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約與漢代同時,有一王朝崛起於中亞及西北印度,與羅馬、安息及漢朝並稱,請問此王朝是?(A)笈多王朝 (B)嚈噠(白匈奴) (C)貴霜王朝 (D)西突厥
- 英國史上何時曾一度將君主政體改為共和?(A)清教徒革命 (B)光榮革命 (C)英格蘭、蘇格蘭合併時 (D)大憲章簽署後
- 西方有 to cross(or pass)the Rubicon 的成語,其典故是有一位西方歷史人物果決的越過了盧比孔河,結果順利奪取政權,這位歷史人物是?(A)摩西 (B)亞歷山大大帝 (C)
- 下列何者不是羅馬崛起前在義大利地區活動的民族?(A)希臘人 (B)迦太基人 (C)努比亞人 (D)伊特拉斯坎人
- 下列哪句成語的典故出處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A)江郎才盡 (B)暗渡陳倉 (C)沐猴而冠 (D)約法三章
- 下列何者與早期佛教初傳中國無關?(A)大月氏王信奉佛教並弘揚佛法 (B)印度高僧四出傳道至中亞,西域諸國開始信奉佛法(C)衛青北擊匈奴,取得河南地 (D)漢明帝遣蔡愔等前往大月氏
- 日治時期的一位民政長官,曾對臺灣施政問題提出「生物學的原則」,試問其用意為何?(A)指出物種調查的迫切性 (B)強調同化政策的可行性(C)認為初等教育要納入理科教育 (D)表示日本的統治應注重臺
- 某人計畫撰寫論文,到圖書館借閱了《巴達維亞城日記》、《裨海紀遊》、《馬偕日記》三本書。他欲研究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平埔族社會的變遷 (B)長老教會來臺傳教(C)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D)
- 某本書在描述近代歐洲某位君主的改革時曾有以下的描述:「他命令所有的貴族必須剃掉鬍鬚,……他在街上看到這樣的反抗者,就親自拿起剪刀將他們的鬍子剃掉。」請問這位君主最有可能是?(A)法國路易十四 (
- 下列何者是印度當地的早期民族,其生活於印度的時間甚至可能早於雅利安人入侵之前?(A)達羅毗荼人(Dravidians) (B)貴霜人(Kushans)(C)白匈奴(Hephthalites) (
- 105 年 1 月,花蓮國富街進行下水道工程時,意外挖出 1 具遺骸,送往美國檢測後,確定這遺骸屬於哪個文化時代:(A)卑南 (B)麒麟 (C)靜浦 (D)漢本
- 經文化部於 105 年 3 月 10 日審議,4 月份公告指定為國寶的「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典藏於:(A)國立臺灣博物館 (B)國史館 (C)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D)國立故宮博物院
- 明末中國東南沿海居民渡海來臺灣,為感念神靈庇祐的恩德,建廟崇拜神明,其中保護開墾的神衹是:(A)城隍爺 (B)開臺聖王 (C)福德正神 (D)保生大帝
- 秦始皇封禪泰山,刻石紀功頌揚功德,刻石文字的書體是:(A)小篆 (B)隸書 (C)大篆 (D)楷書
- 鄭經在陳永華輔佐下大力發展文教,首先推行的是:(A)里社廣設學校 (B)設立學院 (C)興建孔廟 (D)實施科舉考試
- 2013 年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路」是指:(A)歐亞鐵路 (B)鄭和下西洋之路 (C)絲綢之路 (D)振興國族的道路
- 19 世紀後期,有「英國王冠上最燦爛的珠寶」(The brightest jewel in the British crown)之稱的是:(A)印度 (B)南非 (C)香港 (D)新加坡
- 哪個事件促使二戰後以美蘇為首的冷戰由對抗轉入和解?(A)柏林危機 (B)韓戰 (C)蘇伊士運河危機 (D)古巴危機
- 2015 年的夏天,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潮席捲歐洲,難民主要來自:(A)阿富汗 (B)利比亞 (C)伊拉克 (D)敘利亞
- 今日通行於世界的西曆源自於「儒略曆」(The Julian Calendar),制定「儒略曆」的君主是:(A)亞歷山大大帝 (B)君士坦丁大帝 (C)凱撒 (D)戴克里先
- 1919 年,日本將臺灣的「國語學校」改制為:(A)臺北師範學校 (B)臺北高等學校 (C)臺北帝國大學 (D)國語講習所
- 蔣經國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指的是:(A)新竹科學園區的創設 (B)十大建設 (C)政治解嚴 (D)打造亞太營運中心
- 民國 24 年 11 月,國民政府頒布〈財政部改革幣制令〉,實施以法幣替代銀元的新貨幣政策,以哪三家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A)中央、農民、鹽業 (B)中央、大陸、交通 (C)中南、農業、交通
- 明代編製「黃冊」與「魚鱗冊」的主要目的是?(A)作為漁業輔導資料 (B)掌握賦役資料 (C)追查蒙古反抗份子 (D)籌建皇室苑囿
- 郁永河《裨海紀遊》曾記載:「鄭氏繼至,立法尤嚴,誅夷不遺赤子,併田疇盧舍廢之」,請問這描述的是?(A)鄭氏家族與滿洲人戰鬥的過程 (B)鄭氏家族經營金、廈的情況(C)鄭氏家族處置滿洲俘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