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下列人物及其主張配對,何者「錯誤」?
(A)孟德斯鳩:三權分立
(B)洛克:天賦人權
(C)盧梭: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D)伏爾泰:宗教寬容
(A)孟德斯鳩:三權分立
(B)洛克:天賦人權
(C)盧梭: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D)伏爾泰:宗教寬容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41667
統計:A(0),B(1),C(10),D(13),E(0)
內容推薦
- 這一個時代的人們,對於理性和科學懷著高度的信心,相信透過理性的發揚,人類社會將愈來愈美好,反映出一種進步史觀。請問這是哪一時期? (A)科學革命時期 (B)啟蒙運動時期 (C)文藝復興時期 (D
- 陳老師在課堂上請同學們談論個人對歷史上臺灣中部「大肚番王」的認識。小薇:「大肚番王出現於中部大肚溪流域的高山族之間,曾領導一個跨部落的聯盟組織。」耀忠:「大肚番王族裔的勢力歷經荷蘭、鄭氏、清代至
- 有一座城市,其由來是:當地原住民的祖先根據神明的指示,在一個湖中央的島嶼建立家園。這個地方起初只是一座小島,但隨著人口增加,島的面積不斷地以人工的方式擴大,當外來征服者抵達時,這座島的人口可能有二
- 1624年到1661年間,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占有臺灣,以之為基地進行東亞貿易。當時,臺灣哪一種出口商品最具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 (A) 蔗糖 (B) 樟腦 (C) 稻米 (D) 茶葉
- 十五世紀末,西班牙已經成為一個殖民大國,逐漸成為西班牙帝國;十六世紀,西班牙因在美洲獲得巨大財富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不過,文藝復興運動卻無法在西班牙盛行,其原因為 (A)強大的王權 (B)強硬
- 認為一切皆可由人類理性所掌握,而且社會將不斷進步的歷史觀是自何時開始出現? (A)啟蒙時代 (B)文藝復興 (C)宗教改革 (D)天文學革命
- 瑞明閱覽「臺灣歷史地圖集」,在一幅古老地圖上看到聖地牙哥、聖薩爾瓦多與聖多明哥等羅馬字母拼音的西方地名。請問:這張地圖最有可能是何國占領臺灣期間所繪製的? (A) 荷蘭 (B) 西班牙 (C)
- 這是臺灣第一家商業電視臺,於民國五十一年國慶日開播。日後雖有其他電視臺創立,但其仍居電視界的龍頭地位。它雖然是民營商業電視公司,但政府持股比例甚高,公司主管的人事任命及新聞與節目安排,都被各界認為
- 臺灣西部的考古遺址如十三行文化等,曾發現唐、宋等朝代的銅錢,此反映的歷史意義為何? (A) 當時的原住民已有鑄造「方孔圓錢」的工藝技術 (B) 原住民社會已出現繁榮的貨幣經濟,普遍以銅錢為交易媒
- 關於臺灣原住民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各族群屬於南島語系民族 (B) 各族群的政治組織以部落為單位 (C) 四百年前已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文字 (D) 各族群的社會組織互異
內容推薦
- 十六世紀初期,某人嚴厲批判教廷販賣的贖罪券,認為人們心中只要保有對上帝的真誠與尊敬就能得救,贖罪券根本沒有存在價值。此論一出,震撼宗教界。因為他的理論直指聖經才是唯一權威。這個人是誰? (A)慈運
- 一位學者撰文描寫當時的臺灣:「在這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望環境下,我們八百萬軍民形成一旅孤軍,憑藉這一孤島,滿含血淚,踏上漫漫長征的征程,開始了我們的艱苦奮鬥,希望為自己的生存與自由,也為全中國人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島民叛服難信,議徙之于近郭。二十年(1387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文中的島指的是下列何地? (A) 廈門 (
- 「泰姬馬哈陵」是印度重要的觀光景點,「泰姬馬哈陵」的名稱取自「慕塔芝馬哈」皇后頭銜,意思是「思念馬哈」。慕塔芝馬哈皇后與當時的君王結褵十九年,生育十四個子女,1631年在生產後就去世,臨終前要求
- 英國史家湯恩比曾經寫下:「而現在,我們面臨著這樣一場偉大的革命:一場技術革命,西方人從它獲得了好運,獲得了比其他文明更為優先的發展,並迫使其他文明統一於真正單一的世界範圍社會中。西方這一革命性的變
- 關於蒙兀兒帝國文化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是西亞文化與埃及文化的混合體 (B)是西亞文化與東亞文化的混合體 (C)是埃及文化與印度文化的混合體 (D)是西亞文化與印度文化的混合體
