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下列何者不是便條的異名:
(A)小札
(B)短箋
(C)書牘
(D)短書
(A)小札
(B)短箋
(C)書牘
(D)短書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91489
統計:A(53),B(12),C(390),D(40),E(0)
內容推薦
- 300.小腸絨毛內的微血管無法吸收下列那種養分? (A)葡萄糖 (B)胺基酸 (C)大部分的脂肪酸.甘油 (D)鹽類。
- 2人體消化系統所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酵素的是 (A)胰液 (B)膽汁 (C)胃液 (D)腸液。
- 2人類的膽汁含有膽鹽,能將脂肪變成脂肪小球,此作用稱為 (A)乳化 (B)消化 (C)溶解 (D)分解。
- 0引起白喉的細菌內,常有噬菌體存在而不致被破壞,此乃因為 (A)白喉菌可以控制噬菌體的活動 (B)噬菌體DNA的複製與白喉菌的分裂同時發生 (C)此噬菌體無致病力 (D)該噬菌體為白喉菌所吞食。
- 0若環境中水分與營養供應不缺,溫度適宜,且又能將其產生之毒素隨時清除,則細菌的分裂增殖可以 (A)分裂至某一定次數後停止 (B)無限制的分裂下去 (C)每次分裂所需的時間愈來愈短 (D)以上皆非
- 0有些病毒(Virus)與寄主的關係被稱為主奴關係,這是由於病毒 (A)能以蛋白質外鞘控制寄主 (B)能以酵素控制寄主 (C)能以核酸控制寄主 (D)能以分泌物控制寄主。
- 學者聖吉(P. Senge)在學習型組織一書中提到「煮蛙的譬喻」,用來說明組織的學習障礙,此一譬喻意指為何? (A)組織之所以失敗,肇因於專注個別的事件 (B)組織之所以失敗,肇因於不知適應漸進的改變
- 20關於刑之酌科及加減,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刑法第五十九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於犯罪之情狀,在主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 (B)第五十八條所稱因犯罪所得之利益,包括犯罪行為後所可能得到之利益 (
- 16關於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加重強制性交罪,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係侵害個人法益 (B)須三人以上共同犯之者,方構成本罪 (C)須攜帶兇器犯之者 (D)須對未滿十六歲之男女犯之者.
- 16某甲唆使十二歲某乙進入某丙家中偷竊財物,某乙果因某甲之唆使而順利竊得財物,請問甲與乙之行為,在目前我國實務見解上如何處斷? (A)甲成立竊盜罪之教唆犯,乙成立竊盜罪 (B)甲成立竊盜罪之間接
內容推薦
- 以名片作便條使用,若正文寫在背面,署名可以何者代替?(A)名正具 (B)踵謝 (C)不具名 (D)知名不具
- 依下列敘述何者不是「認識自己」的定義?(A)應該要強化自己的優點,增加自己的自信心(B)無法改變的弱點, 應該學習去接納它(C)沒有不能克服的弱點(D)一味執著於不能改變的事實,可能會妨礙自我潛能
- 探討中國古代的傳說和神話,有什麼歷史意義呢? (A)可了解中國人的幻想能力 (B)可知道中國歷史中盡是一些荒誕不經的內容 (C)可證明我們都是伏義與女媧的後代 (D)其中保留了若干遠古歷史的痕
- 商代中央政府官職中的「小耤臣」係擔任那方面的工作? (A)管理羌奴 (B)農業事務 (C)祭祀占卜和文字記錄 (D)負責邊地防衛。
- 「黃河是中國文明的母親」這句話如今需要修正。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中原地區的史前聚落,多在黃河支流附近。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中國史前人類選擇居住的條件是什麼? (A)住大河兩側,以便灌溉 (B)選近水
- 依考古資料,中國何時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 (A)大坌坑文化 (B)龍山文化 (C)夏朝 (D)商朝前期。
