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有人認為:「歐洲是一個由許多國家組成的大家庭,其關係建立在共同的文明、宗教、條約及國際法。居住於任何一個基督教國家的外國人,都受居住國法律約束。」「如果一個基督徒在一個穆斯林國家居住,則奉行另一個原則:基督徒身為外國人,不受當地法律制裁。」這種說法,最可能出現在:
(A) 十字軍運動時期,教宗對十字軍的提示
(B) 16世紀歐洲各國建立中央政府時之主張
(C) 19世紀歐洲列強在各地擴張之際的態度
(D) 第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理論的說法
(A) 十字軍運動時期,教宗對十字軍的提示
(B) 16世紀歐洲各國建立中央政府時之主張
(C) 19世紀歐洲列強在各地擴張之際的態度
(D) 第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理論的說法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89796
統計:A(17),B(8),C(48),D(16),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立法院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
內容推薦
- 圖一是歷史上某一戰爭路線圖的一部分。圖中,黑色線條表示戰爭進行的路線, 箭頭指示戰爭進行的方向。根據圖中資訊判斷, 這應是哪次戰爭的一部分?(A)亞歷山大東征(B)阿拉伯帝國的擴張(C)十字軍東征(D
- 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控制從中歐到西歐的許多土地,帝國皇帝因此身兼各種身份,包括波西米亞國王、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大公,一度還是西班牙國王。16世紀中期,皇帝查理五世計畫退位,打算將領地分給弟弟及兒子。他將
-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三代之前, 海內諸侯, 何啻萬國, 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 甲)。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號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之( 乙)。王德既衰, 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 則
- 某位史家說:「十字軍對歐洲文明影響是否很大, 是有爭論的。毫無疑問, 十字軍有助於義大利港口城市的經濟成長,尤其是熱那亞、比薩和威尼斯。然而重要的是,十二世紀財富和人口的增加先使得十字軍運動成為可能。
- 0美國社會學家顧里指出:「人類藉由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他人角色,把他人的態度都轉化為自己的,於是產生自我的觀念。」這就是所謂的「鏡中自我」。(A)O(B)X
- 一本法國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描述一個商人從倫敦出發,繞地球一周,返回倫敦,一共只需要80天。這種情節與下列哪個事件最有關?(A) 阿拉伯人在泉州建立商業據點(B) 哥倫布航行到美洲建立新航線(C)
- 某一時期,臺灣當局公布:糾眾集夥而以暴行或脅迫手段達成目的者,皆屬「匪徒」,依下列情節分別論處。一、為首及教唆者處以死刑;二、參與策畫者或擔任指揮者處以死刑; 三、附從者處有期徒刑或重勞役。這個法令的
- 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發展,多以孝廉為階梯。學者指出,此時孝廉以家貲豐厚,累世仕宦,研讀經書,曉習律令,且經過地方吏職歷練的,占大多數; 來自貧寒之家, 但才德兼備的, 則很少。這
- 一位反抗軍領袖在起事之初,本以宗教為號召,稍後為了要爭取民心,改採取民族大義為主要訴求。最後,他推翻異族,建立政權。這位政治領袖是:(A) 劉邦(B) 朱元璋(C) 洪秀全(D) 孫中山
- 幾位歷史學者評論:1939年起,德國採取一連串的對外侵略行動,波蘭、捷克、挪威相繼為德國控制,1940年以後,只有一個歐洲國家能與德國抗衡。他們指的是哪一個國家:(A) 英國(B) 法國(C) 西班牙
內容推薦
- 16世紀後期,許多歐洲羅馬公教的教士遠赴海外,如利瑪竇到中國、沙勿略到日本。他們除了傳教,也促進文化交流。這群教士前往海外傳教的動機為何?(A) 要打擊路德教派、英國國教派及喀爾文教派的海外傳教活動(
- 越戰期間,美國派軍支援南越政府,美國記取韓戰的教訓,不允許其地面部隊越過北緯十七度線, 以避免刺激某國, 讓戰爭擴大。此處某國是指:(A)中共 (B)印度 (C)菲律賓 (D)北韓
- 總督府視鴉片吸食是一種疾病,吸食者是身心不健全的中毒者。因此,在制訂鴉片政策時,規定只提供鴉片給經醫師認可的中毒者,避免其苦痛或猝死。如此不但可以減少民眾對新政策的抗拒,也將鴉片吸食者控制在一定範圍之
- 某位學者比較人類四大古文明時,提及其中兩個文明:這兩個文明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地自行發展出來的,也都有自然天險屏障或地理上的偏安,讓它們自成一個世界,為統一政權的出現提供有利養分。學者所指稱的兩大文明最
- 一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導人物,主張改良,反對革命,對當時許多人受到俄國十月革命鼓舞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階級鬥爭與唯物史觀的作法,並不贊成,認為變革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 因此反對急進。他最可能是:(A)李大
