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歷史專業
- 沈葆楨治臺期間為何特別重視開山撫番,其背景是(A) 生番常是生亂的禍首 (B) 生番常參與分類械鬥 (C) 為了開採茶與樟腦的經濟需要 (D) 為了向國際宣示清廷已能有效控制生番
-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商品經濟帶來繁榮的城市生活,提昇文化活動力,「人」的地位自嚴峻的宗教(道德)規範中解脫,正面肯定人的情感價值。就我國歷史發展而言,與此現象較為類似的朝代是:(A) 唐 (B) 宋
- 比較鄭成功與施琅這二位歷史人物,下列論述,何者較為恰當?(A) 以今日兩岸統獨立場而論,前者為獨派,後者為統派 (B) 就肯定台灣戰略地位、堅定主張保衛台灣而言,施琅不是鄭成功的叛將,而是他的繼
- 寒假搭高鐵北上,逛台北迪化街年貨市集,欣賞環河路堤由『天棚』藝術同好策劃完成的鑲嵌馬賽克磁畫,重現當年大稻埕碼頭舟楫相連的繁榮貿易風光。請問此一盛況應發生於何時?(A) 1840 (B) 186
- 資料甲:「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子弟拜異類為師。」資料乙:「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措太大」,所以失敗。資料丙:「不穿洋布,不用洋火,誠心用功,可避刀劍
- 共和時期,有些希臘人士受羅馬世界雄偉氣勢的影響,因而視野能突破希臘城邦政治的格局。例如當時的學者波力比阿以希臘文撰寫歷史著作,對於歷史,他有不同的見解,就你對史實的了解,下列敘述,何者屬於波力比
- 下列是唐人論及同一事的三段資料。資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資料二: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資料三:在隋之民,不勝
- 清末國民公報館密商決議:「同人各返本省,向諮議局報告清廷政治革新絕望,吾輩公決祕密革命;並以各諮議局中同志,為革命幹部人員。若日後遇有可以發難之事機,各省同志竭力響應,援助起義獨立。」上文中「報
- 0 ( ) 小花在書籍中看到一段某學者對於漢朝教育的評論:「有策名於朝而稱門生於富貴之家者,比屋有之,為之師而無以教,弟子亦不受業。然其於事也,至於懷大夫之容而襲婢妾之態,或奉貨而行賂,以自固結,
- 0 ( ) 蝴蝶和媽媽到臺北迪化街買中藥,以下是她們和中醫師的對話。 中醫師說:「本草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 蝴蝶說:「《神農本草經》首創君臣佐使的用藥方法。」 媽媽說:「古代陰陽五行的哲學思
- 0 ( ) 適之生活在1890年代的上海,他在大街上買了一份報紙,這份報紙的頭版標題最有可能是?(A) 維新夭折,惟有百日! (B) 日俄開戰,遼河變色! (C) 八國並起,首都危亡! (D) 驅
- 0 ( ) 雜劇《玉壺春》中有段話:「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點出了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若以時代而論,以下哪件事與「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同一時代發生?(A) 宜興的茶壺開始受到重
- 0 ( ) 十八世紀時女性運動興起,如英國的Mary Wollstonecraft是女性運動的先驅,曾出版《女權辯護》,書中提及:「女性應該與男性一樣,生而平等,不應該被教育成附屬的、柔弱的、沒有
- 0 ( ) 史家形容「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遊戲。兩國皇族和貴族為自己奪得的利益慶祝之時,痛失家園親人的無辜平民只能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一百年,人民也哭一百年」。戰爭使法國、英國各自發展成為民
- 0 ( ) 西元9世紀末,南詔進佔交趾,唐朝招募戍卒進行救援並駐桂林防守,不料此舉在數年之後竟導致國內爆發民亂,一時之間江淮震動,死傷無數,《新唐書》亦稱「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請問:此一亂
- 0 ( ) 張玉法在《中國現代史》寫到:「為了避免與革命派激烈衝突,他委曲求全,一再做出策略性讓步。但是革命一結束,他認為學生無法無天,各種稅收被地方勢力揮霍一空,收縮整編是他的主旨」,文中的「他
- ( ) 路德在電視台播放的歷史劇中看到某一段情節:「漢人奪佔某族的湟水谷地與黃河上游谷地,而此族分散於山谷,不受轄於一個君主,因此漢人便毫無忌憚的侵奪。他們屢次嘗試回到谷地放牧或種麥,都遭到無
- ( ) 小吳老師在課堂上講解著「道尊於勢」的意涵,下列哪一段論述最可能被他用來舉例說明?(A) 「今皇帝併有天下,…各以其學議之,…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於上,黨與成乎下」 (B) 「湯武與天下
- ( )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提及「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XXX為第一次,明末的XXX便是第二次」。句中的XXX所指為何?(A) 醫學;與圖 (B) 儒學;天文科技
- ( ) 英國文豪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開卷引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擁有一切,也一無所有」用來描述1930年代的中國亦十分貼切,工業成長率接近8%,社會逐漸進步,但戰爭的破壞也
- ( ) 上古時代,被譽為「歷史學家中的歷史學家」的波利比亞斯(Polybius,西元前 204-122),是西方最早使用通史眼光來看待歷史和當時所知的「整個世界」。藉由波利比亞斯的眼光,人們對
- ( ) 一位政治人物曾表示:「如果義大利向多瑙河、巴爾幹擴張,會造成歐洲戰爭,如果他們在非洲沙漠通行無阻,或者就能安靜下來。」這種說法的時空背景為何?(A) 20世紀前半葉法國政府領導人主張的
- ( ) 「使人傾向於和平的熱忱其實是怕死,以及對於舒適生活之必要東西的慾求和殷勤獲取這些東西的盼望」,並認為人性的行為都是出於自私,社會若要和平就必須要有社會契約,這是哪一位學者的主張?(A)
- ( ) 「如果你是男人,你即擁有欺壓女人的權利,如果你是父母,即有權控制孩子……。一套一套早不為人質疑的學問理論,巧妙地合理化這些權力關係」。這是屬於哪一派主義的思維?(A) 後現代主義 (B
- ( ) 鐵路的誕生及發展,急遽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並逐漸模糊了國家的地理界線;下列有關鐵路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南北戰爭後,美國進入了築路的黃金時代 【乙】英國的築路是政府有計畫的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