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為了改善臺灣的公共衛生,總督府曾實施下列哪些措施? (甲)興建衛生下水道工程(乙)引進西醫制度(丙)實施預防注射(丁)建立自來水管線系統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丙丁
(D)乙丙丁。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丙丁
(D)乙丙丁。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林獻堂為爭取台人受教育的機會,於1915年成立第一所專為台人子弟設的中學校,這是指今天的哪一間學校?(A)建國中學 (B)台中一中 (C)彰化高中 (D)高雄中學。
- 臺灣文化協會乃是日治時期的重要團體,根據研究統計,西元1921年加入的會員以醫師、公學校畢業生、曾留學者與地主為主,學校畢業生有臺北工專3名、臺灣醫專49名、高等農林30名、臺北師範136名、臺
- 日治時期,為發展台灣產業需一批嫻熟的初級勞工,所以設職業學校,為教導台人懂日語需日語教師,所以設師範學校,為克服台灣環境衛生需醫療人員,所以設醫學校。總督府的這些作法,在臺民教育政策上,是屬於哪
-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發展狀況,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在臺日人所學教材與日本本國不同 (B)初期隔離教育方針,將小學校與公學校合稱為國民學校 (C)臺灣人在臺升學十分方便,因此許多臺灣人考進
- 下圖符合日治時期台灣許多發展的曲線,但哪一個是例外,事實發展與之相反? (A)日語普及率 (B)學齡兒童就學率 (C)死亡率 (D)蔗糖生產量。
- 阿二遊歷臺南,當他參觀安平天后宮時,發現旅遊指南上寫著那裡曾經是安平公學校,以教導「國語」為主。請問:旅遊指南中所謂的「國語」指的應為何者? (A)日語 (B)英語 (C)荷蘭語 (D)西班牙語
- 阿一是日治初期來到台灣的日本工程技師,他的小孩即將進初等教育。請問:他要進的是那一種學校?(A)小學校 (B)公學校 (C)蕃童教育所 (D)國民學校。
- 「這個時代,東亞地區充滿了變動:西方諸國先後來到東亞,建立商貿與傳教據點,造成不少衝擊;日本幕府為了鞏固統治,實施鎖國;至於中國,來自東北的民族建立新王朝,並對反抗勢力施行海禁政策。」上文粗體畫
- ( )民國初建,起義、革命仍時有所聞。將民國初年發生的「二次革命」、「護國軍起義」做一比較,下列哪項敘述正確? (A)二者的結果都是失敗(B)二者的討伐對象都是針對袁世凱 (C)二者的發起者都
- ( )「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引進國內,其中也包括了共產主義。」請問:上述景象發生於何時? (A)新文化運動時期 (B)百日維新時期 (C)自強運動時期 (D)立憲運動時期。
內容推薦
- 後藤新平在台灣實施舊慣調查,認為台灣有三大陋習,進而推動改革,使台灣逐漸擺脫過去風俗。請問:三大陋習並不包括何者?(A)纏足 (B)辮髮 (C)吸食鴉片 (D)娶妾。詳解:總督府此舉是要改變臺
-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改變臺人的風俗習慣,透過教育和報章雜誌大力宣導,其中針對臺人吸食鴉片問題,如何來處理?(A)漸禁政策 (B)嚴禁政策 (C)不再查禁 (D)斷絕鴉片來源。
- 臺灣總督府建立守法觀念的方法有哪些?(甲)以警察和保甲嚴密控制社會(乙)透過教育灌輸法治觀念(丙)設置法院審理案件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 日治時期,臺灣的知識分子發起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下列關於這個運動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由總督府主動發起 (B)要求成立立法院 (C)受民族自決思潮影響而展開 (D)結果日本政府在1
- 霧峰林宅曾是臺灣最大的宅第,林家在臺灣歷史發展上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後代子孫林獻堂曾是臺灣社會運動的領導者,但下列哪個項目與他無關? (A)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B)臺灣文化協會 (C)臺灣民
- 西元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舉辦多項的文化活動,關於這個組織,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開辦演講會、夏季學校 (B)全面推行放足斷髮運動(C)爭取設立臺灣議會 (D)組織《臺灣民眾黨》。
- 臺灣的第一個合法政黨成立於日治時期,它以「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之缺陷」為其黨的三大綱要。請問:上述政黨即為下列何者? (A)臺灣民眾黨 (B)中國民主黨 (C)中國國民黨
