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初,買臣免,待詔,常從會稽守邸者寄居飯食。拜為太守,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直上計〔古代地方官向朝廷上報境內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文書,以供考績,謂之上計〕時,會稽吏方相與羣飲,不視買臣。買臣入室中,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少見〔見,顯示〕其綬。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視其印,會稽太守章也。守邸驚,出語上計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誕耳!」守邸曰:「試來視之。」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還走,疾呼曰:「實然!」坐中驚駭,白守丞,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買臣徐出戶。有頃,長安廄吏乘駟馬車來迎,買臣遂乘傳去。(《漢書.朱買臣傳》)
(A)朱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乃是為了表現廉潔的形象
(B)朱買臣步行回郡邸時,會稽官吏「不視買臣」,是因為官吏忙於應酬,無暇理會他
(C)官吏「大呼曰:『妄誕耳!』」是因為他們直覺地認為朱買臣並沒有官拜太守的能耐
(D)朱買臣後來「徐出戶」,顯示他刻意要讓那些有眼不識泰山的人延長拜謁及困窘的時間
(E)朱買臣「少見其綬」的舉動,顯示出他十分在意他人的觀感,內心亟欲人知他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A)朱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乃是為了表現廉潔的形象
(B)朱買臣步行回郡邸時,會稽官吏「不視買臣」,是因為官吏忙於應酬,無暇理會他
(C)官吏「大呼曰:『妄誕耳!』」是因為他們直覺地認為朱買臣並沒有官拜太守的能耐
(D)朱買臣後來「徐出戶」,顯示他刻意要讓那些有眼不識泰山的人延長拜謁及困窘的時間
(E)朱買臣「少見其綬」的舉動,顯示出他十分在意他人的觀感,內心亟欲人知他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參考答案
答案:C,D,E
難度:非常困難0.142857
統計:A(2),B(4),C(2),D(5),E(1)
內容推薦
- 使用單形法求解下列線性規劃:
- 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A)陶淵明閑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薄(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
- 以下引文都是歷史人物自述情懷的歌辭,其中最可能是漢高祖劉邦之辭的選項是:(A)太(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B)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C)力拔山兮氣蓋世,
- 好的翻譯不應只是直接的語譯,而宜兼顧意義的正確與意境的掌握,同時可以呼應原文的優美。依此標準,以下〈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 下列文句中,有關「齒」、「恥」二字的使用,正確的選項是:(A)謙虛的人能不齒下問,驕傲的人總自以為是(B)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事,最令人不恥(C)他公然說謊卻絲毫不覺歉疚,難怪會被批評為
- 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請推斷下列敘述中的甲、乙、丙、丁各指何人? 甲、強調民貴君輕,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 乙、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徹精闢。 丙、強調教育和禮法
- 下列李白詩句畫線處,詮釋恰當的選項是:(A)「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形容山勢陡峻,行路窘迫(B)「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意謂友情如浮雲、落
- 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替老人家扣了安全帶,他沒說太緊/我們深深潛入月光,開車沿著濱海/我是鮭魚/甲、我們一道游向宜蘭老家歸去/每遇到大轉彎就覺得父親要離我而去乙、我側頭看看
- 春天本是鳥語花香,大地充滿蓬勃、熱鬧生機的季節,但是《寂靜的春天》一書作者卻有意以對比的死寂、靜默為書命名,為的是警告人類勿濫用化學殺蟲劑危害地球自然環境。下列書籍的命名方式,同樣是刻意運用此種
- 某企業生產A、B、C三種產品,其所需加工程序、時間、利潤如表一所示:
內容推薦
- 國文課堂上討論「宋代貶謫文學」,範圍為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則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三篇文章雖皆流露遭逢貶謫的感慨,仍不忘對時局提出諍言(B)三篇
-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2-13題。 多年前,我獨自站在杳無人煙的鄉間路旁等候公路局巴士。無風之夏,炎熱中藏著一股詭奇的安靜,像千萬條火舌欲□一塊冰,卻嚥不下。我站得腳痠,忍不住蹲著,因而感覺那股安靜漸漸
- 閱讀下列詩句,選出最符合作者人生態度的選項: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通當為大鵬,舉翅摩蒼穹。窮則為鷦鷯,一枝足自容。苟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白居易〈我身〉)(A)人生多艱,宜苦中作樂,自求安慰(
