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三)試簡述(甲)(乙)二文所強調之核心要義有何不同?【注意】1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2(一)、(二)、(三)合計文長限 300 字—350 字。(甲)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免於相,此不必能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韓非子》)(乙)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曰:「嗜魚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魚。」此明於為己者也。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乎?故能成其私。」《詩》曰:「思無邪。」此之謂也。(《韓詩外傳》)【(乙)引言部份翻譯】:老子說:「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後,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嗎?如此反而更能保全成就自己。」詩經也說:「心無邪念而歸於純正,以合乎禮教。」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53731
統計:A(23),B(6),C(152),D(127),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認知-情緒-行為三因素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