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近代基督教的傳播雖然相當快速,卻一直無法取得與佛教一樣的地位,試問:其最主要瓶頸何在?
(A)中外民族差異,難以彼此認同
(B)教會經費不足,取得不易
(C)教義與中國傳統調和的問題
(D)倚列強侵略而入,遭民眾反感。
(A)中外民族差異,難以彼此認同
(B)教會經費不足,取得不易
(C)教義與中國傳統調和的問題
(D)倚列強侵略而入,遭民眾反感。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77778
統計:A(8),B(1),C(70),D(11),E(0)
內容推薦
- 明朝之際,某部小說內出現以下文字:「經商亦是善業,不是賤流」、「徽州風俗甚至以商賈為第一等主業,科第反在次著」,我們可以推測這部小說應是 (A)《水滸傳》 (B)《紅樓夢》 (C)《二拍》
- 中國的散文源於 (A)楚辭與詩經 (B)詩經與左傳 (C)尚書與左傳 (D)楚辭與左傳。
- 明代模擬化本的文人作品中,以何者最具代表性? (A)《金瓶梅》 (B)《三國演義》 (C)《紅樓夢》 (D)《三言二拍》。
- 首先介紹西方地理學的傳教士是 (A)利瑪竇 (B)湯若望 (C)克拉維斯 (D)艾儒略。
- 從五經到七經到九經到十三經的頒布,說明經書是由官府「法定」核可的權威著作。可知哪一家思想是被歷代政府視為統治的門面和束縛士紳最佳利器? (A)儒 (B)道 (C)法 (D)陰陽。
- 魏晉清談之風,溯其源頭應該是受哪一種政治風潮的刺激? (A)黃巾之亂 (B)群雄割據 (C)黨錮之禍 (D)五胡亂華。
- 劉邵寫《人物志》談的是人的才能出於性情,而不是處理政務的實際能力。這本書可以說身處哪一種學術風潮? (A)經學 (B)玄學 (C)史學 (D)理學。
- 董仲舒學說的要旨何在? (A)主張君主應制定全國法律 (B)今古文經該互相截長補短(C)在陰陽五行的架構中,落實儒家理想 (D)用考證方法來闡明聖賢大意。
- 哪一位學者最能將「無為」的境界積極化為「逍遙」? (A)老子 (B)孔子 (C)莊子 (D)惠施。
- 從漢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我們可以了解 (A)反映漢代的學術發展 (B)經學對學子的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C)證明漢代以經學研究來控制人民思想 (D)中西文化交流的頻繁。
內容推薦
- 中國古代商業官商勾結之情形十分普遍,下列敘述何者不屬之 (A)西漢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B)漢武帝時實行之「榷酤」政策 (C)唐代商人「先問十常侍,次求白公卿,侯家與主第,點綴無不精
- 明清時期商人新精神的許多重要觀念乃是來自儒家典籍,何者為非? (A)義重於利 (B)以誠待人 (C)以信接物 (D)將本求利。
- 明清時代,徽州因為丘陵起伏,土地貧疾,人民多出外從商,主要是經營下列哪一行業? (A)茶葉 (B)木材 (C)鹽業 (D)絲綢。
- 隨著帝國體制中央集權的出現,官府作坊成為全國手工業生產的主體。官府作坊最盛的時代是在何時? (A)漢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 有一處市區,外地的富商大賈攜帶重資而來,多的達到白銀數十萬兩,其次有數萬兩,少的也有一萬兩,他們在這裡購買大批的棉布,遠運到全國各地去銷售。這處市區是 (A)盛唐華北的一處城市 (B)南宋的
- 漢武帝時,由官府控制酒的生產和出售,實行酒類專賣,稱為什麼? (A)酒酤 (B)榷酤 (C)酒場 (D)榷場。
- 「公祠主祭莫若族長,擇行輩年齒高於一族族眾共推者為之,禮所謂長長也。於是為祭主而襄以賢、處分尊祖合族之事也;以貴,用其勢以令眾也;以富,須其以成務也。」以上史料發生於中國文化發展的那一時期?
