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史學家班固在評論某一位君主的作為與成就時,說他是「信賞必罰、綜覈名實」,在他統治之下「吏稱其職、民安其業」,甚至於「(恩)信威(服)北夷,單于稱臣」,可說是「功光祖宗,業垂後嗣」。班固所指的這位君主是誰?
(A)漢高祖
(B)漢武帝
(C)漢宣帝
(D)漢光武帝
(A)漢高祖
(B)漢武帝
(C)漢宣帝
(D)漢光武帝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31373
統計:A(0),B(19),C(22),D(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中國_唐
內容推薦
- 近代中國對外國政府所擬照會中,曾出現「貴國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於人」、「以害人之物,恣無厭之求」、「貴國王政令嚴明,祇因商船眾多,前此或未加察」等語,此一照會應屬:(A)林則徐給英國女王
- 史學家對歷史解釋往往受到其時代背景的影響,有一位史學家談到中國社會的起源時,認為:「禹之時,塗山之會,執玉帛而朝者萬國;湯之時三千,武王之時猶有千八百國,如其殘滅已多矣。…至入春秋之世,國之見於書者,
-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代,政治很不安定,政權經常更迭,戰爭也是常有的事,各大勢力之間經常兵戎相向。戰禍連綿使人民負擔沉重,生活困苦。這個時代幾乎沒有特殊的表現,政治上看不到偉大人物,學術文化地無甚成就,一
- 我國曾與美國訂立「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我國政府表示:願接受大西洋憲章中所包含之宗旨及原則,美國政府也同意給予我國援助,以抵抗侵略。這裡所指的侵略是:(A)一九一四年日本利用世界大戰爆發出兵山東(B
- 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會議和四國同盟,以及二十世紀的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就成立的動機而言,它們之間有何共同之處?(A)以會議制度,協商共同利益,維護和平(B)提倡平等的民族主義(C)領導裁軍運動,避免國際戰
- 一九二九年,有人領導「平教總會」,在河北定縣實驗改造鄉村。這項創舉具有多種特質,即:革命的,教育的、科學的、民主的和佈道的。比人應是指誰?(A)晏陽初 (B)蔡元培 (C)陳獨秀 (D)胡適
- 圖2顯示: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間。「地球」生病了,躺在床上,有三位醫生聯合診斷。這三位中,最右邊的是史達林,中間的是羅斯福。試問左邊的一位是誰?(A)張伯倫(B)邱吉爾(C)艾德里(D)艾森豪
- 「焚書」是秦始皇「暴政」中的一項,秦始皇接納李斯建議,下令焚書的同時,也頒布了一些相關的禁令,其中懲罰最重的是下列那一項?(A)贊美三代,批評時政 (B)議論詩書,發揚儒學(C)懷念故國,讀六國史 (
- 學習歷史時,必須閱讀史料。報紙是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的重要資料。十九世紀末年,西方國家的幾家報紙對中國局勢做了些評論,倫敦報紙報導說:「德在中國佔地,舟山群島宜屬英。」巴黎的報紙則認為:「德取膠州,理所當
- 「廢兩改元」是將銀兩廢除,交易改用新鑄銀元計算,又統一幣制,並統一貨幣。外匯買賣不受限制,打破外國銀行的獨占。這些財政上的改革對農工生產以及商業發展,影響極大。試問這些改革是在那一時期實施的?(A)民
內容推薦
- 圖l顯示:十九世紀,在歐洲有三位君王的外交關係被背後一個人所操縱,操縱者並且在一八八O年代之間將這三位君王結成一個集團。試問背後操縱者是誰?(A)克里蒙梭(B)馬志尼(C)俾斯麥(D)加富爾
- 中國以農立國,農民經常佔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政府必須照顧農民的利益。歷史上有一個為農民紓解困難的辦法:當農民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向政府借錢,到期還錢。政府收取貸款約二分做為利息,較一般民間借
- 歷史課堂上幾位同學討論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甲生:「夏朝應該是存在的,因為我讀的資料中說司馬遷的史記已經對夏代作了相當有系統的記載,只要找到實物證據就可以證明了。」乙生:「對的。夏朝的確是有的。大禹治水
- 圖1是十八世紀的政治漫畫,圖中所指涉的現象,最後導致了何種結果?(A)北美洲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建立新政府(B)西班牙人反抗法軍,進行長期的半島戰爭(C)英、俄、普、奧等國聯合,發動解放戰爭(D)法國
- 老師在課堂上說:「一七七六年英國在北美洲的部分擠民地獨立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當時還只是一個落後的小國,人口只有四百萬。其後發展迅速,一八二O年時,人口增加為九百萬,到了一八六O年時,人口增加為三千一百萬
