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臺灣許多地方常因重要的歷史發展而改變地方名稱。有艋舺改名為萬華,諸羅改名為嘉義,雞籠改為基隆,依此三地改名時間先後自左至右排列,下列順序何者正確?
(A)萬華→嘉義→基隆
(B)嘉義→基隆→萬華
(C)基隆→萬華→嘉義
(D)萬華→基隆→嘉義
(A)萬華→嘉義→基隆
(B)嘉義→基隆→萬華
(C)基隆→萬華→嘉義
(D)萬華→基隆→嘉義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55556
統計:A(5),B(77),C(5),D(3),E(0)
內容推薦
- 1 中央法規標準法明定法規有下列何種情形者,廢止之?(A)機關裁併,有關法規無保留之必要者(B)規定之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已裁併或變更者(C)同一事項規定於二種以上之法規,無分別存在之必要者(
- 下表為1995年台灣四個縣某一原住民族群的人數,以及所佔該族群全台總人數的百分比,請問它應該屬於哪一族的原住民? (A)泰雅族 (B)布農族 (C)賽夏族 (D)排灣族
- 下表是和日治時期台灣有關的一項統計數字,請問表中的間數、人數、比率分別指的是: (A)派出所、警察、控制台灣村庄(B)製糖廠、蔗工、佔日本進口糖(C)公學校、兒童、學齡兒童就學(D)火車站、旅客、鐵路
- 一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人論及自己的時代:不論是佃農、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勞節儉,就有機會擁有農莊、工廠或商船,甚至可能成為銀行家。這種說法反映下列哪一種歷史現象?(A)封建制度面臨解體 (B)資產階級蓬勃
- 1896年日本統治臺灣頒布的「六三法」,其第一條:「臺灣總督得於其轄區內,頒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由此條文內容來看,「六三法」對於當時臺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A)從此臺灣人可以自主管理 (B)臺灣
- 1903年一位英國記者指出:非洲人完全無法招架白人超強的物質力量,這些力量展現於「三合一」的趨勢上。這位記者所說的「三合一」,除軍事主義外,還有哪兩種主義?(A)帝國主義、資本主義(B)自由主義、保守
- 據民國48年的一項調查,臺灣各地寺廟奉祀之主神,如右表。請問甲地應該是下列哪個地區?(A)臺北縣(B)桃園縣(C)新竹縣(D)臺南縣
- 英國史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說:「若無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社會的解體在先,勢無十月革命以及蘇聯的成立在後。」又說:「發生於二十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使人們認為蘇聯的經濟制度成為一條
- 羅馬帝國衰亡後,西歐各地城市逐漸萎縮;十二世紀以後,才又逐漸興起,只是規模有限。十四世紀中葉,佛羅倫斯、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地,人口雖仍不足十萬,但已是當時有數的大城。這四個地方發展的共同背景為何?
- 英國詩人但尼生在1847年寫下一首詩:「男人在戶外,女人在家裡/男人使劍,女人拿針╱男人有腦,女人有心/男人發號施令,女人順從遵行╱若不如此,混亂必行」這首詩反映出十九世紀中葉的哪一種觀點:(A)下層
內容推薦
- 俄國人喜歡用不同的地名來反映政治情勢的改變,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請依時序選出正確的排列。(A)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寧格勒—聖彼得堡(B)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聖彼德堡(C)彼得格勒—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影響深遠的考試制度,它的成立要符合一些依準,下列敘述何者適宜?(A)應試者自行報名,不分科目,分數及格,即可任官(B)應試者自行報名,分科應試,中進士者可以任官(C)應試者由地方長官
- 人類各大文明的發展,並不一致,而是有快有慢,緩慢的時候,甚至可以譬喻為冬眠。某學者指出,十五世紀以後,這個地區逐漸從千年的冬眠中甦醒過來,可以與某一國在哲學、數學、藝術上相競爭。請問這個地區與某一國,
- 一位學者自述:因為愛看地方戲曲,才對民間傳說有大概的領略;又因為社會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膽提出打破傳統學說的見解;也因為徵集歌謠的緣故,而注意到許多風俗材料。這位學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種風氣的影響?(
-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醫書對瘧疾的記載較多且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出現這種醫學知識的主要背景為何?(A)三國以來,中印雙方來往頻繁,行商客旅將瘧疾傳入中國(B)西晉末年,華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濕熱環境中感
