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9.依據阿克曼轉向原理(Ackerman Principle),汽車轉彎時,內側前輪轉向角度大於外側前輪.。
(A)O
(B)X
(A)O
(B)X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離合器片磨耗時,離合器踏板的間隙變大。(A)O(B)X
- 點火正時太早易產生爆震傷害引擎,點火正時太晚引擎無力溫度過高。(A)O(B)X
- 柴油引擎之高壓噴油管內混有空氣時,可由手動泵之操作來清除。(A)O(B)X
- 柴油引擎共軌式燃料系統係由微電腦將燃料噴射量、噴射時間及噴油壓力作總合性的控制。(A)O(B)X
- Return Line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公路◆英文專業-109 年 - 109-1 交通部公路總局_汽車檢、考驗員:英文專業#85766討論私人筆記( 0 )50【站僕】摩檸Morning:有
- 在彎道行車需要多少牽引力,取決於下列條件(A)曲率半徑之大小(B)彎道是否有超高設計 (C)行車的速度 (D)駕駛的技術。
- 汽車行駛之空氣阻力包括(A)正面阻力(B)表面阻力(C)渦流阻力 (D) 滾動阻力 。
- 行經泥濘路面,車輛忽然向右滑溜,應如何處置?(A)發覺車輛打滑,切勿使用煞車,以免加劇其滑溜(B)放鬆加速踏板 (C)向滑動的方向,緩慢操作方向盤(D)滑溜停止後,可輕踩煞車,減速行駛。
- 有關夜間行車,下列何者正確?(A)夜間駕駛視距縮短(B)行車速度要配合前大燈燈光照距 (C) 轉彎應減速慢行(D)夜間會車即應變換遠光燈。
- 離合器踏板操作要領,下列何者正確?(A)腳掌踏觸的部位是腳掌前端約 1/3 處(B)踩下踏板的動作要快(C)一腳踩到底(D)車輛行駛中,腳應一直放置在踏板上。
內容推薦
- ABS 裝置可縮短煞車距離,故可以不用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A)O(B)X
- 電路為並聯式接法之預熱塞,其中若有一只燒壞則全部預熱塞即不發生作用。(A)O(B)X
- 含氧感知器的特性,當混合汽濃時產生電壓較低,混合汽稀時產生電壓較高。(A)O(B)X
- 空氣懸吊系統中,藉由[壓力調節器]裝置可依荷重變化而調節空氣彈簧,以保持車身高度一定。(A)O(B)X
- 四輪轉向之汽車在任何速度轉彎時,其前後輪轉向皆為同方向。(A)O(B)X
- 大型車所裝置之電磁輔助煞車,一般裝在變速箱尾部,作用時溫度很高勿連續使用太久,否則恐因高溫造成車底冒煙。(A)O(B)X
- 使用電容繼電器式電流型閃光器,當方向燈一個燈泡燒斷時,方向燈只會亮不會閃。(A)O(B)X
- 柴油引擎於進氣行程吸入純空氣。(A)O(B)X
- 起動馬達超速離合器作用,是避免起動馬達發動後被引擎驅動,造成馬達燒毀。(A)O(B)X
- CVT 無段自動變速箱,其改變速度比的設計方式為改變帶輪直徑比。(A)O(B)X
- 冷卻風扇葉片製造間隔不相等,彎曲角度不一致,最主要原因是增加對流速度。(A)O(B)X
- 爆震感知器在偵測到汽油引擎產生爆震時,可自動修正點火正時提前。(A)O(B)X
- 現行電子控制汽油噴射引擎,其噴油嘴噴射量之多寡是控制 (A)油管壓(B)油泵真空 (C)噴油嘴開度大小 (D)噴油嘴開啟時間。
- 柴油引擎燃燒室型式,熱效率較高的是 (A)預燃室式 (B)渦流室式 (C)直接噴射式(D)能量式。
- 柴油引擎發生爆震原因 (A)噴射時間過早 (B)進氣壓力太高 (C)壓縮壓力太高 (D)以上皆是。
- 柴油噴射泵調速器主要用於 (A)控制噴油量 (B)控制噴油時間 (C)控制噴油壓力 (D)控制噴油速度。
- 輪胎 155/65 SR 13 規格中 13 表示 (A)輪胎直徑為 13 吋 (B)鋼圈直徑為 13 吋 (C)鋼圈半徑為 13 公分 (D)輪胎寬度為 13 公分 。
- 在行星齒輪系中不包括下列那一個齒輪 (A)環齒輪 (B)行星小齒輪 (C)斜齒輪 (D)太陽齒輪。
- 全浮式後軸,一般使用於 (A)大客車 (B)小貨車 (C)小客車 (D)小型特種車。
- 以四行程引擎為例,若進汽門早開 10 度,晚關 35 度,則實際壓縮行程應為 (A)225 (B)180 (C)135 (D)145 度。
- 方向盤轉動角度與畢特門臂轉動的角度之比值稱方向機之減速比,若方向盤打 1 圈,畢特門臂轉 24 度,則轉向減速比 (A)10 (B)12 (C)15 (D)20。
- ATF 為下列何種油料簡稱 (A)機油 (B)煞車油 (C)自動變速箱油 (D)汽油。
- 為了吸收汽門機件膨脹量的是 (A)汽門間隙 (B)汽門干涉角 (C)汽門旋轉器 (D)汽門搖臂。
- 如果僅是某一個車輪煞車咬死,最可能的故障機件是 (A)總泵 (B)煞車踏板 (C)真空泵 (D)煞車分泵。
- 汽車轉向後兩前輪自動回轉至直前位置,其主要原因為 (A)內傾角與外傾角之作用 (B)後傾角與內傾角之作用 (C)後傾角與前束之作用 (D)內傾角與前展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