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晉元帝及王導對於江南望族禮遇延致,或委以重寄,是因
(A)政府欲提高吳姓的政治地位
(B)彼等擁有重兵
(C)政府基礎未固,欲結吳地故老
(D)彼等忠心耿耿。
(A)政府欲提高吳姓的政治地位
(B)彼等擁有重兵
(C)政府基礎未固,欲結吳地故老
(D)彼等忠心耿耿。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59259
統計:A(9),B(15),C(82),D(2),E(0)
內容推薦
- 苻堅在王猛的輔佐下統一了北方,下列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王猛抑制氐族大姓強化中央朝廷的力量 (B)王猛興修關中水利,開闢良田,因此帑藏充盈社會富足 (C)王猛獎勵儒學 (D)王猛重用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何人的建議,不再封建,而實施郡縣制? (A)趙高 (B)淳于越 (C)李斯 (D)呂不韋。
- 論語裡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之說,是表現其時知識分子的 (A)道尊於勢的觀念 (B)致力於「仁」的觀念的擴充 (C)消極避世,追求自適 (D)對人類充滿自
- 周代以禮樂立國,周人的冠禮是一種 (A)表示成年之禮 (B)祭祀天神之禮 (C)祭祀祖先之禮 (D)邦國交往之禮。
- 關於西周時之東方各封建諸侯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各國因距王室遙遠,往往不受天子之命 (B)各國皆以征服者姿態壓制當地土著 (C)各國因領土擴張往往兵戎相見 (D)各國之生存安全有賴周天
- 宗法制度鬆動,大宗的絕對權威開始動搖,因而浮現何種問題? (A)宗廟祭祀問題 (B)親屬疏遠問題 (C)輩分大小問題 (D)共主存在與否的問題。
- 關於西周封建社會的特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貴族的身分是世襲的 (B)民間流行自由講學的風氣 (C)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 (D)自由工商業者尚未普遍興起。
- 西元前642年(西周後期),衛國遭邢人及狄人攻擊。衛侯要將君位讓給兄弟,於是向眾人說:「苟能治之,燬(衛侯之名)請從焉。」然而並未獲得同意,只好親自上戰場。衛侯想讓位時所要請示的「眾人」乃指
- 關於「湯武革命」這個歷史名詞,下列的解釋,何者較符合傳統的含義? (A)革命指一個大的變動,表示在夏商及商周之際都出現了大變動 (B)革命指武力推翻前一朝代,表示夏商及商周之際都經過慘烈的戰爭
- 以下對商的文化敘述何者錯誤? (A)神權色色彩仍重 (B)畏天敬祖,祭祀頻仍 (C)曆法、農業、工藝進步 (D)世襲制度仍十分不穩。
內容推薦
- 我國歷史中,統一是常態,分裂是暫時的變局,但每遭分裂之際,大都嚴重影響對外積極經略,唯有一個時代例外,它是 (A)春秋戰國 (B)三國 (C)南北朝 (D)五代。
- 東吳的軍隊特色是 (A)由土著居民「山越」組成 (B)與「北府兵」一樣,來自招募 (C)與「府兵制」相似,係徵兵制 (D)是一種父子相承的世兵制。
- 兩晉之際,中原一帶出現許多塢堡,塢堡中人們如何面對時代局勢? (A)支持祖逖,絕不與胡族政權妥協 (B)支持祖逖,結好胡族政權,以圖生存 (C)支持石勒,成為祖逖北伐時主要障礙 (D)不理世
-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此種描述人、物之佳文妙辭,是哪個時代的典型文體? (A)先秦古文 (B)魏晉駢體文 (C)唐宋古文 (D)明清小品。
- 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多為庶民所信仰,何時起士人開始熱衷探討佛經義理,影響學術? (A)張騫通西域起 (B)黨錮之禍起 (C)永嘉之禍後 (D)安史之亂後。
