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這些人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雖不能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地方官員常要和他們共商公共事務,他們也代表民間向官府表達意見。此外,他們常組織百姓,訂定行為規範,要大家共同遵守,官府並容許他們依此賞罰百姓。這些人最可能是:
(A) 周代的貴族
(B) 漢代的游俠
(C) 魏晉的門閥
(D) 明清的士紳
(A) 周代的貴族
(B) 漢代的游俠
(C) 魏晉的門閥
(D) 明清的士紳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
統計:A(11),B(0),C(8),D(76),E(0)
內容推薦
- 一位英國海軍大臣發言攻擊某人:「這是極令人驚訝與荒謬的事!瞧那倫敦大學法學院出身的、長於煽動的律師,現在裝成東方人習見的苦行僧模樣,半裸著身子,居然大步走進總督府,向我們皇帝的代表進行杯葛,而他還在繼
- 這個條約的簽訂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這個條約最可能是指:(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和約
- 十九世紀中,歐洲各國工業化的程度儘管出現了差異,但是他們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共同的問題是:(A) 人口快速增加(B) 種族衝突頻繁(C) 極權政治興起 (D) 缺乏天然資源
- 某個時期,台灣中南部地區生產的稻米向大陸輸出;但在同時期,台灣北部地區卻從大陸進口米糧。這種現象最可能發生於何時?(A) 1820年(B) 1850年(C) 1880年(D) 1910年
- 西元前五世紀雅典一戶人家的家庭成員中,包括:(甲)45歲的父親、(乙)38歲的母親、(丙)20歲的女兒、(丁)18歲的兒子、(戊)25歲的家奴。他們之中哪些人符合參與公民大會的資格?(A) 甲乙(B)
- 六朝時期有人指出:平常人家,婦女再嫁,後夫多寵愛前夫遺孤,但是男子再娶,後妻一定虐待前妻之子,此現象實是「事勢使然」。所謂「事勢」,最可能反映當時何種社會實況?(A)同父異母子女間的關係較差(B)女子
- 這個時代的法律並未規定「士庶之別」,但退職的官員回到家鄉之後,多受到民眾尊敬,有移風易俗的功能。這最可能是指那一個時代?(A)秦(B)漢(C)唐(D)明
- 皇帝是中國傳統政治體系的核心角色,其命令被視為最高權力,其權柄卻也因此常被親近者侵奪。在侵奪皇帝權柄者當中,哪一類是通貫兩漢時期最重要的政治角色?(A) 蕃帥(B) 宦官(C) 權臣(D) 外戚
- 康熙中期,皇帝向侍臣們抱怨:最近幾年以來,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為什麼市場上的穀價不跌反漲?關於這項記載,下列哪項解釋較為合理?(A) 中國穀物大量出口,導致國內糧食不足,物價上漲(B) 中國人口突然劇
- 右圖為某地區1927到1936年間的統計,根據此圖,下列敘述何者最適當? (A) 這是台灣蓬萊米輸日的統計數字,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減少台米輸入(B) 這是一次大戰後美國工業生產佔國家生產總額
內容推薦
- 這群士人不滿朝政紊亂,並對當時放任的學術風氣感到憂心,曾嘗試導正學風。由於他們在講學的同時,往往也針貶朝政,因此被政府當權者視之為結黨營私而遭到迫害。之後國家內部發生動亂,不久即亡國。此種現象最可能出
- 一位學生在家鄉學校的歷史課本中學到「我們的祖先是高盧人」。畢業後,他不願留在家鄉,並且希望能成為政府公務員,但卻因自己的膚色遭受歧視而找不到工作。依據你的歷史知識,此人最可能生活在何時何地?(A) 1
- 某書指出:「在消失數百年之後,商業再度獲得新的生命。首先是東西方的國際貿易,繼而是南北方的區域貿易。商業復興的結果,是都市生活的發展和中等階級的興起。」這段文字應如何理解較為適當?(A) 這段文字所描
- 一位文學批評家指出:「對於(甲)主義來說,藝術作品猶如一面鏡子,消極地模仿或再現已存的『現實』。在(乙)主義看來,藝術是燈,它投射出的形象不是源於世界而是源自詩人。藝術變成主觀而非客觀的,由直覺感應而
- 晚清有人主張「西人一切局面,吾中國古皆曾有之,不為罕也」。依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些人最可能主張西方的典章制度來自中國哪個時代?(A) 西方的民主政治,重現了三代聖君賢相的理念,所以應該是三代(B) 西方
- 某人在某年10月10日寫到:「赴國民政府參加還都後第一次雙十慶典,下午接見清水、杉原、上田等人,討論收回法租界法院問題。日方勸我方不必操之過急,謂法有繼日、德、義承認國民政府之傾向,不必因小事刺激之。
- 學者指出:1950年代初期進行的土地改革,對台灣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關於這個說法,下列哪項解釋較為合理?(A) 國民政府藉土地改革,併吞舊地主財富,使得民間社會無力發展經濟(B) 土地改革出於一己之私,
