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3.中國某一朝代整頓有名無實之太學,擴充名額。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學生可據成績高低在各舍就讀或升遷。上舍生成績優異者可不經科舉考試而直接授官。這是哪一時代的事?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在新市地區看到一分十七世紀流下來的土地契約,民間稱「番仔契」,我們在上面可能會看到哪些文字? (A)荷文 (B)西班牙文 (C)新港文 (D)漢字 (E)日文。
- 古人常將鳥獸植物比附於人事的現象與特質,用以加強其語言的效果。請閱讀下文,依序選出缺空處應填入的詞語:【甲】,謂借勢而為惡;養虎貽患,謂留或以累身。美惡不稱,謂之狗尾續貂;貪謀不足,謂之【乙】。唆
-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五十二病方》,共論述52種疾病,開出280種藥方;所涉包括內、外、婦、兒及五官各科。請問該著作的性質屬於? (A)巫醫(B)道醫(C)儒醫(D)西醫
- 書院是中國私人講學的重要場所。有關其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書院之名始見於唐太宗(B)南宋崇儒風氣盛行,書院成為科舉的預備學校(C)元朝政府提倡、獎勵書院,致使書院喪失自由講學精神(D)
- 下列何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為中醫請命辯護的重要人物? (A)惲鐵樵(B)魯迅(C)余巖(D)周雪樵
-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名世者」指:(A)有功於天下之人 (B)其人德業聞望,有名於當世,能輔佐聖王之人 (C)為國君重用能名傳天下之人 (D)才德俱佳,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垂千
- 有關〈髻〉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文中的「髮」象徵愁緒,「髻」則象徵母親和姨娘相互糾纏影響的「心結」 (B)文章前段寫母親梳著長辮子或螺絲似的尖髻,表現出母親的樸實勤儉,和對父親歸來的期盼
- 哪位皇帝在位時,根據臣下建議:詔令醫學教育脫離專管宗廟禮儀的太常寺改由國子監負責;由博士等師資教授醫術並導正規矩,建立醫學博士考核和任制度。 (A)唐高宗(B)宋徽宗(C)明孝宗(D)清聖祖
- 某班學生有 52 人參加數學測驗,試題 A、 B 、C 三大題,答對 A者有 37 人,答對 B 者有 30 人,答對C 者有 25 人,答對 A、 B 者有 20 人,答對 A、C 者有 16
- 「量詞」的運用,能使語意更鮮明活潑。如琦君「髻」文中分別用了「一『撮』頭髮」、「一『匹』緞子」。請仔細揣摹下列各選項中「」中「量詞」的運用,最為貼切的選項是。(甲)為了一「」生意得罪了多年老友真
內容推薦
- 文學作品中常見以「青草」設喻描寫情感的手法,如「青青河畔草,緜緜思遠道」,下列詩句中以青草描寫「送別愁緒」的是(A)語已多,情未了。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B)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
- 清朝官方在台灣建立的第一座書院為? (A)今台南孔廟所在之『全台首學』 (B)台南孔廟旁海東書院 (C)彰化鹿港文開書院 (D)台南崇文書院
- 關於國學常識,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建安七子」中被劉勰《文心雕龍》譽為「七子之冠冕」的是-曹植。(B)白居易晚年自號杜陵布衣,是唐代詩人中,繼杜甫之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C)東漢時期出現
- 中國道教某一派別有詩曰:「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以「三教合一」為主旨樹宗立派。關於這個派別,你的認識是: (A)此派為全真教 (B)創教者為丘處機 (C)以符籙鎮魔壓邪,為人民治病
-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上述大體/小體所指,下列何者為是:(A) 大我/小我 (B)本心/感官 (C)君子/小人 (D)原則/細節。
- 中古時期伊斯蘭帝國的名醫及大學者阿爾-拉齊(Muhammad ibn Zakariya ar-Razi, 865~925)在其著作《天花與麻疹》有如下的分析:「患麻疹者,背痛不如患天花者之重;患
- 關於臺灣的開發歷史,我們常說:「鄭成功開之,陳永華營之。」下列哪些是鄭氏在臺的措施? (A)引進中國保甲制,建立地方行政系統 (B)募民墾田 (C)建立全臺首學以承接中國孔廟與學校結合的制度
- 9「壞宮室以為汙池」意謂:(A)奢侈浪費 (B)地盡其利 (C)暴政虐民 (D)治水之法。