- 後趙時有一皇帝,個性昏狂,殺人如麻,以殘暴聞名於史冊,此人是 (A)臥龍 (B)鳳雛 (C)雲豹 (D)石虎。
- 某本古書描述一位古人:「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酣酒,□常詣飲,醉便臥其側,□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依歷代士風判斷,□最可能是何人? (A)春秋時代孔子 (B)漢代董仲舒 (C)晉代阮籍
- 有關東漢末年大田莊的內部成員,以下敘述何者為錯誤? (A)徒附:破產的族外農民,有時也指本族農民 (B)賓客:依附主人的食客,在主人家內供役 (C)部曲:從事婚喪喜慶之儀隊演奏 (D)主人:
- 東晉時,有三個人曾率兵北伐,其先後順序是 (A)祖逖→桓溫→劉裕 (B)桓溫→劉裕→祖逖 (C)桓溫→祖逖→劉裕 (D)桓溫→劉裕→祖逖。
- 在魏晉清談中,自然與名教之辨,一直是重要課題。這反映了當時哪兩種思想的衝突與調和? (A)道教與佛教 (B)道教與道家 (C)道家與儒家 (D)儒家與佛教。
- 安史亂後,藩鎮割據終致唐亡,而五代以來總的趨勢來說,是中原王朝力量愈來愈強,至何人實已奠定統一的基礎? (A)朱全忠 (B)周世宗 (C)唐莊宗 (D)郭威。
- 唐代節度使最初設立的目的是什麼? (A)酬庸平安史之亂有功將領 (B)安撫安史戰將 (C)防邊 (D)治安。
- 唐太宗時特定奴告之法,謂「奴告主者皆不受,盡令斬決」,顯示 (A)唐代蓄奴的風氣很盛 (B)唐律以禮教為中心 (C)唐律充滿仁恕的精神 (D)唐律煩峻,改輕就重。
- 隋唐社會,在法律上仍然嚴格區分良賤身分。以唐代的賤民而言,應指 (A)部曲、軍戶、客戶 (B)奴婢、番戶、賈戶 (C)奴婢、雜戶、丐戶 (D)奴婢、番戶、雜戶 (5)番戶、軍戶、部曲。
- 日本哪一個城市是依長安城(唐)興建的? (A)東京 (B)大阪 (C)神戶 (D)京都。
- 隋煬帝營建東都於洛陽,主要用意在 (A)形勢險固,攻守咸宜 (B)取其交通便利,以彌補洛陽、長安之間補給困難的缺點 (C)便於南幸江都 (D)取其去敵之近,制敵之便。
- 我國歷代建都往往著眼於軍事或政治,唯獨哪個朝代定都是以經濟考量為主? (A)秦漢 (B)孫吳 (C)北宋 (D)明朝。
- 有一位讀書人到京城參加考試,他的名字被封起來,甚至考過的試卷還有人重新抄錄一遍,這樣嚴格的防弊措施,最早是出現何時?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 元代最著名的雜劇作家,作品之多,可與英國的莎士比亞相比美,可惜大多亡失。最代表性的作品-竇娥冤,為含冤負屈的少婦鳴不平。此人是指何人? (A)關漢卿 (B)白樸 (C)馬致遠 (D)王實甫。
- 從漢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我們可以了解 (A)反映漢代的學術發展 (B)經學對學子的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C)證明漢代以經學研究來控制人民思想 (D)中西文化交流的頻繁。
- 哪一位學者最能將「無為」的境界積極化為「逍遙」? (A)老子 (B)孔子 (C)莊子 (D)惠施。
- 董仲舒學說的要旨何在? (A)主張君主應制定全國法律 (B)今古文經該互相截長補短(C)在陰陽五行的架構中,落實儒家理想 (D)用考證方法來闡明聖賢大意。
- 劉邵寫《人物志》談的是人的才能出於性情,而不是處理政務的實際能力。這本書可以說身處哪一種學術風潮? (A)經學 (B)玄學 (C)史學 (D)理學。
- 魏晉清談之風,溯其源頭應該是受哪一種政治風潮的刺激? (A)黃巾之亂 (B)群雄割據 (C)黨錮之禍 (D)五胡亂華。
- 從五經到七經到九經到十三經的頒布,說明經書是由官府「法定」核可的權威著作。可知哪一家思想是被歷代政府視為統治的門面和束縛士紳最佳利器? (A)儒 (B)道 (C)法 (D)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