- 廠衛指東廠與錦衣衛,是明代特有的機構,對於政治與社會皆有其影響。請在下列有關敘述中選出正確者:(多選)(A)廠衛是宦官擅權為禍的一例(B)廠衛是統治者偵伺臣民的工具(C)廠衛因明思宗殺魏忠賢而被廢撤(
- 對於安史之亂的發生,歷來有許多解釋,以下是三段有關的文字:一、(資治通鑑):「自唐與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李林甫欲杜(杜絕、阻斯)邊帥人相之路,以胡人
- 服務成本加公費法所稱「憑證」,包括各項費用之(A)發票;(B)收據;(C)紀錄或報表;(D)以上皆是。
- 學習歷史時,也要對「史料(研究歷史的材料)」有所認識。下面兩段史料是明代初期與中期的記述,一、(明太祖實錄):「臣竊觀近代蒙古,色目之人多為漢姓,與華人無異,有求仕人官者,有登顯榮者,有為富商大賈者。
- 有一個人寫了下面一段自述:有一天大雨驟冷,忽然有不知何處闖來造反的紅衛兵,把「揪出來」的人都召到大蓆棚裡,押上台去示眾,還給我們都帶上報紙做成的尖頂高帽。在群眾憤怒的呵罵聲中,我方知我們這一大群示眾的
- 春秋與戰國是中國古代史上變動劇烈的兩個時代,雖然這兩個時代在時間上相近,但仍有許多差異,例如戰爭的規模及進行的方式就有明顯的不同。在你的腦海中是否留下了不同的戰爭圖象?下列敘述那些是正確的?(多選)(
- 「有的人活了十年死了,有的人活一百年也還是死,仁聖人要死,凶愚人也同樣是死。活著是堯舜,死了剩一把腐骨;活著是桀紂,死了也無非是一把腐骨。所以,人應當在活的時候尋快樂,無須顧死後。凡是情慾所需要的一切
- 有一位文人記載了從海商那裡聽到的見聞:「在大海上行船,如何辨識地理方位非常重要。水手們辨識方位,白天靠太陽,晚上靠星星,在看不到星辰的陰天則可以利用指南針。」這位文人最早應是那個時代的人?(A)唐代
- 唐律的基本觀念,以禮教為中心,也充滿仁恕精神。此種觀念與精神大體為後代所繼承,亦為我國傳統刑律的特點。請在下列選項中選出符合此種特點的敘述:(多選)(A)法律中有許多減刑的規定,並且對死刑的判決與執行
- 某位歷史老師認為歷史課除了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還要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有一天,他講到漢朝與匈奴的戰爭時說:「根據史書記載,衛青帶領大軍追擊匈奴單于,一直攻到寘顏山趙信城,雖然沒有追到單于,但得到很多匈奴
- 科舉制度對中國的影響深遠,也經常引起討論。某位學者推崇科舉,認為這是「我先民千年前之大發明」,其優點是使「我國民不待勸而競於學」。時人對科舉有許多詬病,但他認為「科舉非惡制」,只是「所試之科不足致用」
- 十八世紀時,有一個機構曾經下令廢除封建特權,並宣佈所有公民不論出身均可平等從事公職。這個機構是:(A)英國的下議院 (B)法國的國民會議(C)美洲的大陸會議 (D)日耳曼的帝國會議
- 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統治者將土地分封給許多貴族,成為領主與附庸的關係,各貴族享有統治的權力,但需對統治者效忠,也可再自行分封給次級貴族,再形成領土與附庸的關係。根據這樣的定義,下列那些國家曾實行封建
- 1 A piece or item that shows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from which it was taken.(A) Materials (B) Prod
- 在一場戰役中,南方謀略運用成功,憑藉一支召募來的勁旅,以寡擊眾,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南北對立局勢因而得以維持,北方卻因此陷於分裂。請問這是那一場戰役?(A)春秋的邲之戰 (B)漢末的赤壁之戰 (C)東晉
- 十三世紀時中國有個港口,商業發達,某位外國旅行者譽之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許多阿拉伯人聚居於此,甚至興建了回教寺廟。馬可波羅離華返歐時,就在此出航。這個港口是:(A)杭州 (B)上海 (C)溫州
- 中國歷史上開國之君多屬雄才大略,即位後往往也氣象一新。但亦有例外的情況,有位開國君主後世認為才具平庸,政風也頹靡不堪。他是:(A)晉武帝司馬炎 (B)隋文帝楊堅 (C)宋太祖趙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 安格爾之代表作為: (A)泉 (B)拿破崙加冕式 (C)霍拉蒂之誓 (D)美迪莎之筏。
- 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人類已經歷漫長的文化演進過程。考古學者觀察其間的變化,運用那類發掘到的資料,作為分期的標準?(A)發掘出的人類遺骸 (B)人類使用的工具(C)遺址中動植物殘留 (D)遺址周邊的環境
- 西元1911年時,義大利自土耳其手中占領了一個省分;二次大戰期間,盟國軍隊與軸心國軍隊在此發生激戰﹔戰後,該地由國際託管,稍後成立君主國﹔1961年發生革命,改建共和。這個地方是:(A)利比亞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