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有一位讀書人到京城參加考試,他的名字被封起來,甚至考過的試卷還有人重新抄錄一遍,這樣嚴格的防弊措施,最早是出現何時?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705882
統計:A(0),B(4),C(0),D(12),E(0)
內容推薦
- 隋煬帝營建東都於洛陽,主要用意在 (A)形勢險固,攻守咸宜 (B)取其交通便利,以彌補洛陽、長安之間補給困難的缺點 (C)便於南幸江都 (D)取其去敵之近,制敵之便。
- 日本哪一個城市是依長安城(唐)興建的? (A)東京 (B)大阪 (C)神戶 (D)京都。
- 隋唐社會,在法律上仍然嚴格區分良賤身分。以唐代的賤民而言,應指 (A)部曲、軍戶、客戶 (B)奴婢、番戶、賈戶 (C)奴婢、雜戶、丐戶 (D)奴婢、番戶、雜戶 (5)番戶、軍戶、部曲。
- 唐太宗時特定奴告之法,謂「奴告主者皆不受,盡令斬決」,顯示 (A)唐代蓄奴的風氣很盛 (B)唐律以禮教為中心 (C)唐律充滿仁恕的精神 (D)唐律煩峻,改輕就重。
- 唐代節度使最初設立的目的是什麼? (A)酬庸平安史之亂有功將領 (B)安撫安史戰將 (C)防邊 (D)治安。
- 安史亂後,藩鎮割據終致唐亡,而五代以來總的趨勢來說,是中原王朝力量愈來愈強,至何人實已奠定統一的基礎? (A)朱全忠 (B)周世宗 (C)唐莊宗 (D)郭威。
- 在魏晉清談中,自然與名教之辨,一直是重要課題。這反映了當時哪兩種思想的衝突與調和? (A)道教與佛教 (B)道教與道家 (C)道家與儒家 (D)儒家與佛教。
- 東晉時,有三個人曾率兵北伐,其先後順序是 (A)祖逖→桓溫→劉裕 (B)桓溫→劉裕→祖逖 (C)桓溫→祖逖→劉裕 (D)桓溫→劉裕→祖逖。
- 有關東漢末年大田莊的內部成員,以下敘述何者為錯誤? (A)徒附:破產的族外農民,有時也指本族農民 (B)賓客:依附主人的食客,在主人家內供役 (C)部曲:從事婚喪喜慶之儀隊演奏 (D)主人:
- 某本古書描述一位古人:「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酣酒,□常詣飲,醉便臥其側,□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依歷代士風判斷,□最可能是何人? (A)春秋時代孔子 (B)漢代董仲舒 (C)晉代阮籍
內容推薦
- 從漢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我們可以了解 (A)反映漢代的學術發展 (B)經學對學子的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C)證明漢代以經學研究來控制人民思想 (D)中西文化交流的頻繁。
- 哪一位學者最能將「無為」的境界積極化為「逍遙」? (A)老子 (B)孔子 (C)莊子 (D)惠施。
- 董仲舒學說的要旨何在? (A)主張君主應制定全國法律 (B)今古文經該互相截長補短(C)在陰陽五行的架構中,落實儒家理想 (D)用考證方法來闡明聖賢大意。
- 劉邵寫《人物志》談的是人的才能出於性情,而不是處理政務的實際能力。這本書可以說身處哪一種學術風潮? (A)經學 (B)玄學 (C)史學 (D)理學。
- 魏晉清談之風,溯其源頭應該是受哪一種政治風潮的刺激? (A)黃巾之亂 (B)群雄割據 (C)黨錮之禍 (D)五胡亂華。
- 從五經到七經到九經到十三經的頒布,說明經書是由官府「法定」核可的權威著作。可知哪一家思想是被歷代政府視為統治的門面和束縛士紳最佳利器? (A)儒 (B)道 (C)法 (D)陰陽。
- 首先介紹西方地理學的傳教士是 (A)利瑪竇 (B)湯若望 (C)克拉維斯 (D)艾儒略。
