹿皮生意,需要人工,就業容易(B)臺南安平一帶有許多西方傳教士及外
- 學校牆上掛著一幅書法作品,寫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老師說:這幾句話的內容反映了宋代學者的抱負。老師判斷的依據最主要是:(A)為天地立心,說明宋代學者以人為主體解釋天
- AIDS is a condition in which progressive damage to the immune system makespeople more _____ to devel
- 「政府管制外匯、黃金,以平抑物價。1942年,發行一億美金公債,每一美元定價法幣20元,不久黑市高至法幣450元,但有關人士,仍可按官價購進,大獲暴利。1943至1945年之間,政府抛售黃金,1944
- 1950年,一位美國總統在國會報告最新的東亞情勢說:「共產主義者在韓國所作所為,就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在10年、15年和20年前所做的一樣。我敢肯定,假如讓南韓淪陷,共產黨的領袖便會變本加厲,進而
- 有位外交官參加一次國際和會,原本期望大會能對戰費、領土等議題作出公正明智的處置,但會中的決議卻令他失望。他表示:許多代表運用詭辯來掩飾他們的報復行為;強索巨額賠款;又屈從於強權,不能公正處理領土問題。
- 圖(一)是臺灣某一事項統計的變遷示意圖,這個統計的內容應當是:(A)軍費,單位臺幣(B)外匯,單位美元(C)人口,單位為人(D)電話,單位為具
- 司馬談嘗論諸子百家,認為諸子百家學說雖然不同,但「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其所謂「一致」、「同歸」,所指為何?(A)治國安邦方案 (B)天人合一思想(C)追求國富兵強 (D)具大一統觀念
- 1934年《食貨半月刊》創刊,其〈編輯的話〉指出:「史學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史學卻離不開史料。理論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可以產生,理論並不是原形一擺,就算成功了的。中國社會史的理論鬥爭,總算熱鬧過了。
- 兩漢期間山東的鄒、魯兩地流行一句俗諺:「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這裡的「經」指的是哪一類圖書文獻?(A)醫卜曆算 (B)讖緯圖籙 (C)諸子百家 (D)詩書易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