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在一場內戰中,全國分為兩個陣營,戰後,戰勝陣營主張:各邦人民不僅是邦的公民,也是聯邦公民;邦政府未經法律程序,不得剝奪該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財產,但「法律程序」須由聯邦政府制訂。這場內戰是:
(A)英國光榮革命
(B)法國大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俄國大革命
(A)英國光榮革命
(B)法國大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俄國大革命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1068
統計:A(18),B(18),C(167),D(3),E(0)
內容推薦
- 孔子作《春秋》, 不欲載之空言, 主張見諸行事, 通過具體史事呈現微言大義, 有褒有貶, 使亂臣賊子知所戒懼。司馬遷繼承春秋學傳統, 作《史記》, 是為中國史學的起源。從《春秋》、《史記》以來, 中國
- 某地有一座「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碑文以英文、中文、馬來文及塔米爾文印度語系書寫。該紀念碑應立於何處?(A) 新加坡(B) 馬尼拉(C) 雅加達(D) 墨爾本
- 文學家批評當時的考試制度使士人講究雕琢、堆砌的文詞,滋長浮華的士風,他們主張文學應著重表達作者從經典中獲得的理念,反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文學風格。這種文學觀念最早可能始於何時:(A) 兩漢(B) 唐代(
- 《元史. 泰不華傳》記載:「泰不華字兼善, 伯牙台氏, 父塔不台, 歷仕台州錄事判官,遂居於台。家貧好讀書,年十七,江浙鄉試第一,明年至治元年,進士及第。至正元年,泰不華除( 担任)紹興路總管,行鄉飲
- 《嘉義縣採訪冊》記載了嘉義縣各地的開發過程、人口和田畝數、廟宇和風景名勝等資料,這是我們認識清代統治時期較精確的數字資料。這本書中出現的數據與下列何者有關:(A) 施琅計畫攻打明鄭政權,調查南台灣的地
- 一個工業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戰火破壞,戰後經濟困苦。藉著韓戰爆發的時機,迅速復興其工業,到1970年代成為經濟大國。1990年後,該國經濟發展則陷入停滯, 但其科技研發仍居領先。這個國家是:(
- 一本數學課本上的習題是:「公社領導計畫在五年內將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提高為原來的150%,問:每一年應比上一年平均提高百分之幾?」這應當是何時何地使用的課本?(A) 1910年的基輔(B) 1940年的
- 一位西方人記錄他在中國旅行的見聞,指出:「這個城中,男女比例為1:2,很多人新近才從外地遷來,與我先前看到的中國城市不同。此地的婦女徒步或騎馬公開地在大街上招搖過市,一點也不害怕外國人。」這應當是何時
- 某一皇帝下詔, 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等七姓十家, 不得「自為婚」( 相互聯姻), 又禁止「賣婚」( 與非世族的富人聯姻, 以獲取豐厚的聘金或嫁妝)。但七姓十家自封為「禁婚家」, 私下仍相互聘娶
- 考古學者在印尼發現某些沿海居民家中,至今仍使用中國明代瓷製器皿。這些瓷器最可能的來源為何?(A) 明朝鼓勵海外貿易,瓷器銷往印尼,數代累積而來(B) 當地民眾常能從遭海難的明代船隻中尋獲貿易瓷器(C)
內容推薦
- 食物反映一地的地理條件與文化,在近代交通發達以前,通常不易改變;但有些地區的飲食方式卻在西元8世紀到16世紀間,有重大的變化,如開羅、君士坦丁堡都屬此類。這些地方飲食文化的改變主要原因為何?(A) 宗
- 一位在台任職的官員向長官報告,指出:為獲得「蕃地」的經濟利益,我們必須使用武力,沒收「蕃人」的槍枝,讓他們放棄狩獵生活,並強制將他們移居接近平地的河川地,從事農耕,以便加強控制。這種觀點的歷史背景是:
- 一個宗教團體出版信仰手冊,要求信徒崇拜聖人遺骨、向遺骨祈禱、到羅馬朝聖、肯定羅馬教宗的赦罪權、主張教義須遵循羅馬教廷的解釋。這個團體最可能是:(A)喀爾文教派 (B)英國國教派 (C)長老會 (D)耶
- 一位十九世紀初期的政治人物表示:人民以為談一談社會契約,革命就完成了! 事實上,對於所有國家而言,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改變,而是保持體制的穩定,以及不中斷地執行既有法律, 因此應該讓現存的政府繼續執政。此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以(甲)薩摩亞群島、(乙)阿留申群島、(丙)夏威夷群島、(丁)馬里亞那群島等為據點的「四角防線」。其中哪些群島上的原住民,與台灣原住民一樣,皆屬於南島語系?(A)
- 交通規則與號誌可以反應一個地區現代化的過程,馬來西亞、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的駕駛規則都是「駕駛座在右,靠左駕駛」,這種規則的形成與下列何者關係最大?(A) 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尊奉左尊右卑的原則(B)
- 下列「」中的讀音,何者兩兩相同?(A)轉「捩」點/風聲鶴「唳」 (B)「辨」別是非/玫瑰花「瓣」(C)服務鄉「梓」/「莘莘」學子 (D)銷眊鈍「眊」/廣「袤」千里 。
