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康熙中期,皇帝向侍臣們抱怨:最近幾年以來,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為什麼市場上的穀價不跌反漲?關於這項記載,下列哪項解釋較為合理?
(A) 中國穀物大量出口,導致國內糧食不足,物價上漲
(B) 中國人口突然劇增,導致市場需求擴大,物價上漲
(C) 康熙中期解除海禁,海外白銀流入中國,物價上漲
(D) 康熙時中日間貿易擴大,白銀流往日本,物價上漲
(A) 中國穀物大量出口,導致國內糧食不足,物價上漲
(B) 中國人口突然劇增,導致市場需求擴大,物價上漲
(C) 康熙中期解除海禁,海外白銀流入中國,物價上漲
(D) 康熙時中日間貿易擴大,白銀流往日本,物價上漲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44444
統計:A(1),B(23),C(24),D(1),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清朝國勢
內容推薦
- 以下資料是從先秦到清代三個不同時期的士人對君主制度的看法:甲:「百姓最足珍貴,江山社稷為次,君主要擺在最後。」乙:「君主為天下之大害,以前無君主時,人民反可自得其利。」丙:「要委屈百姓以伸張君權,要壓
- 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當國家陷入分裂,或朝廷要鼓吹集權中央、提振皇權時,某部典籍的主張往往成為重要依據。這部典籍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春秋公羊傳,該書認為人世只有一個王者可以合法統治天下(B)尚書,
- 臺灣某報刊登一則啟事,招募18歲以上,小學校或公學校畢業的青年,加入「特設勞務奉公團」,前往南洋服務,這則啓事應出現於以下哪一時期?(A)日本佔領臺灣初期(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C)文官總督治臺時期(
- 有一群人相信:教育、文化、軍警等機構,都要為國家服務,也認為自己的種族比其他種族優越,並反對共產主義。這種主張最接近下列哪種信念?(A) 無政府主義(B) 烏托邦思想(C) 自由放任主義(D) 法西斯
- 這個與外族接壤的地區,住著不少周邊民族。他們之中有人充當傭兵,效忠於當地司令官,常隨著司令官一起反叛中央。當叛亂平定後,朝廷還是無法掌控這個地區。不過,此地倒也成為中央政府與外族間的緩衝地帶。上述現象
- 某朝制度上規定地方政府必須向中央申報所轄區域的戶口。該朝中葉時,有部書卻記載:當時地方政府按規定申報者不到一半。這部書描述的情況應是那個時期?(A)漢武帝征匈奴之後(B)唐代安史亂後(C)宋初改革財政
-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又使農民叛亂擴大。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這應是那個時期?(A)秦末(B)漢末(C)唐
- 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領袖的性格:邱吉爾「有想像力但不穩定」,羅斯福「天真而喜歡喊口號」,他們並不比「往往情緒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對於這種說法,以下理解何者較為適當?(A) 這位史家的說
- 有一座城市,羅馬人在此建軍營,撤離之後,此地逐漸發展成大型商業中心,人口日益增加,十八世紀末期已是每年一萬多條商船進出的大港,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二次大戰期間,雖未被敵軍攻佔,卻遭到嚴重破壞。
- 二次世界大戰前,有一項國際條約規定﹕「締約國之一方受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之攻擊,另一方則不應當採取有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的任何措施。」此一條款應是哪兩國間的約定?(A) 德、俄(B) 中、
內容推薦
- 這個時代的法律並未規定「士庶之別」,但退職的官員回到家鄉之後,多受到民眾尊敬,有移風易俗的功能。這最可能是指那一個時代?(A)秦(B)漢(C)唐(D)明
- 六朝時期有人指出:平常人家,婦女再嫁,後夫多寵愛前夫遺孤,但是男子再娶,後妻一定虐待前妻之子,此現象實是「事勢使然」。所謂「事勢」,最可能反映當時何種社會實況?(A)同父異母子女間的關係較差(B)女子
- 西元前五世紀雅典一戶人家的家庭成員中,包括:(甲)45歲的父親、(乙)38歲的母親、(丙)20歲的女兒、(丁)18歲的兒子、(戊)25歲的家奴。他們之中哪些人符合參與公民大會的資格?(A) 甲乙(B)
- 某個時期,台灣中南部地區生產的稻米向大陸輸出;但在同時期,台灣北部地區卻從大陸進口米糧。這種現象最可能發生於何時?(A) 1820年(B) 1850年(C) 1880年(D) 1910年
- 十九世紀中,歐洲各國工業化的程度儘管出現了差異,但是他們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共同的問題是:(A) 人口快速增加(B) 種族衝突頻繁(C) 極權政治興起 (D) 缺乏天然資源
- 這個條約的簽訂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這個條約最可能是指:(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和約