- 日治時期某組織領袖指出:「日本是立憲國家,臺灣也應享有立憲政治之待遇。且臺灣情況特殊,不同於日本國內,有特別立法之需求,是以設立議會來為臺灣立法與預算審核是必要的。」從上述判斷,這最可能是下列
- 1935年,日本政府在台舉辦選舉,這是台灣民眾有史以來第一次行使投票權。請問:此次是選出什麼職位?(A)中央行政官員 (B)地方行政官員 (C)中央民意代表 (D)地方民意代表。
- 蔣渭水針對日治時期的台灣所開立的診斷書,提及台灣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這是指台灣對西方文化理解有限所造。請問:蔣渭水所開出的處方是行哪方面著手(A)飲食 (B)教育 (C)運動 (D)衛生。
- 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成立何種組織,負責臺灣地區的接收事務? (A)臺灣省政府 (B)警備總司令部 (C)行政長官公署 (D)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史上重要的事件,對政府及民眾的影響甚深。請問:這個事件的導火線與下列何者有關? (A)查緝私菸 (B)違法遊行 (C)取締鴉片 (D)黨外運動。
-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中央緊急調派軍隊來臺灣,以何種方式處理? (A)安撫政策 (B)清鄉行動 (C)剛柔並濟 (D)實施改革。
- 戰後初期臺灣流行一首民謠:「臺灣光復真吃虧,餓死同胞一大堆,物價一日一日貴,阿山(大陸人)一日一日肥。」此民謠顯示出當時臺灣物資缺乏,物價飛漲的困境,而這種情況與什麼事件有關? (A)天災不斷
- 西元1995年,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園內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也正式揭碑。請問:會有這樣的作法,代表什麼樣的意涵? (A)紀念臺灣的和平轉移政權,政黨輪替 (B)為臺灣首次由人民直
- 附表統整了臺灣某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請問:此歷史事件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美麗島事件 (B)野百合事件 (C)二二八事件 (D)國共內戰。
- 「台灣今日慶昇平,仰首青天白日青;六百萬民同快樂,簞食壺漿表歡迎!」這是民國34年〈歡迎國軍歌〉的部分詞。請問:關於當時時代背景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確?(A)日本因戰爭失敗而結束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難以忘懷的憾事,至今都無法完全化解。請問:它是發生在哪一個時期?(A)日治末期 (B)台灣光復初期 (C)政府遷台初期 (D)台灣與美國斷交時期。
- 中華民國來到台,台灣卻逐漸走入威權統治,在法理上,威權統治的產生,其主要法律依據為何?(甲)中華民國憲法 (乙)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丙)戒嚴令 (丁)開羅宣言 (A)甲乙 (B)甲丙 (C)
- 對日抗戰勝利後,國民大會完成制憲的任務,並於何時公布《中華民國憲法》? (A)民國25年 (B)民國34年 (C)民國36年 (D)民國76年。
- 民國68年12月10日,高雄市街頭正舉行國際人權紀念大會,不料卻演變成憲警和民眾激烈衝突,導致事後黨外菁英多人被捕,此為哪個事件?(A)野百合運動 (B)二二八事件(C)美麗島事件 (D)牡丹
- 阿大是一位生活在民國七十年代的臺灣青年,下列何者有可能是他當時的經歷? (A)參與總統選舉的投票 (B)閱讀政府解除戒嚴的公告 (C)在國軍清鄉期間被捕入獄 (D)在報上看到直轄市市長直接民選
- 民國六十到七十年代末期,臺灣政治與社會改革運動逐漸興起,這與下列哪個原因有關? (A)宣布解嚴 (B)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C)臺灣教育水準低落 (D)完全落實地方自治。
- 「他在民國38年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時,頒布了《戒嚴令》,對臺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影響重大。」上文中的「他」是對何人的描述? (A)陳儀 (B)陳誠 (C)雷震 (D)蔣中正。
-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臺灣人民對政治民主的要求提高,也向政府的戒嚴統治挑戰,原因為何? (A)立法委員的要求 (B)人民生活困苦要求改革 (C)政府遷臺後忽略民生經濟 (D)經濟與教育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