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黃帝、堯、舜約當考古的哪一時期?
(A)山頂洞人時期
(B)龍山文化時期
(C)二里頭文化時期
(D)仰韶文化時期。
(A)山頂洞人時期
(B)龍山文化時期
(C)二里頭文化時期
(D)仰韶文化時期。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81818
統計:A(7),B(42),C(30),D(24),E(0)
內容推薦
- 目前世界最早稻米栽培紀錄出現於那一文化? (A)龍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良渚文化 (D)半坡村文化。
- 堯舜禪讓之舉,今人應如何解讀? (A)是堯舜崇聖偉大的特殊表現 (B)是中國王朝形成初期傳位之常制 (C)是部落聯盟推舉共主之痕跡 (D)是游群穴居時代常見之舉。
- 從考古挖掘看,史前中國文明發展的情形,下列哪一項說明是正確的? (A)源起中原、北方,再由此擴散至四方 (B)長期以來一直是東西兩個文明並立 (C)同時分區發展 (D)西來說為事實。
- 依考古資料,中國何時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 (A)大坌坑文化 (B)龍山文化 (C)夏朝 (D)商朝前期。
- 「黃河是中國文明的母親」這句話如今需要修正。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中原地區的史前聚落,多在黃河支流附近。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中國史前人類選擇居住的條件是什麼? (A)住大河兩側,以便灌溉 (B)選近水
- 商代中央政府官職中的「小耤臣」係擔任那方面的工作? (A)管理羌奴 (B)農業事務 (C)祭祀占卜和文字記錄 (D)負責邊地防衛。
- 探討中國古代的傳說和神話,有什麼歷史意義呢? (A)可了解中國人的幻想能力 (B)可知道中國歷史中盡是一些荒誕不經的內容 (C)可證明我們都是伏義與女媧的後代 (D)其中保留了若干遠古歷史的痕
- 依下列敘述何者不是「認識自己」的定義?(A)應該要強化自己的優點,增加自己的自信心(B)無法改變的弱點, 應該學習去接納它(C)沒有不能克服的弱點(D)一味執著於不能改變的事實,可能會妨礙自我潛能
- 以名片作便條使用,若正文寫在背面,署名可以何者代替?(A)名正具 (B)踵謝 (C)不具名 (D)知名不具
- 古書中的「刺」、「謁」,即今日的:(A)書信 (B)便條 (C)名片 (D)啟事
內容推薦
- 我們今日對於井田制度的了解,下列何者「錯誤」? (A)不一定拘泥於九百畝,公田也未必一定在中間 (B)定期重新分配份地,以求力役生產的平均 (C)為了增加生產,每戶農民土地分配可能有多寡之別
- 以下對商的文化敘述何者錯誤? (A)神權色色彩仍重 (B)畏天敬祖,祭祀頻仍 (C)曆法、農業、工藝進步 (D)世襲制度仍十分不穩。
- 關於「湯武革命」這個歷史名詞,下列的解釋,何者較符合傳統的含義? (A)革命指一個大的變動,表示在夏商及商周之際都出現了大變動 (B)革命指武力推翻前一朝代,表示夏商及商周之際都經過慘烈的戰爭
- 西元前642年(西周後期),衛國遭邢人及狄人攻擊。衛侯要將君位讓給兄弟,於是向眾人說:「苟能治之,燬(衛侯之名)請從焉。」然而並未獲得同意,只好親自上戰場。衛侯想讓位時所要請示的「眾人」乃指
- 關於西周封建社會的特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貴族的身分是世襲的 (B)民間流行自由講學的風氣 (C)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 (D)自由工商業者尚未普遍興起。
- 宗法制度鬆動,大宗的絕對權威開始動搖,因而浮現何種問題? (A)宗廟祭祀問題 (B)親屬疏遠問題 (C)輩分大小問題 (D)共主存在與否的問題。