- 某朝代建國之初,有人建議記取前朝未能善用大亂後「勞民易為治」的有利條件,反而過度役使民力,終於導致民眾叛亂而亡國。本朝制度承襲前朝,若不能記取歷史教訓,更新制度,可能會步上前朝亡國的後塵。「某朝代」是
- 某一時期中,學者強調分析與研究,在探討不同因素對制度發展的影響時,還努力找出這些影響背後的規律和因果關係。這最可能是哪個時期學者思考問題的傾向?(A)中古時期 (B)文藝復興時期 (C)宗教改革時期
- 中國古代的某一宗教,其經典不少是學習、摹仿,甚至借用其他宗教經典的內容而成。《玉清經本地品》就是一例,如: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第一戒,不得違戾父母師長, 反逆不孝; 第二戒, 戒殺生。這個例子的情
- 一條商船從歐洲某港口揚帆,6個月後抵達珠江口,停留近半年時間,又花了6個月才返抵母港,裝回8萬公斤的茶葉,另有錫、絲、瓷器等物品,均以高價售出。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於何時?(A) 教宗發動十字軍時
- 幾位歷史學者評論:1939年起,德國採取一連串的對外侵略行動,波蘭、捷克、挪威相繼為德國控制,1940年以後,只有一個歐洲國家能與德國抗衡。他們指的是哪一個國家:(A) 英國(B) 法國(C) 西班牙
- 一位反抗軍領袖在起事之初,本以宗教為號召,稍後為了要爭取民心,改採取民族大義為主要訴求。最後,他推翻異族,建立政權。這位政治領袖是:(A) 劉邦(B) 朱元璋(C) 洪秀全(D) 孫中山
- 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發展,多以孝廉為階梯。學者指出,此時孝廉以家貲豐厚,累世仕宦,研讀經書,曉習律令,且經過地方吏職歷練的,占大多數; 來自貧寒之家, 但才德兼備的, 則很少。這
- 某一時期,臺灣當局公布:糾眾集夥而以暴行或脅迫手段達成目的者,皆屬「匪徒」,依下列情節分別論處。一、為首及教唆者處以死刑;二、參與策畫者或擔任指揮者處以死刑; 三、附從者處有期徒刑或重勞役。這個法令的
- 一本法國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描述一個商人從倫敦出發,繞地球一周,返回倫敦,一共只需要80天。這種情節與下列哪個事件最有關?(A) 阿拉伯人在泉州建立商業據點(B) 哥倫布航行到美洲建立新航線(C)
- 0美國社會學家顧里指出:「人類藉由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他人角色,把他人的態度都轉化為自己的,於是產生自我的觀念。」這就是所謂的「鏡中自我」。(A)O(B)X
- 某位史家說:「十字軍對歐洲文明影響是否很大, 是有爭論的。毫無疑問, 十字軍有助於義大利港口城市的經濟成長,尤其是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然而重要的是,十二世紀財富和人口的增加先使得十字軍運動成為可能。
-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三代之前, 海內諸侯, 何啻萬國, 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 甲)。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號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之( 乙)。王德既衰, 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 則
- 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控制從中歐到西歐的許多土地,帝國皇帝因此身兼各種身份,包括波西米亞國王、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大公,一度還是西班牙國王。16世紀中期,皇帝查理五世計畫退位,打算將領地分給弟弟及兒子。他將
- 圖一是歷史上某一戰爭路線圖的一部分。圖中,黑色線條表示戰爭進行的路線, 箭頭指示戰爭進行的方向。根據圖中資訊判斷, 這應是哪次戰爭的一部分?(A)亞歷山大東征(B)阿拉伯帝國的擴張(C)十字軍東征(D
- 清朝末年,中國人開始與西方工業文明接觸,如李鴻章已深感「洋機器於耕、織、印刷、陶埴諸器,皆能製造,有裨民生日用。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之勞費。」於是主張「設機器局自為製造,輪船、鐵路自為轉運」以便「為
- 有人認為:「歐洲是一個由許多國家組成的大家庭,其關係建立在共同的文明、宗教、條約及國際法。居住於任何一個基督教國家的外國人,都受居住國法律約束。」「如果一個基督徒在一個穆斯林國家居住,則奉行另一個原則
- 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三國志》寫到:「袁紹簡精卒十萬, 騎萬匹, 將攻( 曹操根據地) 許」。《世語》則記載:「袁紹僅有步卒五萬, 騎八千。」孫盛指出:「根據曹操
- 16世紀後期,許多歐洲羅馬公教的教士遠赴海外,如利瑪竇到中國、沙勿略到日本。他們除了傳教,也促進文化交流。這群教士前往海外傳教的動機為何?(A) 要打擊路德教派、英國國教派及喀爾文教派的海外傳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