- 某地曾發生這樣的變化:短短數十年間,國家面貌發生了變化。幾世紀以來未曾圈圍的空地和公共牧場,現在均以柵籬設防;村落發展成人口密集的城鎮;煙囪聳立,睥睨古老的尖閣。公路經過整修,顯得筆直、堅固而寬廣。鐵
- 西方醫學發展中,曾見四種關於疾病起源的解釋:(甲):「生病是人的四種體液不平衡所致。」(乙):「生病是空氣汙濁所致。」(丙):「生病是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影響。」(丁):「生病是細菌感染所致。」上述四種解
- 兩位清朝官員談到台灣的械鬥。熊一本說:「兩類肇端,每在連塍(土溝)爭水、強割佔耕、毫釐口角,致成大衅。」福康安說:「因閩庄、粵庄彼此交錯,田業毗連,遂有構衅相爭之事。」就兩人的說法來看,分類械鬥的起因
- 一個地區的社會結構有時會因宗教信仰改變而發生變動。西元三世紀時,南洋群島出現信仰「甲」宗教的國家,受其理念的影響,社會階級嚴明。西元五世紀後,「乙」宗教傳入,與「甲」宗教競爭,並於三個世紀後取代之而成
- 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公開聲明:「我們不是華僑,我們只是華裔,這一點無人可以更改。中國是中國,我們是我們。」此句話主要的用意為何?(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B)新加坡長
- 清廷為了對付鄭成功,實施「沿海居民盡徙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及「寸板不許下水,貨物不許越界,違者無赦」兩個政策,請問這兩個政策造成最大的影響為何?(A)鄭成功因物資短缺開始實施專賣 (B)鄭成功
- 戊戌維新之前,主張維新的人,發表各自意見。嚴復在〈上皇帝萬言書〉請皇帝「結百姓之心」方法是「親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縱民嵩呼,瞻識共主。」譚嗣同在《仁學》中說:「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事不辦而易其人,
- 《史記》有〈河渠書〉,《漢書》有〈溝洫志〉,主要針對黃河患害的嚴重而寫的。但是,《後漢書》到新、舊《唐書》都沒有〈河渠書〉或〈溝洫志〉等篇章。學者歸因於黃河基本上安流無事,無需專闢一篇。請問此一時期黃
- 一部編年史如此描述1980年代世界局勢的變動:「經過20年社會、政治的劇變,一種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漸抬頭。這可說是一種反革命,開始於1979年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夫人出任
- 下列四段有關中共對知識分子思想鬥爭的敘述,請按合於邏輯的次序加以排列。(甲)當時毛澤東正想找理由掀起批判胡適的運動,這個事件正好提供引爆點,毛澤東說俞平伯販賣胡適思想;(乙)俞平伯是胡適考證《紅樓夢》
- 1893年時值全球經濟蕭條,《淡水海關報告》:「幸運之神沒有比今年更照顧北部臺灣了」,但臺南《英國領事報告》:「南部比其他口岸更令外商失望,原是一個極為富庶的地區,卻無任何發展的跡象,貿易一直停滯。」
- 啟蒙哲士伏爾泰談到「誰是最偉大的人」時說:真正偉大的人不是凱撒、亞歷山大,這個人必須獲得上天賦予的天分,並以此照亮人們的心智。政治和軍事家奴役生靈,這個人則以真理的力量引領我們的心;他瞭解宇宙,而不是
- 韓愈的〈師說〉一文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強調學習過程中老師扮演重要角色。但文中也反映了唐代以來,學子學習過程中不重師道的現象。這種現象與下列何者關係最為密切?(A)唐行科舉,以文取士
- 三國時期,孫權要呂蒙多讀書,呂蒙讀了一段時間後,魯肅對呂蒙關於時局的分析,大為欽佩,並說呂蒙「非復吳下阿蒙」。根據以上所述,請問孫權要呂蒙讀什麼書?(A)《詩》、《書》、《易》、《禮》、《春秋》,這些
- 甲書說:「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羅馬教會本身的腐化。」乙書說:「宗教改革起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公開批評天主教會的腐化。」以下哪個敘述較為合理:(A)甲著眼於遠因,乙著眼於近因(B)甲著眼於導火線因素,乙著
- 1840年代末期,荷蘭某學院圖書館發現了《福爾摩沙語彙》(Woordenlijst der Formosaansche taal)一書。這是十七世紀荷蘭來臺傳教士使用的語言用書,他們用這種語言來從事教
- 法、俄兩國宗教信仰不同,政治主張不同,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甚至入侵俄國。到了十九世紀末,兩國卻締結了同盟。他們合作的原因為何?(A)工業革命後,英國勢力擴張,法俄聯合抵制(B)德意志統一,破壞原有均勢
- 某公司今年度稅前淨利400,000$,所得稅率30%,年初流通在外普通股共200,000股,10%累積特別股100,000股,兩種股票面額均是每股10$,股數在今年度均未變動,則乙公司普通股每股盈餘為
- 1 .由秦始皇的出土文物兵馬俑當中,跪射俑所持擎機的組件彼此可以互換使用,可證明秦朝的產業發展可能已具備了哪些特徵?(A)多角化 (B)資本大眾化(C)商品客製化(D)生產標準化
- 歐洲某一時期的學者認為:上帝創造宇宙,制定自然律,但並不干預世人事務。上帝不會因為諂媚與賄賂而改變自然的法則,所以祈禱、聖禮與儀式都無用。這是哪一時期的觀念?(A)羅馬帝國時期 (B)中古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