- 有群考古隊在臺灣北部進行挖掘的工作,他們根據哪些出土的文物,研判它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A)陶罐有繩紋,顏色有灰黑、褐、紅色 (B)磨製的石斧、石錛、石刀等 (C)貝類、魚骨、獸骨等 (
-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原因是:(A)社會的觀感不好(B)授予的食物不合(C)布施的時機不對(D)施惠的
- 7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其「倍蓰而無算」是指:(A)後天的行為表現 (B)先天的本性 (C)事業的成敗 (D)學問的高低 差很大。
- 傳統儒家講:「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但元朝的儒者許衡卻說:「不如此,則道不行。」請問:許衡所說的「如此」主要是指什麼? (A)研究儒家思想 (B)選擇出仕為官 (C)強調夷夏之防 (D)融合
- 有一本書是中國有名的道醫所著,是世界上最早記載天花和結核病症的文獻這本書的書名是?該書作者是誰? (A)葛洪《抱朴子》 (B)陶弘景《肘後備急方(C)葛洪《肘後備急方》 (D)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 請閱讀下列三個朝代的官學教育概況,回答第25題。資料一:「某一朝代的統治者仿照前朝制度,在中央設立國子學、回回國子學等學校。地方上各級行政區域除設立普通官學外,亦設立培養專門人才的醫學、陰陽學。在農村
- 寫作時,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代之以另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這種感覺轉移的手法,往往可以強化表達效果。如(明湖居聽書)一文中「唱了數十句之後,漸漸愈唱愈高。忽然拔了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 關於〈悲憤詩〉、〈孔雀東南飛〉二詩的比較,下列何者為是? (A)前者為作者自述,後者為集體創作並經文人寫定 (B)兩首詩均反映了當時女性的處境與生活 (C)二詩皆為長篇樂府詩 (D)前者主角得以
- 在人性論方面,古代中國有兩位學者提出不同的的見解。第一位學者糅合了二程和張載的觀點,對「性即理」的命題發揮得更為細緻,他繼承張載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這兩個概念,並賦予其具體的內容。第二位
- 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謂:(A)孔子藉春秋記載諸侯放恣的行為 (B)孔子藉春秋撻伐處士淫邪的言論 (C)孔子著春秋,雖不免有僭越之嫌,卻能收遏人欲、存天理之功 (
- 朱一貴的起事,不僅使清朝嚴懲逃到澎湖的臺灣各級文武官員,同時檢討在臺的統治機制,於是在雍正元年時,在大甲溪與虎尾溪之間及北部地區增設的行政組織為何? (A)彰化縣 (B)卑南廳 (C)埔里社廳
- 二、多選題:每題2分、共20分下列有關臺灣「新石器」文化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大坌坑文化 又稱「粗繩紋陶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 (B)圓山文化 以貝塚聞名 (C)十三行文化 已使用
- 「千喚不一回」的「千」是誇飾格,形容其多,是虛數。下列各文句中的數字,屬於虛數者(A)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B)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C)「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D) 「千」
- 孟子去齊之途中,頗有不豫之色,是因為:(A)未見五百年一現之王者(B)天下尚未能平治 (C)責備齊君不知己之能力 (D)埋怨上天尚不欲平治天下。
- 漢代華北地區的民眾遇到不明原因的大瘟疫時,常會在歲末的時候舉行驅疾趕疫的儀式,此一儀式稱為什麼? (A)扶乩將筆 (B)(燒)王船祭 (C)觀落陰(D) 大儺(舞)。
- 「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叟為父,而有舜。」此例在說明:(A)人性本善,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B)性無善無不善(C)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D)有性善,有性不善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乃因君子:(A)順時安命 (B)不念舊惡 (C)逆來順受 (D)自然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