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有一個國際組織,會員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8%,組織內人民以天主教、伊斯蘭教及佛教為主要宗教,經濟活動多元,主要產品包括木柴、石油及電子產品。這是指那一個組織?
(A)歐洲聯盟
(B)北美自由貿易區
(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D)東南亞國協
(A)歐洲聯盟
(B)北美自由貿易區
(C)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D)東南亞國協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04348
統計:A(0),B(2),C(7),D(37),E(0)
內容推薦
- 根據賽蒙(H. A. Simon)的理性決策理論,一般行政人員的行政決策應追求:(A)最佳的決策 (B)廣博的決策 (C)滿意的決策 (D)權威的決策
- 小說《近代俠義英雄傳》曾寫到:霍元甲在庚子之亂時痛心義和團欺世亂民,因而英勇解救被義和團脅迫的教民。然而,在之後發行的某個版本中,這一段落卻被人有意地刪除了。下列何者最可能是這個刪節本的出版資料?(A
- 某個國家曾經控制地球總居住面積的20%,總人口的23%,所佔領的殖民地是其本國國土的94倍。這個國家應當是何時的何國?(A) 1871年的德國 (B) 1910年的英國(C) 1932年的日本(D)
- 學者指出:許多「新資料」僅能補充現有的歷史研究,但偶爾會有大批資料出現,足以讓我們對某一時期有新的認識。以下那些新資料最可能讓我們對某個時期的歷史有「新的認識」?(A)河南出土的青銅器,足以改變我們對
- 學者指出:某種現象的出現,反映出社會分工的發展,貧富差距逐漸顯著,統治機構也逐漸確立,最足以作為判斷歷史進入文明階段的指標。這種現象是指:(A)文字的運用(B)宗教的普及(C)城市的誕生(D)陶器的發
- 一本《新撰外國地理》課本的章節目次包括﹕「中國本部、滿洲、波斯、印度、暹羅、法屬亞洲、英屬馬來半島、英屬加拿大及黑暗大陸總論」等。我們應如何認識這本書?(A) 這是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對世界地理的看法(
- 史書體例與內容往往反映出時代的特徵,某部史書記錄了士人隱逸與避世風氣的盛行,這部史書最可能是:(A) 漢書(B) 後漢書(C) 舊唐書(D) 宋史
- 網站上有人拍賣一塊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崇禎三年奉敕立石」的石碑。對於這塊石碑,以下說明何者最為適當?(A)明末鄭成功部隊開設軍屯時樹立的界碑(B)清朝初年在台灣建立軍事據點時的遺跡(C)這是台灣民
- 1 許多年輕人多買不起房子,試問若政府訂定符合年輕人所得的「房價上限」,這會使房屋成交量:(A)增加 (B)降低 (C)不受影響 (D)視需求彈性而定
- 下表是某地區兩個城市的人口數目,請問這兩個城市最可能位於何處? (A) 日本的港口城市大阪及神戶(B) 英格蘭的利物浦及曼徹斯特(C) 台灣北部的台北城與淡水港(D) 德國的港口漢堡及法蘭克福
內容推薦
- 二次世界大戰前,有一項國際條約規定﹕「締約國之一方受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之攻擊,另一方則不應當採取有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的任何措施。」此一條款應是哪兩國間的約定?(A) 德、俄(B) 中、
- 有一座城市,羅馬人在此建軍營,撤離之後,此地逐漸發展成大型商業中心,人口日益增加,十八世紀末期已是每年一萬多條商船進出的大港,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二次大戰期間,雖未被敵軍攻佔,卻遭到嚴重破壞。
- 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領袖的性格:邱吉爾「有想像力但不穩定」,羅斯福「天真而喜歡喊口號」,他們並不比「往往情緒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對於這種說法,以下理解何者較為適當?(A) 這位史家的說
-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又使農民叛亂擴大。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這應是那個時期?(A)秦末(B)漢末(C)唐
- 某朝制度上規定地方政府必須向中央申報所轄區域的戶口。該朝中葉時,有部書卻記載:當時地方政府按規定申報者不到一半。這部書描述的情況應是那個時期?(A)漢武帝征匈奴之後(B)唐代安史亂後(C)宋初改革財政
- 這個與外族接壤的地區,住著不少周邊民族。他們之中有人充當傭兵,效忠於當地司令官,常隨著司令官一起反叛中央。當叛亂平定後,朝廷還是無法掌控這個地區。不過,此地倒也成為中央政府與外族間的緩衝地帶。上述現象