- 「海瑞罷官」為一有名的歷史故事,其主角海瑞在明嘉靖年間身為戶部官員,上書給嘉靖皇帝,公開指責皇帝的施政與人格。請問海瑞是基於何種理念而指責皇帝?(A)傳統儒學中的士大夫精神(B)當時西方傳入的民主思想
- 從某個時期開始,確立選舉制度,地方士人可以期待經由正式的機構、確定的思想與定期的選拔方式進入政府,成為官員。請問「某個時期」是指哪一個朝代?(A)西漢(B)曹魏(C)唐(D)宋
- 「他們將好端端的鐵絲網拿來,不計工本地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投進爐子,燒成一塊塊的鐵疙瘩,然後紮上紅布條,畢恭畢敬地捧到領導那裏去『報喜』」。請問這件事發生在何時何地?(A)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發生的事(B
- 二十世紀的前半期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對世局的發展都造成鉅大的影響。以下有關這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何者正確?(A)戰勝國都對戰敗國要求懲罰性的戰爭賠償(B)美國外交政策在戰後都走向「孤立主義」(C)戰後
- 在首都舉行了冊封儀式後,受封者率領軍隊、人民前往東方的封地,結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軍隊攻擊,好不容易才將土著征服。接下來的首要工作是築城,以作為未來統治這個封地的基地。請問這是哪一個時期的政治情勢?(A
- 一位西方人觀察中國的內戰,有如下的紀錄:「如果基督教國家參與鎮壓這場運動將是很悲哀的,因為起義者抱著一種爭取進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而中國政府方面則從沒有顯出這種意向。起義者自稱的基督教形式雖然
- 圖二是十六世紀初東南亞某一國家都城的格局圖。從圖中內容判斷,這最可能是下列哪座都城?(A)呂宋的馬尼拉(B)暹邏的阿瑜陀耶(C)緬甸的蒲甘(D)越南的升龍
- 某年, 中國發生重大事件, 引起蘇聯關切:《消息報》指出該事件將打擊中國反日力量的團結;《真理報》更認為該事件將造成中國分裂, 使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此一重大事件為何?(A)甲午戰爭, 日本要求中國割
- 清末原本主張立憲的士紳,在武昌起義後,他們對革命採取的態度及其後他們權勢的演變,以下敘述何者適當?(A)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抗革命勢力,民國成立後,他們喪失了政治權力(B)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
- 有一位台灣人到中國大陸去,因為時局敏感,擔心會被當作是日本的間諜,所以他只敢說自己是廣東梅縣人。請問,這最可能是哪一年發生的事?(A)1872年(B)1896年(C)1943年(D)1972年
- 太平軍起事期間, 西方各國希望維持中立, 英國駐華公使文翰於1853年4月抵達「天京」, 東王楊秀清與其有書函往來。江蘇巡撫得訊後, 為此深感緊張, 也特別行文照會英、美兩國領事。以下是當時三方往來的
- 1940年代, 南非通過了「某項政策」, 導致內部反抗不斷。自1960年代起, 對該政策的大規模抗爭運動逐漸展開。至1980年代,許多西方國家認為,只有藉由外界施加壓力,如金融與其他經濟制裁,始能解除
- 甲與乙是兩個政治實體,兩者間的政經關係如下:甲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建立了乙,乙應依附於甲,受甲的監護,乙的貿易應由甲來壟斷。請問:甲與乙指的各是甚麼?(A)甲:聯合國;乙:託管地(B)甲:宗主國;乙:殖民
- 近代以來「民主」的內容可包含:(甲)制定憲法;(乙)民選國家元首;(丙)政黨政治;(丁)民意代表制度;(戊)基本人權等五項基本內容。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事件結束後,清朝政府決定「變法」,著手採行若干民
- 儒家思想曾提倡「華夷之辨」,但滿清入主中原,終能得到士大夫接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A)舜是東夷人,滿洲人也是東夷人;舜能治理中原,滿洲人也能治理中原(B)滿清以禪讓得國,所以獲得士大夫等的支持(C)滿
- 「吠陀經」和「奧義書」都是古代印度婆羅門信仰的重要經典。「吠陀經」是婆羅門信仰的基礎,「奧義書」則是針對婆羅門信仰流弊而起的反省與改進。從「吠陀經」到「奧義書」, 印度婆羅門信仰有何變化?(A)從一神
- 民國時期,西醫界提出所謂「廢止中醫」的主張,引起中醫界的強力反對,形成論戰。以下是當時論戰的相關資料:資 料 一 : 古 人 《 內 經 》 之 五 臟 非 血 肉 之 五 臟 , 乃 四 時 之 五
- 有一份文件,其中有兩段話:「從此刻起,至敵人被逐出共和的土地為止,全國人民均須隨時待命,準備應徵入伍。」「未婚青年須上戰場;已婚男子須製造武器、運送補給;婦女須縫製軍服與帳蓬,或充當看護;兒童須將舊布
- 據報載,蘇州在中國大陸的工業園區中脫穎而出,將成為半導體重要中心之一。以下有關蘇州的描述,何者不正確?(A)明清時期,蘇州是中國工商業的中心,係得利於長江與南北大運河的航運之便(B)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
- 中山先生領導的反清革命,曾持續受到海外華僑的捐輸義助,請問下列哪兩種解釋較為正確?(甲)華僑習得民主自由風氣,不受清廷功名利祿所惑(乙)華僑在海外多曾遭受歧視,企盼祖國富強可為庇蔭(丙)清政府視海外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