- 一位英國海軍大臣發言攻擊某人:「這是極令人驚訝與荒謬的事!瞧那倫敦大學法學院出身的、長於煽動的律師,現在裝成東方人習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著身子,居然大步走進總督府,向我們皇帝的代表進行杯葛,而他還在繼
- 自某個時期起,中國部分周邊民族因社會結構變遷,發展出自己的文字與都城,強化其組織能力,自此中國開始承受來自周邊民族的強大壓力。這個時期是:(A) 春秋時代,華夏城邦受到戎狄交侵的壓迫(B) 五胡北朝,
- 這些人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雖不能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地方官員常要和他們共商公共事務,他們也代表民間向官府表達意見。此外,他們常組織百姓,訂定行為規範,要大家共同遵守,官府並容許他們依此賞罰百姓。這些人
- 一份文獻記錄乾隆年間一群西方人在北京的經歷,提到朝廷禮儀繁重,但使人感受到宗教式的肅靜。沒有人在典禮進行時竊竊私語,「這種肅靜莊嚴是東方的特色,歐洲文明還沒有達到這點。」這份文獻最可能是由以下何人記錄
- 這群士人不滿朝政紊亂,並對當時放任的學術風氣感到憂心,曾嘗試導正學風。由於他們在講學的同時,往往也針貶朝政,因此被政府當權者視之為結黨營私而遭到迫害。之後國家內部發生動亂,不久即亡國。此種現象最可能出
- 一位學生在家鄉學校的歷史課本中學到「我們的祖先是高盧人」。畢業後,他不願留在家鄉,並且希望能成為政府公務員,但卻因自己的膚色遭受歧視而找不到工作。依據你的歷史知識,此人最可能生活在何時何地?(A) 1
- 某書指出:「在消失數百年之後,商業再度獲得新的生命。首先是東西方的國際貿易,繼而是南北方的區域貿易。商業復興的結果,是都市生活的發展和中等階級的興起。」這段文字應如何理解較為適當?(A) 這段文字所描
- 一位文學批評家指出:「對於(甲)主義來說,藝術作品猶如一面鏡子,消極地模仿或再現已存的『現實』。在(乙)主義看來,藝術是燈,它投射出的形象不是源於世界而是源自詩人。藝術變成主觀而非客觀的,由直覺感應而
- 晚清有人主張「西人一切局面,吾中國古皆曾有之,不為罕也」。依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些人最可能主張西方的典章制度來自中國哪個時代?(A) 西方的民主政治,重現了三代聖君賢相的理念,所以應該是三代(B) 西方
- 某人在某年10月10日寫到:「赴國民政府參加還都後第一次雙十慶典,下午接見清水、杉原、上田等人,討論收回法租界法院問題。日方勸我方不必操之過急,謂法有繼日、德、義承認國民政府之傾向,不必因小事刺激之。
- 學者指出:1950年代初期進行的土地改革,對台灣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關於這個說法,下列哪項解釋較為合理?(A) 國民政府藉土地改革,併吞舊地主財富,使得民間社會無力發展經濟(B) 土地改革出於一己之私,
- 某個時期的社會,土地兼併越來越盛行,失去土地的人四處流動,尋找生存機會。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名下土地往往分散各地,導致政府在掌握戶口與徵收賦稅時,顯得日益困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賦稅改革,應是:
- 某生在戶外教學時,在某鎮看到了開漳聖王廟與三山國王廟,其中三山國王廟的建廟年代早於開漳聖王廟。但根據文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於這個現象,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A) 漢人的宗教信仰主張自由與
- My brother and I often have lunch at the school ______ together. (A) bathroom (B) cafeteria (C) depa
- 漢初某位儒者解釋秦亡之因,寫到:「當時一般人民都希望能安頓自己的性命,無不虛心仰望在上位者。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所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根據此文,這位儒者主張漢朝政府應如何
- 有一份通告說:「台灣各縣向設驛站,現擬變通裁撤」,計畫於「台北府城設局開辦郵政事務」,並准許商人平民「照章買票,附遞信件」。這個通告的背景為何?(A) 台灣開港後,英國人計畫在台灣設立郵局,故有此公告
- 西元1866年,清廷決定於同文館內添置天文算學館,招取舉人及五品以下官員,聘請西人教授。此事引發時人爭議,恭親王與倭仁代表不同的立場。下列四項看法分別為恭親王及倭仁等人的主張,選出配對正確的選項。甲、
- 右邊是一幅古代希臘世界地圖,圖中哪一個地區是《荷馬史詩》故事發生地與希臘科學思想萌芽的地方?(A)甲 (B)乙 (C)丙 (D)丁
- 有位思想家在一篇文章中,根據柏拉圖哲學,暢談「人」的使命與能力。他指出:「人」是一個小宇宙,是精神界和物質界的橋樑,而且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受造物中唯有人是完全自由的,萬物之中唯人為貴,因為他是自己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