- 關於西周時之東方各封建諸侯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各國因距王室遙遠,往往不受天子之命 (B)各國皆以征服者姿態壓制當地土著 (C)各國因領土擴張往往兵戎相見 (D)各國之生存安全有賴周天
- 周代以禮樂立國,周人的冠禮是一種 (A)表示成年之禮 (B)祭祀天神之禮 (C)祭祀祖先之禮 (D)邦國交往之禮。
- 論語裡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之說,是表現其時知識分子的 (A)道尊於勢的觀念 (B)致力於「仁」的觀念的擴充 (C)消極避世,追求自適 (D)對人類充滿自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何人的建議,不再封建,而實施郡縣制? (A)趙高 (B)淳于越 (C)李斯 (D)呂不韋。
- 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統一了北方,下列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王猛抑制氐族大姓強化中央朝廷的力量 (B)王猛興修關中水利,開闢良田,因此帑藏充盈社會富足 (C)王猛獎勵儒學 (D)王猛重用
- 石勒死後,何以後趙亡國之速? (A)羯人武力衰竭 (B)羯人人數太少 (C)石虎過度兇暴 (D)苻堅力量太過強大。
- 晉元帝及王導對於江南望族禮遇延致,或委以重寄,是因 (A)政府欲提高吳姓的政治地位 (B)彼等擁有重兵 (C)政府基礎未固,欲結吳地故老 (D)彼等忠心耿耿。
- 三國時,諸葛亮以「討賊興漢」為己任,其中討「賊」是指 (A)東吳 (B)黃巾 (C)曹魏 (D)董卓。
- 我國歷史中,統一是常態,分裂是暫時的變局,但每遭分裂之際,大都嚴重影響對外積極經略,唯有一個時代例外,它是 (A)春秋戰國 (B)三國 (C)南北朝 (D)五代。
- 東吳的軍隊特色是 (A)由土著居民「山越」組成 (B)與「北府兵」一樣,來自招募 (C)與「府兵制」相似,係徵兵制 (D)是一種父子相承的世兵制。
- 兩晉之際,中原一帶出現許多塢堡,塢堡中人們如何面對時代局勢? (A)支持祖逖,絕不與胡族政權妥協 (B)支持祖逖,結好胡族政權,以圖生存 (C)支持石勒,成為祖逖北伐時主要障礙 (D)不理世
-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此種描述人、物之佳文妙辭,是哪個時代的典型文體? (A)先秦古文 (B)魏晉駢體文 (C)唐宋古文 (D)明清小品。
- 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多為庶民所信仰,何時起士人開始熱衷探討佛經義理,影響學術? (A)張騫通西域起 (B)黨錮之禍起 (C)永嘉之禍後 (D)安史之亂後。
- 後趙時有一皇帝,個性昏狂,殺人如麻,以殘暴聞名於史冊,此人是 (A)臥龍 (B)鳳雛 (C)雲豹 (D)石虎。
- 某本古書描述一位古人:「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酣酒,□常詣飲,醉便臥其側,□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依歷代士風判斷,□最可能是何人? (A)春秋時代孔子 (B)漢代董仲舒 (C)晉代阮籍
- 有關東漢末年大田莊的內部成員,以下敘述何者為錯誤? (A)徒附:破產的族外農民,有時也指本族農民 (B)賓客:依附主人的食客,在主人家內供役 (C)部曲:從事婚喪喜慶之儀隊演奏 (D)主人:
- 東晉時,有三個人曾率兵北伐,其先後順序是 (A)祖逖→桓溫→劉裕 (B)桓溫→劉裕→祖逖 (C)桓溫→祖逖→劉裕 (D)桓溫→劉裕→祖逖。
- 在魏晉清談中,自然與名教之辨,一直是重要課題。這反映了當時哪兩種思想的衝突與調和? (A)道教與佛教 (B)道教與道家 (C)道家與儒家 (D)儒家與佛教。
- 安史亂後,藩鎮割據終致唐亡,而五代以來總的趨勢來說,是中原王朝力量愈來愈強,至何人實已奠定統一的基礎? (A)朱全忠 (B)周世宗 (C)唐莊宗 (D)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