- 我國社會習俗,朋友之間常以兄弟叔伯相稱,原因何在? (A)從宋代到現代,家庭結構發生變化所致 (B)從南北朝至隋唐,宗族的社會力量強大,影響至今 (C)傳統文化中的人際關係重視家庭倫理與社會
- 宋進士袁采廉明剛直,所著《袁氏世範》,後人推為家訓之亞,書中云:「子之於父,弟之於兄,猶卒伍之於將帥,……,不可相視如朋輩,……,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當順受,而不當辯」,反映我國倫常觀念還
- 下列有關家與族的敘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家的範圍較小,其成員同居共財 (B)族是家的延伸,族人不共財,也未必同居 (C)以婚姻聯繫的族,有母族與妻族 (D)從我國歷史演變觀察,春秋晚期
- 宋元以後的宗族制度,具有什麼特色? (A)以當權的貴族為主軸,兼具戰鬥、行政、祭祀和財產等多項功能 (B)同姓宗族群居,戰亂時聚族自保;其領袖並藉宗族力量參與政治,掌握政治特權,發展成世家大
- 我國社會習俗,朋友之間常以兄弟叔伯相稱,原因何在? (A)從宋代到現代,家庭結構發生變化所致 (B)從南北朝至隋唐,宗族的社會力量強大,影響至今 (C)傳統文化中的人際關係重視家庭倫理與社會
- 下列有關傳統中國農村「社祭」活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是對土地神和穀神的祭拜活動 (B)起源甚早,大約是在漢代時 (C)社祭時通常會舉行鄉民的文藝活動,鄉民一邊敲打,一邊歌唱,自得其樂
- 張家有三子,皆已結婚成家,但兄弟不睦,頗想別籍分居,但礙於:「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之法規。試問張家是哪時代的家庭? (A)漢 (B)唐 (C)明 (D)清。
- 士族成為社會中堅,家庭與宗族緊密結合,官撰族譜和九品官人法成了時代的特色,這是何時的事? (A)秦漢 (B)魏晉南北朝 (C)隋唐 (D)唐末五代。
- 「秧歌」是中國農民從自己生活中創造出來,而且人人可以參與的文藝娛樂活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秧歌」是一種結合歌舞的表演形式 (B)流行於北方鄉間 (C)「秧歌」原是農民插秧時的歌
- 下列有關清代民間的秘密會社的敘述,何者正確? (A)幫派的形成有為共同利益者,如販鹽商人之結成「三合會」 (B)幫派之形成有基於民族意識者,如以反清復明號召的「天地會」 (C)幫派形成也有特
- 「二男以上而不分家者課以重賦」之規定始於何時?廢於何時? (A)秦初~曹魏 (B)唐初~清末 (C)漢初~明末 (D)戰國~曹魏。
- 「五月五,吃肉粽,賽龍舟」是傳統中國農村非常重要的節慶活動,下列相關之敘述,何者有誤? (A)端午節時各地農村都要進行驅趕瘴疫、包粽子的活動 (B)中國各地都會舉行「龍舟競渡」的活動 (C)
- 中國古代鄉里民眾有許多以結社性質的經濟救助性質的活動,下列何者不屬之 (A)漢代的「僤」 (B)魏晉隋唐的「佛社」 (C)明清時期的「結會」或「打會」 (D)清代的「捻」。
- 各族士人在詩文酬唱之外,還參加各種雅集與遊宴,例如由崑山富豪主持的「玉山草堂雅集」,就是當時東南地方最為著名的文藝沙龍。參與活動者不論達官、布衣,皆為名重東南的士人。各族士人藉著多種藝文活動
- 魯迅在小說《社戲》中對他年幼時觀看鄉村社戲的情景作了生動的描述,此與下列何者有關? (A)秧歌 (B)結會 (C)打會 (D)社祭。
- 擊鼓舞蹈,帶面具的人們儘量製造出各種噪音,在除夕夜鬧個天翻地覆,以達到驅鬼除瘟的效果,這是下列何時的事? (A)東周的歌舞 (B)漢代的樂舞 (C)唐代的「燕樂」 (D)宋代西南地區的「儺」
- 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中國傳統讀書人被迫思考中國文化的價值與轉型問題。在一片西化的聲浪中,梁漱溟的看法可說是一枝獨秀,而以下哪一句話符合其思想? (A)西方人走了八、九十里,而中國人只走了
- 一九八○年代之前,儒家思想的式微似乎已是難以挽回的趨勢,但哪一現象的發生,讓學者重新討論並重視儒家的價值? (A)東亞的經濟發展 (B)西方社會的墮落 (C)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 (D)冷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