- 下列詩句均是文學史上名家詩篇的名句摘錄,請仔細閱讀,並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乙、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丁、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戊、問渠
- 下列有關電話的應對或信件的書寫方式,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打錯電話時,應向對方致歉,並詢問清楚對方姓名,以免日後再度犯錯(B)寫信給師長時,在信首宜尊稱對方老師;但在信末署名部分,則可直接寫上
- 章回小說多由說書人的底本增潤而成,情節敘述往往掺雜說書人的解釋或評論。下列文句,具有此一特色的選項是:(A)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
- 「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這一段文字所描述的經驗,實為文學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心靈活動。下列敘述,與此活動最相近的選項是:(A)
- 下列是小說中的一段文字,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餐廳建築在濱海的山崖上,從落地玻璃窗望出去,(甲)海獸呼吸了一陣, (乙)便是粼光閃爍的海洋,(丙)光滑的背脊沾滿綠油油的燐光,背上一排呼
-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傳奇是小說的代稱,明、清兩代的傳奇都是傳述奇聞異事的小說(B)詞是可以歌唱、配樂的韻文,藉由詞人所用的詞牌,即可了解詞作的內容(C)先秦諸子散文各具特
- 下列有關經典或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A)《詩經》從性質上分,有風、雅、頌三類;從作法上分,有賦、比、興三種;合稱「六義」(B)漢代的詩有樂府和古詩,二者原本都配樂可歌,後來與音樂的關係
- 閱讀下列現代詩〈我不和你談論〉,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我不和你談論人生/不和
-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4-15題。山公(山濤)與嵇(康)、阮(籍)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狐、趙,意欲窺之,可乎
- 古代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認為某(人、事、物)是……的」的用法,例如《戰國策.齊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的「美我」即是「認為我是美的」之意。下列文句「」內文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A)
- 請先閱讀下列短文,然後回答以下問題: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埽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
- 簡答(9分)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 文章分析(佔9分)仔細閱讀框線內的文章,分析作者如何藉由想像力,描述搭火車過山洞時所見的景象與感受。文長限100~150字。[鄉居的少年那麼神往於火車,大概因為它雄偉而修長,軒昂的車頭一聲高嘯,
- 文中畫底線的「契」、「覺」、「以」、「勝」四個詞,各與下列選項「」內相同的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A)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B)柳宗元〈
- 下列《孟子》文句,說明「學習成效受客觀環境所限制」的選項是:(A)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B)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C)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
- 闡釋與表述(佔18分)閱讀框線內的對話,先依對話內容的象徵意涵,闡釋「玫瑰」與「日日春」分別抱持哪一種處世態度,再依據自己提出的闡釋,就玫瑰與日日春「擇一」表述你較認同的態度,並說明原因。文長限
- 作文(36分)生活裡充滿了令人迷惑的人、事、現象……,孔子四十而不惑,那真是大智慧、大人格!平凡的我們是不可能的,但也無妨「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請以「惑」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議論、敘事
- 下列文句「」內的比喻詞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A)眾溪是海洋的「手指」,索水於大山(B)他們像一群「螃蟹」,在地方上橫行(C)憂愁似「鹽巴」,少許可以提味,吃多倒盡胃口(D)煙囪就像是建築物的「
- 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句中的「鼎鑊」一詞,是由可各自獨立的「鼎」與「鑊」所構成,且「鼎」與「鑊」意義平行對等,不互相修飾。下列文句「」內的詞,與「鼎鑊」構成方式相同的選項是
- 引導寫作(佔27分)或許你有過類似的經驗:熟悉的小吃店正在改裝,即將變成服飾店;路旁的荒地整理之後,成為社區民眾休閒的好所在;曾經熱鬧的村落街道,漸漸人影稀疏,失去了光采。……這些生活空間的改變
- 古典詩詞常有「時」、「空」對舉的文句,藉時、空的廣遠寄寓內心的慨歎。下列詩詞,使用此一表現方式的選項是:(A)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C)萬里悲秋常作客
-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昔有雄雌二鴿,共同一巢。秋果熟時,取果滿巢。於其後時,果乾減少,唯半巢在。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雄鴿不信,瞋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