- 從考古挖掘看,史前中國文明發展的情形,下列哪一項說明是正確的? (A)源起中原、北方,再由此擴散至四方 (B)長期以來一直是東西兩個文明並立 (C)同時分區發展 (D)西來說為事實。
- 堯舜禪讓之舉,今人應如何解讀? (A)是堯舜崇聖偉大的特殊表現 (B)是中國王朝形成初期傳位之常制 (C)是部落聯盟推舉共主之痕跡 (D)是游群穴居時代常見之舉。
- 目前世界最早稻米栽培紀錄出現於那一文化? (A)龍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半坡村文化。
- 啟伐有扈代、后羿代夏反映哪一歷史現象? (A)外患嚴重 (B)部落爭戰連連 (C)中原、長江長期處於對立 (D)世襲制的挑戰仍大。
- 黃帝、堯、舜約當考古的哪一時期? (A)山頂洞人時期 (B)龍山文化時期 (C)二里頭文化時期 (D)仰韶文化時期。
- 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人類已經歷漫長的文化演進過程。考古學者觀察其間的變化,運用那類發掘到的資料,作為分期的標準? (A)發掘出的人類遺骸 (B)人類使用的工具 (C)遺址中動植物殘留 (D)遺
- 我們今日對於井田制度的了解,下列何者「錯誤」? (A)不一定拘泥於九百畝,公田也未必一定在中間 (B)定期重新分配份地,以求力役生產的平均 (C)為了增加生產,每戶農民土地分配可能有多寡之別
- 以下對商的文化敘述何者錯誤? (A)神權色色彩仍重 (B)畏天敬祖,祭祀頻仍 (C)曆法、農業、工藝進步 (D)世襲制度仍十分不穩。
- 關於「湯武革命」這個歷史名詞,下列的解釋,何者較符合傳統的含義? (A)革命指一個大的變動,表示在夏商及商周之際都出現了大變動 (B)革命指武力推翻前一朝代,表示夏商及商周之際都經過慘烈的戰爭
- 西元前642年(西周後期),衛國遭邢人及狄人攻擊。衛侯要將君位讓給兄弟,於是向眾人說:「苟能治之,燬(衛侯之名)請從焉。」然而並未獲得同意,只好親自上戰場。衛侯想讓位時所要請示的「眾人」乃指
- 關於西周封建社會的特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貴族的身分是世襲的 (B)民間流行自由講學的風氣 (C)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 (D)自由工商業者尚未普遍興起。
- 宗法制度鬆動,大宗的絕對權威開始動搖,因而浮現何種問題? (A)宗廟祭祀問題 (B)親屬疏遠問題 (C)輩分大小問題 (D)共主存在與否的問題。
- 關於西周時之東方各封建諸侯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各國因距王室遙遠,往往不受天子之命 (B)各國皆以征服者姿態壓制當地土著 (C)各國因領土擴張往往兵戎相見 (D)各國之生存安全有賴周天
- 周代以禮樂立國,周人的冠禮是一種 (A)表示成年之禮 (B)祭祀天神之禮 (C)祭祀祖先之禮 (D)邦國交往之禮。
- 論語裡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之說,是表現其時知識分子的 (A)道尊於勢的觀念 (B)致力於「仁」的觀念的擴充 (C)消極避世,追求自適 (D)對人類充滿自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何人的建議,不再封建,而實施郡縣制? (A)趙高 (B)淳于越 (C)李斯 (D)呂不韋。
- 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統一了北方,下列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王猛抑制氐族大姓強化中央朝廷的力量 (B)王猛興修關中水利,開闢良田,因此帑藏充盈社會富足 (C)王猛獎勵儒學 (D)王猛重用
- 石勒死後,何以後趙亡國之速? (A)羯人武力衰竭 (B)羯人人數太少 (C)石虎過度兇暴 (D)苻堅力量太過強大。
- 晉元帝及王導對於江南望族禮遇延致,或委以重寄,是因 (A)政府欲提高吳姓的政治地位 (B)彼等擁有重兵 (C)政府基礎未固,欲結吳地故老 (D)彼等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