- 某個時期的社會,土地兼併越來越盛行,失去土地的人四處流動,尋找生存機會。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名下土地往往分散各地,導致政府在掌握戶口與徵收賦稅時,顯得日益困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賦稅改革,應是:
- 某生在戶外教學時,在某鎮看到了開漳聖王廟與三山國王廟,其中三山國王廟的建廟年代早於開漳聖王廟。但根據文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於這個現象,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A) 漢人的宗教信仰主張自由與
- My brother and I often have lunch at the school ______ together. (A) bathroom (B) cafeteria (C) depa
- 漢初某位儒者解釋秦亡之因,寫到:「當時一般人民都希望能安頓自己的性命,無不虛心仰望在上位者。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所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根據此文,這位儒者主張漢朝政府應如何
- 有一份通告說:「台灣各縣向設驛站,現擬變通裁撤」,計畫於「台北府城設局開辦郵政事務」,並准許商人平民「照章買票,附遞信件」。這個通告的背景為何?(A) 台灣開港後,英國人計畫在台灣設立郵局,故有此公告
- 西元1866年,清廷決定於同文館內添置天文算學館,招取舉人及五品以下官員,聘請西人教授。此事引發時人爭議,恭親王與倭仁代表不同的立場。下列四項看法分別為恭親王及倭仁等人的主張,選出配對正確的選項。甲、
- 右邊是一幅古代希臘世界地圖,圖中哪一個地區是《荷馬史詩》故事發生地與希臘科學思想萌芽的地方?(A)甲 (B)乙 (C)丙 (D)丁
- 有位思想家在一篇文章中,根據柏拉圖哲學,暢談「人」的使命與能力。他指出:「人」是一個小宇宙,是精神界和物質界的橋樑,而且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受造物中唯有人是完全自由的,萬物之中唯人為貴,因為他是自己的主
- 十八世紀初,一位法國學者稱讚當世某國的政治,認為這個國家的君主以倫理、道德治理天下,任用知識份子為官,但官位並非世襲,堪稱是希臘「哲學家國王」的化身。這位學者所稱的某國是:(A)中國(B)土耳其(C)
- 十六世紀中後期,台灣西南部地區出現了一個日本聚落。這個聚落出現的最可能原因是:(A)日本長期和平,以致人口過剩,必須向外移民(B)日本缺乏蔗糖,以此地為據點,從事甘蔗種植(C)日本入華的僧人,在此地學
- 某次戰爭之後,除了軍隊外,當地部分居民也被迫離開在此地居住上百年的家園,回到自己民族主要的居住地。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那一場戰爭之後?(A)1871年德國與法國戰爭結束之後,發生於亞爾薩斯地區(B)19
- 一位皇帝被後人批評為:「素非學術,盜有天下,不欲權分,罷州郡辟召,廢鄉里之舉,內外各級官員的選任悉歸吏部,造成官員銓選失序,受任者多浮濫。」這位皇帝最可能是:(A) 魏文帝(B) 隋文帝(C) 宋太祖
- 國民政府統治大陸時期,規定中國、中央、交通及農民銀行發行國幣。下圖是古董商出售的古錢,由中國人民銀行於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發行,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張錢幣?(A)國民政府為淪陷區所發行之貨幣(B)日本為擾亂中
- 某地曾是宋朝與外族對峙的邊界,元代時因海運發達,開始建立天妃宮,到清代改稱天后宮,香火鼎盛。城中還有幾座天主堂,屢次毀於民教衝突,義和團事件中,受創尤深。這是指何地?(A)鹿港(B)泉州(C)寧波(D
- 一位詩人描述某歷史人物,說他「生是天驕死鬼雄,全歐震蕩氣猶龍」;讚美他的主要事功是推動「世間一切人平等」,即使稱帝,也仍然以天下為念。這位詩人的思想,最接近那一種體制?(A)專制獨裁(B)君主立憲(C
- 一位畫家,父親原為喀爾文教派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意志地區。稍後又隨母親回到家鄉,並接受了羅馬公教洗禮,宗教也成為他繪畫生涯中重要的主題。他曾在一個伯爵家服務,並接受正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2
- 西元528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曾聘請法律學者,有系統地整理法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一書。這部法典保全羅馬法傳統,並影響到近代早期歐洲國家的王權觀。下列哪一段文字吻合此一法典的精神?(A) 「法
- 二十世紀時,中國發生過兩次澎湃的青年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1989年的「六四民運」。兩個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有異,卻抱持某些相同的目標。這些相同的目標主要是什麼?(A) 啟蒙與救亡(B)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