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日本統治臺灣之前,下列哪個事件為原住民反抗事件?(A)大肚番王事件 (B)朱一貴事件(C)戴潮春事件 (D)郭懷一事件
- 曾和英國東印度公司(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簽訂通商條約的人是誰?(A)鄭芝龍 (B)鄭經 (C)鄭克 (D)鄭克塽
- 下列臺灣的地名中,何者非原住民語的音轉?(A)埔里 (B)羅東 (C)板橋 (D)大甲
- 清代臺灣銷往中國的主要物資是米和糖,最主要的外銷物品則是茶葉、糖和樟腦,其中透過淡水港外銷的茶葉,直接運送到何處?(A)英國倫敦 (B)法國巴黎 (C)美國紐約 (D)荷蘭阿姆斯特丹
- 任何殖民政策施行之前,均委派專家進行全面且詳實的調查。日本這種在臺調查的方式源於何人?(A)樺山資紀 (B)後藤新平(C)佐久間左馬太 (D)兒玉源太郎
- 清朝統治下的臺灣,初期廢除海禁,但因施琅〈開海禁疏〉,嚴禁哪個地區的人民來臺?(A)粵西 (B)閩北 (C)潮惠 (D)漳泉第 2 頁,共 11 頁
- 日本統治因下列哪一個事件發生,開始將臺灣人當成本國人看待?(A)東北九一八事變 (B)北平盧溝橋事變(C)臺灣霧社事件 (D)朝鮮三一事件
- 臺灣的農業往往為了追求高利潤,產生一窩蜂搶種同種作物的情況,忽略氣候和市場因素,以致不是供過於求,就是物稀為貴。日治時期因種植哪些作物而發生農業經濟失調問題?(A)蒜頭和青蔥 (B)番薯和玉米(
- 臺灣的經濟發展在產業方面,國民政府大量承襲日治時期的建設。下列何者不是日治時期的遺留?(A)製糖與肥料事業 (B)石油天然氣公司(C)水力發電廠 (D)臺灣菸酒公司
- 近年來考古學者在河南中、西部以及山西南部一帶,發現年代大約在西元前 2000 年至 1500 年之間的文化遺址,被認為是探討夏文化的重要線索,這個遺址是:(A)河姆渡文化 (B)二里頭文化(C)
- 漢武帝時,設「博士弟子員」,從師學習,成績優秀者可授予官職,是接受誰的建議?(A)董仲舒 (B)公孫弘 (C)叔孫通 (D)文翁
- 西漢時,打通河西走廊,驅走匈奴勢力,使匈奴人傳唱著:「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哀歌的將領是誰?(A)李廣利 (B)衛青 (C)霍去病 (D)李陵
- 北魏孝文帝藉南征之名,從平城遷都洛陽,並推行大規模漢化,引起留居塞北的鮮卑族不滿,遂導致哪一個戰亂?(A)六鎮之亂 (B)侯景之亂 (C)王敦之亂 (D)爾朱榮之亂
-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篤信佛教的君主大有人在,歷史上被稱為「皇帝菩薩」的是誰?(A)南朝齊武帝 (B)南朝梁武帝(C)北魏道武帝 (D)北魏宣武帝
- 有一位皇帝曾對臣下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說這句話的皇帝是:(A)漢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成祖第 3 頁,共 11 頁
- 明清時期,投身科舉的讀書人若欲取得任官資格,至少須通過哪一層級的考試?(A)童試 (B)廷試 (C)會試 (D)鄉試
- 清朝皇帝鑑於明代宦官亂政之害,不再寵信宦官,為了解各地情況,另形成密奏制度。這個制度出現在哪位皇帝在位期間?(A)清世祖 (B)清聖祖 (C)清世宗 (D)清高宗
- 自唐代開始,海外貿易漸盛,朝廷開放東南沿海口岸,並設置「市舶司」檢查進出商船、徵收商稅,最早設置「市舶司」的地點在何處?(A)福州 (B)泉州 (C)廣州 (D)交州
- 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是由佛、道等正信宗教派生出來的世俗化新興混合宗教,因不見容於官方,常被指為異端邪教,屢遭查禁。明清時期,諸多民間秘密宗教中,起事行動頻繁、最富抗爭性的是哪一支教派?(A)清茶門教
- 戊戌變法前,在上海發行鼓吹改革的刊物是何者?(A)中外紀聞 (B)時務報 (C)新民叢報 (D)清議報
- 十九世紀中葉以降,中國與西方各國簽訂許多條約,其中象徵以中國為中心的天朝體制崩解,西方國家在中國的利益受到條約制度保障,迫使中國進入西方列強主導的國際秩序之中的條約是:(A)馬關條約 (B)北京
-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危機,當時的官僚和朝野知識分子紛紛提出各種自強的主張。下列哪一組人物對洋務的認識較深,並於著作中宣揚他們的新觀念,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居於思想啟蒙的地位?(A
- 清末,主張君主立憲的立憲派人士,曾與革命黨人在報章雜誌上展開思想論戰。立憲派中,認為「革命絕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專制」的人是:(A)張謇 (B)康有為 (C)梁啟超 (D)鄭孝胥
- 1930 年,中國人口突破百萬的城市有北京、天津、漢口、上海,其中現代化的建築,以及文化、娛樂各方面的發展,都成為時尚象徵的城市是:(A)北京 (B)天津 (C)漢口 (D)上海
- 民國初年,接受西方新文化的知識份子對中國儒家傳統展開攻擊,曾在《新青年》發表〈吃人的禮教〉一文,胡適稱為「隻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人是:(A)吳虞 (B)李大釗 (C)魯迅 (D)陳獨秀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