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1)山者,莫近於扶風(2)。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以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爲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爲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於屋之檐而止。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爲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3)蘇軾,而求文以爲記。
    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4),狐虺(5)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臺之復爲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6)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彷彿,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爲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以言於公,退而爲之記。                                                                                                   《凌虛臺記》蘇軾
 (1)麗:音ㄌー㇀,通「離」字(2)扶風:縣名(3)從事:下屬,部下(4)蒙翳:覆蓋、遮蔽(5)虺:音ㄏㄨㄟˇ,蛇類之屬(6) 祈年、橐泉、長楊,五柞、仁壽、九成:此皆為古宮殿名稱。

1. 由文中可知「凌虛臺」命名的由來為何?
(A)作者蘇軾的建議
(B)長官陳公的命名
(C)古名已有之的傳承
(D)當地人建議的名稱。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