- 有一群人相信:教育、文化、軍警等機構,都要為國家服務,也認為自己的種族比其他種族優越,並反對共產主義。這種主張最接近下列哪種信念?(A) 無政府主義(B) 烏托邦思想(C) 自由放任主義(D) 法西斯
- 臺灣某報刊登一則啟事,招募18歲以上,小學校或公學校畢業的青年,加入「特設勞務奉公團」,前往南洋服務,這則啓事應出現於以下哪一時期?(A)日本佔領臺灣初期(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C)文官總督治臺時期(
- 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當國家陷入分裂,或朝廷要鼓吹集權中央、提振皇權時,某部典籍的主張往往成為重要依據。這部典籍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春秋公羊傳,該書認為人世只有一個王者可以合法統治天下(B)尚書,
- 以下資料是從先秦到清代三個不同時期的士人對君主制度的看法:甲:「百姓最足珍貴,江山社稷為次,君主要擺在最後。」乙:「君主為天下之大害,以前無君主時,人民反可自得其利。」丙:「要委屈百姓以伸張君權,要壓
- 右圖為某地區1927到1936年間的統計,根據此圖,下列敘述何者最適當? (A) 這是台灣蓬萊米輸日的統計數字,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減少台米輸入(B) 這是一次大戰後美國工業生產佔國家生產總額
- 康熙中期,皇帝向侍臣們抱怨:最近幾年以來,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為什麼市場上的穀價不跌反漲?關於這項記載,下列哪項解釋較為合理?(A) 中國穀物大量出口,導致國內糧食不足,物價上漲(B) 中國人口突然劇
- 皇帝是中國傳統政治體系的核心角色,其命令被視為最高權力,其權柄卻也因此常被親近者侵奪。在侵奪皇帝權柄者當中,哪一類是通貫兩漢時期最重要的政治角色?(A) 蕃帥(B) 宦官(C) 權臣(D) 外戚
- 這個時代的法律並未規定「士庶之別」,但退職的官員回到家鄉之後,多受到民眾尊敬,有移風易俗的功能。這最可能是指那一個時代?(A)秦(B)漢(C)唐(D)明
- 六朝時期有人指出:平常人家,婦女再嫁,後夫多寵愛前夫遺孤,但是男子再娶,後妻一定虐待前妻之子,此現象實是「事勢使然」。所謂「事勢」,最可能反映當時何種社會實況?(A)同父異母子女間的關係較差(B)女子
- 西元前五世紀雅典一戶人家的家庭成員中,包括:(甲)45歲的父親、(乙)38歲的母親、(丙)20歲的女兒、(丁)18歲的兒子、(戊)25歲的家奴。他們之中哪些人符合參與公民大會的資格?(A) 甲乙(B)
- 某個時期,台灣中南部地區生產的稻米向大陸輸出;但在同時期,台灣北部地區卻從大陸進口米糧。這種現象最可能發生於何時?(A) 1820年(B) 1850年(C) 1880年(D) 1910年
- 十九世紀中,歐洲各國工業化的程度儘管出現了差異,但是他們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共同的問題是:(A) 人口快速增加(B) 種族衝突頻繁(C) 極權政治興起 (D) 缺乏天然資源
- 這個條約的簽訂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這個條約最可能是指:(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和約
- 一位英國海軍大臣發言攻擊某人:「這是極令人驚訝與荒謬的事!瞧那倫敦大學法學院出身的、長於煽動的律師,現在裝成東方人習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著身子,居然大步走進總督府,向我們皇帝的代表進行杯葛,而他還在繼
- 自某個時期起,中國部分周邊民族因社會結構變遷,發展出自己的文字與都城,強化其組織能力,自此中國開始承受來自周邊民族的強大壓力。這個時期是:(A) 春秋時代,華夏城邦受到戎狄交侵的壓迫(B) 五胡北朝,
- 這些人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雖不能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地方官員常要和他們共商公共事務,他們也代表民間向官府表達意見。此外,他們常組織百姓,訂定行為規範,要大家共同遵守,官府並容許他們依此賞罰百姓。這些人
- 一份文獻記錄乾隆年間一群西方人在北京的經歷,提到朝廷禮儀繁重,但使人感受到宗教式的肅靜。沒有人在典禮進行時竊竊私語,「這種肅靜莊嚴是東方的特色,歐洲文明還沒有達到這點。」這份文獻最可能是由以下何人記錄
- 這群士人不滿朝政紊亂,並對當時放任的學術風氣感到憂心,曾嘗試導正學風。由於他們在講學的同時,往往也針貶朝政,因此被政府當權者視之為結黨營私而遭到迫害。之後國家內部發生動亂,不久即亡國。此種現象最可能出
- 一位學生在家鄉學校的歷史課本中學到「我們的祖先是高盧人」。畢業後,他不願留在家鄉,並且希望能成為政府公務員,但卻因自己的膚色遭受歧視而找不到工作。依據你的歷史知識,此人最可能生活在何時何地?(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