- 「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是 (A)馬丁路德帶領北歐地區的人民改信新教 (B)波希米亞人欲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獨立 (C)日耳曼境內的人民欲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獨立 (D)法國加入新教陣營
- 某本說明臺灣文學思潮的書說:「指控共產黨的殘暴,傾訴對彼岸的鄉愁,是當時文學作品的基調。根據統計,全臺灣的小說創作者約有二千人左右,字數在七千萬字以上。朱西甯、司馬中原等人都是箇中代表。」這個時
- 某書作者為荷蘭的人文主義學者,他假借愚婦口吻,嘲笑這個荒唐社會「沒有是非善惡與真理秩序,人們積習已久,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不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荒唐的世界裡」。他希望透過文章來批評、教育當時的基督
- 一位美國總統宣示:「臺灣依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早已於日本投降後交還中國。」他並表示美國並無強佔臺灣的意圖,也不想在臺灣建立軍事基地,或干涉現狀;但宣示後不久,他又派艦隊進入臺海。導致這位總統政策
- 有關耶穌會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由喀爾文所創立 (B)鼓勵信徒要努力工作以榮耀上帝 (C)是新教改革中最成功的組織 (D)明末清初到中國的利瑪竇即為耶穌會教士
- 一位曾經參與臺灣土地改革工作的學者對某人有如下讚譽:「臺灣土地改革方案並沒有新奇,在大陸我們亦曾呼籲久矣。但是因環境關係,沒有人敢於實行。他有如此明智的抉擇,和排除反對和困難的決心,因此才有臺灣土
- 宗教改革發生後,產生不少影響,其中之一是各新教國家人民的識字率及自學能力因而大幅提升。這個影響的產生原因為何? (A)新教要求人人能親讀聖經,而不依賴神職人員 (B)宗教改革家認為眾人生而平等,
- 下列人物和發明的配對,請選出正確者: (A)英國人史蒂芬生發明汽船 (B)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火車 (C)瓦特發明蒸汽機 (D)英國湯森德子爵創立「諾福克制度」
- 下列有關工業革命的敘述,何者正確? (A)工業革命最先發生於十九世紀的英國 (B)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特徵在於機器的發明代替了手工業 (C)工業革命只有帶給人類正面的效用 (D)工業革命使十九世紀時
- 一群臺灣的觀光客在承德前清避暑山莊中,熱烈地討論著清帝留下的一幅書法:「戒急用忍」。請問近年我國政府仿此名言,在兩岸關係上採行何種政策性作為? (A)兩岸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必須先臺灣
- 資料一:是一個在溼暖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適應於海洋、河口和河湖等自然環境的一種文化。資料二:當時生產技術尚在產食的初起階段,生產力不足以維持較多的人口,因此聚落數量也少,人口及聚落長期維持均衡的
- 有關同性戀文學的書寫,當以這位作家的孽子首開風氣之先。他赤裸地展示同志情愛,在1970年代算是挑戰傳統綱常的重要里程碑。他是 (A)黃春明 (B)王文華 (C)張大春 (D)白先勇
-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在宗教方面的態度如何? (A)對上帝的信仰仍虔誠 (B)已經不信上帝,且宣稱上帝已經死亡 (C)不再以教會為和上帝溝通的唯一管道 (D)不只信仰上帝,還積極向外傳播福音
- 西班牙是歐洲最早從事海外探險的國家,1492年哥倫布能獲得伊莎貝拉女王的資助,向西航行到達美洲,其實與當時驅逐何者勢力,使西班牙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有關? (A)吉普賽人 (B)伊斯蘭教徒 (C
- 《臺灣府志.土番風俗》載:「土官有正有副,大社至五、六人,小社亦三、四人,隨其支派,各分公廨;有事或集於廨以聽議,小者皆宿外供役。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凡出入之數,皆經其手。削鵝毛管,濡墨橫
- 瑤瑤在翻閱某一本書時,曾看到這段話:「國家多難,文化界開始自省,重尋民族自尊。西方的理論和技法不在橫的移植。融合傳統與現代,成為開拓者最重要的實驗。雲門舞集、漢聲雜誌、蘭陵劇坊、民歌,為臺北繪上
- 土地改革以後,為何部分的地主,能隨著經濟發展,而轉變為工商階層?這是因為他們 (A)將股票低價讓售 (B)投入四大公司的經營 (C)投入土地的經營 (D)能配合政府以工業扶持農業的政策
- 十六世紀晚期,法國基督教史上發生聖巴托羅繆節屠殺事件。不同宗教陣營互相廝殺,死傷慘重。依照當時新教在歐洲合法化的情形來看,法國境內的新教陣營應屬何派? (A)東正教 (B)喀爾文派 (C)耶穌會
- 1851年英國的萬國博覽會是今日哪一項展覽的開端? (A)世界博覽會 (B)綠色博覽會 (C)工業博覽會 (D)商業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