- 明代模擬化本的文人作品中,以何者最具代表性? (A)《金瓶梅》 (B)《三國演義》 (C)《紅樓夢》 (D)《三言二拍》。
- 中國的散文源於 (A)楚辭與詩經 (B)詩經與左傳 (C)尚書與左傳 (D)楚辭與左傳。
- 明朝之際,某部小說內出現以下文字:「經商亦是善業,不是賤流」、「徽州風俗甚至以商賈為第一等主業,科第反在次著」,我們可以推測這部小說應是 (A)《水滸傳》 (B)《紅樓夢》 (C)《二拍》
- 中國古典詩中最常見的題材是什麼? (A)發抒個人的感傷 (B)歌頌自然 (C)士大夫的仕宦際遇 (D)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 近代基督教的傳播雖然相當快速,卻一直無法取得與佛教一樣的地位,試問:其最主要瓶頸何在? (A)中外民族差異,難以彼此認同 (B)教會經費不足,取得不易 (C)教義與中國傳統調和的問題 (D)
- 中國民間信仰之中,廟祠的數目最多,信奉的人數最眾,對於社會人心最有影響的大概就是下列何者的崇拜? (A)城隍 (B)關帝 (C)媽祖 (D)王爺。
- 中國古代商業官商勾結之情形十分普遍,下列敘述何者不屬之 (A)西漢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B)漢武帝時實行之「榷酤」政策 (C)唐代商人「先問十常侍,次求白公卿,侯家與主第,點綴無不精
- 明清時期商人新精神的許多重要觀念乃是來自儒家典籍,何者為非? (A)義重於利 (B)以誠待人 (C)以信接物 (D)將本求利。
- 明清時代,徽州因為丘陵起伏,土地貧疾,人民多出外從商,主要是經營下列哪一行業? (A)茶葉 (B)木材 (C)鹽業 (D)絲綢。
- 隨著帝國體制中央集權的出現,官府作坊成為全國手工業生產的主體。官府作坊最盛的時代是在何時? (A)漢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 有一處市區,外地的富商大賈攜帶重資而來,多的達到白銀數十萬兩,其次有數萬兩,少的也有一萬兩,他們在這裡購買大批的棉布,遠運到全國各地去銷售。這處市區是 (A)盛唐華北的一處城市 (B)南宋的
- 漢武帝時,由官府控制酒的生產和出售,實行酒類專賣,稱為什麼? (A)酒酤 (B)榷酤 (C)酒場 (D)榷場。
- 「公祠主祭莫若族長,擇行輩年齒高於一族族眾共推者為之,禮所謂長長也。於是為祭主而襄以賢、處分尊祖合族之事也;以貴,用其勢以令眾也;以富,須其以成務也。」以上史料發生於中國文化發展的那一時期?
- 我國社會習俗,朋友之間常以兄弟叔伯相稱,原因何在? (A)從宋代到現代,家庭結構發生變化所致 (B)從南北朝至隋唐,宗族的社會力量強大,影響至今 (C)傳統文化中的人際關係重視家庭倫理與社會
- 宋進士袁采廉明剛直,所著《袁氏世範》,後人推為家訓之亞,書中云:「子之於父,弟之於兄,猶卒伍之於將帥,……,不可相視如朋輩,……,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當順受,而不當辯」,反映我國倫常觀念還
- 下列有關家與族的敘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家的範圍較小,其成員同居共財 (B)族是家的延伸,族人不共財,也未必同居 (C)以婚姻聯繫的族,有母族與妻族 (D)從我國歷史演變觀察,春秋晚期
- 宋元以後的宗族制度,具有什麼特色? (A)以當權的貴族為主軸,兼具戰鬥、行政、祭祀和財產等多項功能 (B)同姓宗族群居,戰亂時聚族自保;其領袖並藉宗族力量參與政治,掌握政治特權,發展成世家大
- 我國社會習俗,朋友之間常以兄弟叔伯相稱,原因何在? (A)從宋代到現代,家庭結構發生變化所致 (B)從南北朝至隋唐,宗族的社會力量強大,影響至今 (C)傳統文化中的人際關係重視家庭倫理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